徐志摩诗歌文本中的后印象派艺术特征分析

2022-06-15 16:52任家萱陈红艳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徐志摩

任家萱 陈红艳

摘要: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是其内心真情实感的展露,极具灵动性,这与西方后印象派艺术所追求的思想主张极为相似,尽管艺术创作方式不同,但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还是能看到后印象派艺术的影子。文章通过分析徐志摩詩歌在思想方面、美学方面以及后印象派艺术特征方面的表现,来探究其诗歌与后印象派之间的种种联系,从而让人感受到徐志摩诗歌独具艺术之美的意境。

关键词:徐志摩;后印象派;意象符号;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徐志摩,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原名章垿,字槱森,后在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他履历丰富,先后在上海、美国、英国等地求学,受到中西方文化影响,在短暂的十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交融中西方文化的文学作品。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与美”,他的诗表现了内心深处最为浓烈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对美的追求。他认为诗歌、音乐与美术是有共通性的,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绘画美、音乐美的特征,受到后印象派艺术影响,尤其在绘画美方面具有不俗表现,诗歌创作具有一定后印象派艺术特征,别具个性与魅力。

后印象派,是19世纪末继印象派之后的一种西方美术现象,与印象派狂热地追求光与色不同,后印象派更加强调表达艺术家个人精神世界,并没有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主要通过艺术家主观感受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与色,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以及梵高三人。塞尚,被称为“西方现代之父”,他重视绘画的形式与结构,擅长运用几何与色彩对比来塑造画面,注重画面的结构性与秩序性。梵高的作品极具个人主观情感表达,画面充斥着鲜明的色彩,线条也极具张力。高更,他专注于原始的、本能的表达,其作品极具象征意义,充满了神秘色彩,他的风格被称为“直觉综合主义”。总之,后印象派艺术抛弃了传统的自然主义表现,主张表达人类内心主观情感世界,在绘画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1 徐志摩诗歌与后印象派艺术在思想方面的契合

性灵主义是徐志摩文学的主要思想[1]。所谓性灵就是指诗人将真实思想情感与内心世界表露于文学作品中,文学家袁宏道说过“诗者,人之性情也”,性灵也可以说是诗人真性情的表现。徐志摩的诗歌大多具有抒情寓意,通过诗歌创作来抒发自身情感,他的作品往往带有真诚、感性、理想美与人性美的特征,体现了诗人的纯真与个性。

也许是混乱的时代背景让徐志摩极度渴望自由,向往爱情与美好。胡适曾评价徐志摩,其一生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单纯信仰”,即“爱、自由与美”,就像“雪花的快乐”一样,“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只管飞扬,飞到向往之处,“雪花”作为诗歌意象的媒介就象征着徐志摩自己对灵魂自由的追求,通过诗歌描绘,他的真情实感得以释放,无拘无束。“他是在留学归来之后才形成自己系统的诗学思想的,而他所征引的文献中也以西方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言论为主。”[2]因此,他的诗歌也具有一定西方诗学思想表达,除前期西方浪漫主义影响,徐志摩还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孤独说,在孤独的自我境界中,利用诗歌来营造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后印象派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流派,只是人们为了更好地与印象派区分而定义的,因此并没有固定的思想主张,但是后印象派的艺术家们都有着一致的创意倾向,他们的思想观念一致,都“不追求片面的光与色的表现,认为艺术形象要区别于生活的物象,强调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对形体及色彩本身的表现力的一种探索”。因此,他们所描绘的自然世界是富有生命的,渗透着艺术家自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情感寄托。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徐志摩诗歌与后印象派艺术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尽管艺术创作方式不同,但西方后印象派强调艺术家主观情感抒发的观念与徐志摩的性灵主义不谋而合。情感抒发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包含了对世间事物内在本质的理解与感悟,是对灵魂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它是诗歌抑或画作的灵魂所在。且作家在创作中追求自由的孤独意境就像画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样,是孤独的,唯有创作得以抒发情感。

2 徐志摩诗歌的美学倾向

徐志摩“美”的单纯信仰体现在对艺术美、意境美的追求方面。徐志摩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实现美和美的实现里所阐明的真”,因此,他的诗歌作品无不充斥着事物美好的现象,犹如一幅灵动的画,他认为艺术是共通的,他的艺术实践往往体现着“绘画美”。而绘画美“主要是指文字在视觉方面给人造成的色彩美感”[3]。徐志摩把色彩作为创造诗形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构成鲜明的画面,让诗更具有直观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幅夕阳之景映入眼帘,像是金色,又像是红色;又如《残春》中“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鲜花败落的画面。

对于绘画美的感悟也与他积极推崇与引入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后印象派有一定联系。徐志摩留学回国后大力宣扬当时的西方新派画家塞尚、毕加索等人,且在与刘海粟的来往书信中也提到塞尚、梵高等人,表示出了对后印象派艺术家的欣赏之意。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在绘画美方面受到一定西方画派影响,诗歌中的意象附着浓郁的色彩氛围,“浓得化不开”。除绘画美之外,他的诗歌作品还体现了音乐美与建筑美,诗歌具有鲜明的韵律感与节奏性,诗歌节拍匀称,句式整齐却又变化多端。总之,徐志摩的诗歌极具艺术感染力,意境深远,通过“云彩”“月”等意象来展现诗歌整体氛围,朦胧而又优美。通过诗歌传达情思,诗歌如梦如画,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感。

3 徐志摩诗歌文本中的后印象派艺术符号表达

符号贯穿于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文本中,大致分为意象符号和视觉符号两种。一般“诗歌文本结构(即整首诗歌)是一个最大的符号系统(诗歌语言次之,诗歌意象再次之),它包括诗歌语言和诗歌意象这两个符号系统”[4]。而诗歌语言是由意象符号组成的,意象可以说是文本语言构成的最小单位。意象符号常以“群体”结构出现,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众多意象群体共同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氛围。除意象符号外,徐志摩诗歌中还具有明显的视觉符号,其中绝大部分符号以色彩、图像等形式出现,通常以画面场景形式出现,这些符号除本身具有一定信息含义外,还具有渲染氛围之意,具有一定情感色彩。

3.1 意象符号表达

徐志摩诗歌意象符号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一般意象符号,比较具体,具有普通描述性。通常以自然景物意象符号为主。如:“山”“湖海”“云彩”“月”“花”“雷雨”“鳥雀”“雪花”等多是自然意象,“对他来说,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大自然所具有的空灵、秀逸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美”[5]。例如,《泰山》中“山!你的阔大的巉岩,像是绝海的惊涛,忽地飞来,凌空不动……”而后印象派艺术作品就通常以自然景物进行创作,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画面符号极具情感张力且具有特殊意义,就像塞尚钟爱的圣维克多山、蔚蓝海岸一般,也如梵高喜爱的向日葵、麦田一般,皆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自然意象符号共同营造了清新、欢快、宁静等氛围,表现出了创作者的强烈感情。

二是比喻性、隐喻性意象符号,通过比喻、隐喻的手法来强化诗歌内容表达效果,渲染情感。通常使用自然景物意象拟人化,如“雪花”“云彩”“月”等意象,如《两个月亮》中“我望见有两个月亮:一般的样,不同的相……只要我闭上这一双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以“月亮”比喻自己心爱的人。这种隐喻的手法体现了诗歌内容与意境的紧密融合。在绘画中,如梵高的作品《一双鞋》,就通过鞋隐喻劳动人民,无声胜有声。而高更则是借《白马》来隐喻自杀后的心情和处境。

三是象征性意象符号,通过景物、人物来象征自己的理想。如《黄鹂》中,通过对“黄鹂”飞上枝头又飞去的描写,象征徐志摩那远去的“爱、自由与美”的理想。除此之外一些人物形象,如“婴儿”就常常象征徐志摩自己的理想,而高更的画作则用“婴儿”象征人类的诞生。他的画作常常浓缩了塔希提岛生活场景的一切,具有原始、野蛮、热情的特性,他的作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儿去?》就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提问,画面中每一个人物元素都极具象征意义,代表了不同生命阶段、人生观等含义,画面极富魅力。

3.2 视觉符号表达

叶公超在《志摩的风趣》一文中提出:“志摩最喜欢看浓厚强烈的颜色,如金赞、马蒂士、俄葛斯特约翰等的油画都是他生平最爱的东西。”[6]因此他的诗歌中存在大量的如油画般的色彩符号,除一般基本红黄蓝绿黑白灰色外,还有“血红”“枣红”“脂红”“金芒”“金黄”“黄金”“姜黄”“焦黄”“鹅黄”“橘绿”“天蓝”“海青”“紫金”“雪白”“银灰”等颜色,这些色彩极具绘画美感。诗歌文本多次使用“金黄”等明艳的黄色,像似对应着梵高对黄色的喜爱之情,他对黄房子、麦田、向日葵的描绘,充斥着明亮的黄色,与红色、橘色的碰撞,仿佛火焰在跳动,画面色彩浓郁至极。诗歌《不再是我的乖乖》中“血红变成姜黄,又变紫”,《康桥再会吧》中“像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瞑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无不体现着油画般的画面,像是对应塞尚后期绘画执着的紫罗兰色,又像是代表高更喜欢用的红色、橘红色、绿色、紫色等在画面中渲染神秘的魅力一般,极具浓烈的色彩风格,随着创作者情感的流动附着在画面上、诗歌中,令人感动。

除色彩符号外,诗歌文本中的“图像符号”也极具视觉画面感。这里说到的图像符号是诗歌语言描写让人所联想到的,具有画面感的图像特征。图像符号除了具有目的性、直观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意味性、隐喻性、象征性等特征,在诗歌文本描绘下,形成强烈的画面感,极具象征意义,在传达作者情感的同时,创造出特有的画面意境美感。在徐志摩的诗歌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图像画面,如《车上》中“车轮在铁轨上碾出重复的繁响,天上没有星点,一路不见一些灯亮;只有车灯的幽辉照出旅客们的脸,他们老的少的,一致声诉旅程的疲倦”,描绘了旅途中的场景,极具写实性。

徐志摩诗歌中的图像符号一般以自然景色与人物生活场景为主。自然景色往往借景抒情,或是抒发景色之美。而人物生活场景具有写实性,除前期的爱情诗作外,后期题材创作受到高更画作影响,带有一定“野蛮性”“平民风格”,通过描绘一幅幅乡村景象以及穷苦的劳动人民形象等,向读者展示平民生活。常对“妇人”“小孩”等人物形象进行描写,例如《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中“妇人,你与你的儿女;伴着你的孤单,只昏夜的阴沉,与黑暗里的萤光……”又或是对乡村宁静的美丽景色、丰收的景色进行描写,展现出徐志摩对田园古朴宁静生活的渴望,通过图像的描绘将读者引入其中,引起共鸣,从而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这也与梵高早期绘画作品中反映农民艰苦贫困的生活一般,除上文提到的《一双鞋》外,还有《播种者》《吃马铃薯的人》等作品,皆展现出了最质朴的平民生活。

4 结语

对徐志摩诗歌与后印象派艺术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徐志摩诗歌文本具有一定后印象派艺术特征。徐志摩诗歌的思想主张与后印象派主张表达的“人类内心主观情感世界”的思想极为契合,且徐志摩的诗歌极具绘画美感,诗歌中的意象附着浓郁的油画色彩氛围。

文章从诗歌文本的意象符号与视觉符号两方面入手,分析后印象派艺术特征。在意象符号方面,诗歌所用符号与后印象派绘画符号元素一般皆以自然景物意象符号为主,都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意象符号与情感进行紧密结合。在视觉符号方面,受到后印象派艺术影响,诗歌出现大量油画色彩符号,画面极具绘画美感,仿佛看到梵高、塞尚与高更的绘画作品,极具视觉冲击性,在图像的整体描绘下充满意境美感。在题材内容上,受到后印象派艺术影响,后期诗歌创作更具写实意义,不仅具有高更质朴、原始的作品风格,还具有梵高描绘的农民生活的真实性与写实性。总之,徐志摩诗歌文本与后印象派艺术有相同之处,主张情感表达的思想性,它们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独具美感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滢文.新性灵主义视域下徐志摩的性灵主义与自然观[J].名作欣赏,2022(8):156-161.

[2] 李勇,孙思邈.徐志摩诗学思想的中国底蕴:兼论中西文论跨文化融合的基本方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6):132-139.

[3] 王娜.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研究[J].文学教育,2016(5):46-47.

[4] 陈旭光.诗歌语言、意象符号与文本结构:从诗歌语言角度对诗歌文本的一种欣赏探奥[J].丽水师专学报,1991(1):6-11,36.

[5] 陈静宇.试论徐志摩诗歌之美[D].合肥:安徽大学,2007.

[6] 韩石山,伍渔,金宏达.徐志摩评说八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36.

作者简介:任家萱(1998—),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陈红艳(1977—),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广告创意设计、品牌策划设计、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徐志摩
偶然
花牛歌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城市宣传片在对外传播的推广策略
浅析传播于语境中的视觉符号
最后的那一天
视觉符号在平面公益广告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视觉符号在平面公益广告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小评《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