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2022-06-15 16:52安琪陈雪阳刘嘉璐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景观

安琪 陈雪阳 刘嘉璐

摘要:近年来,随着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提出,儿童群体的成长需求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对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解读,研究儿童在城市街道空间的行为活动特点以及生理、心理需求,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提出对儿童友好街道景观的设计思考,探讨儿童友好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并提出优化策略,打造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儿童友好街道空间体系,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城市景观,为儿童创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景观;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街道空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公共空间,儿童的体验往往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成熟度。研究表明,儿童在户外更倾向于在街头、停车场等非正式活动场所停留,一条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城市街道车流量极大,挤占了人们的社交活动空间,特别是儿童群体在平时出行活动中,缺乏能够保证其安全和满足其需求的活动空间,影响着他们的安全和生活体验,这使得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与城市街道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提升城市街道景观不仅能够对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产生良好的影响,也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创造和探索的平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城市街道空间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街道空间的友好度值得思考。应改变街道日益单一的交通属性,增加街道附属功能,打造适合儿童成长的街道环境,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发挥积极作用。

1 相关概念解读

1.1 儿童友好型城市相关概念

“儿童友好型城市”这一概念于1966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上提出。主要目标是通过政策和城市规划,建设一个公平和谐、安全完整,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在保障儿童权益,满足儿童需求的同时,让儿童在城市中安全方便地游戏学习、健康成长。

儿童友好型景观是指在景观设计中以儿童为重点,以满足儿童的需求为核心,创造保障儿童权益的友好环境。景观设计应优先考虑儿童的需求,将其放在第一位考虑,再与景观元素相结合,设计一个适合儿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友好型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型景观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体现。

1.2 城市街道概念

城市街道在城市中不仅串联城市空间,也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社交生活,更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缩影,常以线性的方式存在。街道景观设计是指在保证街道基础安全和便利通行的基础上,建设优质的街道场所,催生更多积极向上的居民活动方式,进而激发城市的活力。此外,城市街道也是儿童对城市、空间以及场所逐渐产生认知和体验的媒介。文章中所探讨的城市街道空间,主要聚焦于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街道空间。

1.3 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相关研究概况

研究发现,國外对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有较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例如:美国丹佛市的“见学地景”项目,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既可以打造一个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又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休闲、学习场地;英国的“社区地带”,通过空间的串联整合,提供了一条安全完整的活动场地;英国伦敦的“步行巴士”,将城市中的公共绿地与社会服务设施串联成环,打造了儿童友好空间,完善了街道儿童友好体系;荷兰代尔夫特打造的“儿童出行路径”,将街区周围的学校、家庭以及游戏场所连接,为儿童创造了一条安全有趣的通学路径[1]。

我国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视和建设起步相对较晚,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示范”的建设要求,之后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和“三孩政策”的出台,儿童的需求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从概念到实施,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正在越来越多的省市全面开展。

2 儿童与城市街道空间的关系

2.1 儿童成长需求

在城市建设中,只有儿童的需求得到重视,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一个友好的城市空间。具体研究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成长需求,主要可从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两方面分析[2]。

生理需求主要是指儿童对满足身心发展的活动场地——适宜游戏和学习的自然空间的需求。其一,儿童模仿能力较强,擅长在模仿身边事物中发现新的活动乐趣和活动方式;其二,儿童具有探究心理与探索的内在精神,会被未知空间与多变的原生态环境吸引。在城市环境中,儿童需要更多的体验方式。

心理需求是指交往、共情等方面的儿童情感基本需求。儿童更多是与同龄人开展社交、游戏,也更能在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进行自我定位。由于教育发展带来的压力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儿童的活动多在室内进行,多数年龄尚小的儿童由祖辈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儿童的依赖性较强,自主能力欠缺,活动往往需要长辈陪同。街道是儿童从家到学校的一条通行线路,是儿童在城市活动中重要的线性空间。而在城市街道设计中,街道空间的使用者是多年龄段的,也是多功能的,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必将从儿童需求出发,以“一米高度走街道”,站在儿童视角考察街道空间对儿童而言是否安全、友好。

2.2 儿童在街道空间的行为活动模式

根据对儿童成长需求以及儿童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特点的研究,确定其与成人相比存在区别的活动特征,并通过研究儿童在街道不同的生活场景及活动空间的不同定位,总结出以儿童为主体的在不同街道空间的行为活动模式[3]。这种模式主要分为随机性、自发性、分散性三个方面。

2.2.1 随机性

儿童在街道空间的活动轨迹大多数具有多变性。因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在活动中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他们的活动地点、玩伴时常发生变化,活动轨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往往难以预测。

2.2.2 自发性

城市街道空间有限,街道上少有单独为儿童设计的游戏场地与大型游戏设施,因此儿童聚集活动通常自发组织,他们一般独自玩耍或结交伙伴,分享玩具,一同游戏。

2.2.3 分散性

在城市中,街道往往以线性方式存在,由于此特殊性,街道可活动面积相对较少,难以提供能够聚集且相对较大的开敞空间供人使用。此外,供儿童玩耍的街道辅助设施也通常以分散的状态设置于道路两旁,又因道路交通因素影响,儿童在街道的活动主要是小范围、分散性的活动。

3 我国城市街道现状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串联学校与家庭的线性空间,承载着儿童在城市外部空间的主要活动。当前,我国城市街道的社交属性正逐步弱化,缺失严重,街道的交通属性仍占有主导地位[4],儿童更是逐渐丧失了对街道的兴趣。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景观不仅应美化城市环境,更应为儿童创造一个舒适自由的活动场所,创设出能给儿童带来安全和保障的空间,打造能够增强儿童的体验感、认同感、趣味感的真正友好的街道景观。调查我国街道现状,从儿童友好型街道视角分析,城市街道还存在众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街道环境安全性无法保障

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人们出行运用的交通工具逐渐发生改变,儿童步行与骑行通学比例有下降趋势。街道上也随之存在巨大的交通隐患,学校附近的街道在上下学高峰期常常拥堵、嘈杂、人车交织,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儿童的活动在城市街道环境中受到限制。

3.2 街道景观功能设计单一

当前,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功能表现形式大多相对单一,在设计街道中以完善交通功能为重点,对街道景观的综合考虑较少。配套设施不完善,损坏现象严重;供儿童活动的弹性空间以及儿童友好型设施极度匮乏;满足儿童玩耍、休憩的细节设计缺失;绿化配置单一,以隔离性绿化为主,儿童很少有机会亲近自然。

3.3 适宜儿童的街道活动面积较少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使机动化交通方式大力普及,城市街道屡见“重车轻人”的现象[5]。多数步行街道、转角绿地被车行道占用,导致可真正供人停留的空间不断被压缩。车辆与障碍物随意停放,道路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儿童在街道空间的活动需求。

3.4 街道景观缺乏活力与儿童友好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机动车数量逐年增加,街道慢行体系建设被忽视,使行人匆忙通行,无法驻足、交流,街道景觀缺乏活力,友好度随之下降。在道路建设中较少关注儿童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针对儿童的设计极为匮乏,使儿童丧失了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兴趣。

4 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基于对城市街道景观环境和儿童行为模式以及需求的分析,结合儿童友好型街道相应的设计目标,街道空间的设计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儿童适宜的活动范围,与城市慢行系统相结合来设计,构造一条儿童友好型安全通行路径[6]。根据以上分析,以下对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的设计主要从提升安全性、串联功能板块、增强街道趣味性以及丰富界面这四个设计优化策略进行阐述。

4.1 提升街道景观的安全性

在街道安全性方面需要整体考虑。首先,应建设隔离设施,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通过绿化、设施嵌入等方式隔离人车。其次,须重视人性化,做好交通管理,可在儿童上下学街道设置儿童专属通道。设置相应路面减速装置和醒目标识,提醒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减速,也可在路面设计中通过色彩改变道路铺装的颜色,起到警示作用。人行横道处的斑马线可打破传统形式,用色彩或图案将其符号化,设计出有多变趣味的道路形式,达到既满足儿童的审美趣味又能提升安全性的目的。

4.2 布置合理的儿童活动场地,串联功能板块

在选择游戏空间位置时,须考虑到其合理性和独立性,并适当设置隔离设施,以防止外部车辆和人员流动干扰儿童活动。同时,在干线两侧,人流较为密集的地方,应多选择柏树、紫杉树、银杏树等可以吸附粉尘和隔绝噪声的行道树,增加各种地被植物的种植,以减少儿童吸入有害灰尘。合理布局道路,加强运营管理,设置亲子活动区域,安置可供儿童游戏互动的街道基础设施,并设置供家长看护使用的休息等候区域及设施,提升街道的儿童友好度。另外,注重串联街道功能板块,在保证儿童友好度的同时考虑使用街道的其他人群,赋予街道空间更多的可能性,创造可服务于多个年龄段不同人群的街道空间网络,打造可持续、多功能、老幼共享的街道空间。

4.3 设计充满趣味的儿童步行网

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满足儿童喜欢探索的需求,设计趣味步行网。通过色彩明亮的路面设计和铺装设计及富有趣味的地面标识连接儿童活动场所,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游戏需求,还可通过控制儿童的行走路线达到对儿童出行安全的保护。同时,在设计中要兼顾老幼人群的共同需求,从多角度出发设计,打造一个面向全体的友好城市,以体现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暖。

4.4 丰富街道界面设计

街道界面的设计与儿童上下学的路径息息相关,将街道界面引入儿童友好型设计更能从整体上体现出对儿童的关爱。如有趣味的道路标识、富有设计感的小品设施以及有特色的沿街建筑设计,能够增强街道沿街界面的趣味性,有利于打造活力街区。同时,可将友好设施与文化元素嵌入其中,与沿街界面串联,提升街道的可玩性、文化性以及学习性,增强儿童在街道空间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挖掘街道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街道界面还可适当设计不规则凹凸建筑,满足儿童在此空间玩耍嬉戏时的探索心理,进而使其获得更好的趣味体验,为具有不同个性和沟通能力的儿童创造丰富有趣的城市街道环境。

5 结语

文章通过对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解读,对当前建设儿童友好型街道方面的缺失的分析,深刻认识到关注儿童友好型空间、建设儿童友好型街道对城市与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协调有利于儿童的道路建设与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满足儿童的生活需求,如何增强儿童的参与感都值得关注。因此,设计者应根据儿童的行为特征,设计能够满足儿童需求的友好型街道空间,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景观方面做更加长远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乃莉.国外“儿童友好型”街区环境设计及启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 惠英,廖佳妹,张雪诺,等.基于行为活动模式的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1(6):92-99.

[3] 林瑛,董璟璟.基于儿童友好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5):24-31.

[4] 刘慧君.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2):230.

[5] 贺慧,戴梦缘,李婷婷,等.儿童友好型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识别研究:以武汉市南京路与尚隆路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0(3):47-53.

[6] 吴雨谦.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下的街道空间设计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2):33-35.

作者简介:安琪(197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陈雪阳(1998—),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刘嘉璐(1997—),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再看三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