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塑雕形式美感及应用研究

2022-06-15 16:52武泽坤叶晓娴陈梦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形式美苏州园林

武泽坤 叶晓娴 陈梦

摘要:文章从苏州园林的塑雕入手展开研究,分析苏州园林塑雕形式美感及表现形式,主要从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四个方面探讨苏州园林塑雕的丰富内涵,展现塑雕内容和精神之间的关联性,阐释苏州园林塑雕的多样统一性,揭示其形式规律特征,进而聚焦塑雕形式法则应用,旨在創造出更多有地域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

关键词:苏州园林;塑雕;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1 苏州园林的塑雕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是集石作、瓦作、木作以及铺地为一体的中国建筑艺术领地。砖雕、石雕与堆塑作为建筑装饰的可视形象,是建筑美的象征。

塑雕作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古典园林的装饰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巧夺天工的堆塑、娟秀高雅的砖雕(俗称“硬花活”)以及结构精巧的石雕。其图案与造型相适应,外在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完美融合,如石雕装饰题材中的“扼虎救父”“孝感动天”等二十四孝故事,均表达了园林主人对传承、孝道、仁义等理想观念的追求。其形体建设注重形象,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苏式塑雕向世人展示的是三维空间形象艺术,图案艺术精绝于世,是苏州香山帮的智慧结晶。相较于其他园林塑雕,苏式塑雕工细而不庸俗,文人之风弥漫,且民俗气息浓厚,有“凝固的舞蹈”“凝练的诗句”之称。

在装饰技艺方面,其表现手法多样,展现了三维空间形象艺术,有浮雕、镂空雕、立体多层次雕、阴雕、阳雕、圆雕、浅雕等各种表现形式。砖雕、石雕以及堆塑所用形式最多的是浮雕、透雕、圆雕这三种。此外,塑雕的装饰内容与木构建筑装饰不同,由于木构建筑易受火摧残,因此堆塑装饰会采用奇兽仙人形象,以寄托苏州人民祈福消灾、安定生活的美好意愿。

2 苏州园林塑雕的形式美

图案的产生是为了表达美,中国的图案美既包括内涵美,也包括形式美,是两者辨正统一的存在。从美学概念上说,客体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组合规律产生的情致意味使主体产生美感,这种审美属性与审美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式美的产生。探究形式美对设计者从事设计工作助益颇丰,通过使用美的标准衡量客体,有助于观者产生美的感知力去展示美的形式与内容,进而高度促进内容与形式同一性的产生。

中国图案更加注重内涵意义的表达,其创造的图案形象不是仅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更要求形式与内涵相互渗透并构成于物质与精神的构架中,成为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1],此特性决定了形式美在表达上需以特定的形式传达物质的精神意义及内涵意义。这一表现特征的具体形成手法如下所示。

2.1 象征寓意

《中国象征文化》对象征所作的描述是:“象征方式由人的生命本质—固有的思维活动方式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心理活动方式如联想、想象、暗示而形成,是人类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心理活动的结果……借助象征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由表及里,完成从现象到本意的认识过程。从而完整认识文化的全部涵义。”[2]象征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文化现象,包含图形符号、口头语言、行为动作等表现手段,是一种将人的意识及观念表现变为外部形态的产物。苏州园林塑雕的形式美呈现在象征装饰中即图形符号的巧妙运用,如鸱吻脊饰的运用就深刻体现了此点,早期的鸱吻带有镇降火灾的寓意,后期衍化为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龙纹脊饰与鱼龙纹脊饰等在苏州园林殿庭筑脊样式中所用颇多,而甘蔗、风头、哺龙脊饰等在厅堂使用较多。其中龙吻脊饰等级较高,在明清时期象征皇权、神权,而苏州园林多为辞官隐退者和商人的宅园,没有资格使用龙吻脊饰,太平天国时拙政园忠王府前殿使用了龙吻脊饰,象征着忠王李秀成的身份地位。

不同于西方规整式园林体现的对理性的几何秩序的追求,中国园林体现的是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常以直觉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摹写与认识满足于对现象的阐释。至于艺术,更为明显,不愿打破自然的原始状貌,用“只可意会”的方式传递情感,借物托意由此而来。象征与寓意正是借物中的“物”与托意中的“意”的关系的体现,物的迹象与特征透过他物显现,在他物中寄托观者的实时感受。此手法最为典型,注重内涵意义的表达,并非止步于表面的释义,其背后掺杂了历史、文化、习俗等教育理念或延伸意味。当然,不能说塑雕装饰背后必有一定的特殊的象征意义,这句话也不代表装饰行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任何塑雕装饰题材如器物、人物、纹样、文字、祥禽瑞兽、花卉草木等都是集体认同下的指代物。如“丹凤朝阳”象征吉祥如意,是民间富贵的象征;“乘鸾跨凤”是人们对求得佳偶的寄托,凤因此也是婚姻美满的象征;“麒麟送子”则寄寓着人们对喜得贵子的良好寓意。

2.2 变化统一

张道一先生在《造物的艺术论·装饰的法则》一节中引用了陈之佛先生的一节手稿,写道:“如果我们能注意自然现象的动态,就可知道自然现象中存在着这个原理—统一与变化 ……怎样叫做变化?变化是由性质相异的东西互相连接而起的。形状、色彩、排列顺序等的差异,即变化……什么叫统一?统一是收容于一定的妥适的计划之内的作用,常常表现一贯的心意。故变化是远心的,统一是求心的。”[3]中国图案强调对比统一性,无论是组织结构、纹样造型还是色彩均如此。从对比中寻求统一性,利用一定规律和方法组织起来,使其和谐。中国传统的太极图造型是对立统一含义的完美解释,这种阴静阳动的态势,相互环抱,达到了“彼中有你,彼中有我”的境界。

张道一先生将形式美的规律划分为整齐划一和多样统一,这两条规律展示了美的单纯和繁复两大特征,也是变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的体现。苏州园林塑雕装饰中不乏此类表现(见图1),拙政园的蝙蝠墙饰中5个蝙蝠动作相异,并呈对称式的构图环绕一个“寿”字。造型上,图中的蝙蝠双翅舒展,头朝下,大小形似,但展开动作相异,于变化中实现统一的节奏。且蝙蝠的“蝠”字与“福”同音,与寿字的“寿”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概念呼应,图中的“寿”字也是由松鹤及各种变体文字组成,这些元素的集合向观者传播了吉祥如意、福寿安康等美好寓意。

苏州园林的塑雕包含砖雕、堆塑及石雕三类,无论是从类别、表现手法还是装饰题材入手,均可探究其间的依存关系。形式美是塑雕精神内涵的表达,塑雕作为形式美的承载物,是精神或形式的物化体,通过中介的形式向观者传达背后的历史意蕴、风俗习惯、文化傳承等观念。从塑雕各类别的装饰题材来说,这些内容主要反映了大众祈福消灾、寓教于义、平安延寿、多子多福、喜得良缘、保家卫国等美好意愿。

3 苏州园林塑雕的形式规律

德国美学家费希纳说:“艺术造型为了给视者以舒适的美感,必须具有多样性统一。”[4]和谐作为图案设计者首要遵循的表现特征,是变化与统一辩证关系的阐释,指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同时也是形式美法则的性质表现。

3.1 对称与平衡

对称,也意为均齐,在数理关系上是指双方在大小、形状、距离及排列等方面产生等量的关系,形成视觉上的稳定与平衡。例如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式样,大都为对称的形式,音乐与诗、工艺美术以及文字设计中也有此特点。这种对称的关系是美的典范,并非呆板、单调,而是带给人完整美的舒适感,这种完整美表现在塑雕图案中,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对自然中“花好月圆”的深情希冀。如拙政园的“吉祥如意”墙饰(见图2),左右两端图案均为如意头祥云纹和寿字纹的变体,创作者在画面中利用对称的表现形式,不仅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意味,视觉上也产生一种富于变化的律动感,就像一条带有生命力的流动的线,在转折与回旋中穿梭。

3.2 对比与调和

当同一空间内出现两者及以上数量的形状、色彩、肌理、结构等性质不同的并置物体时,其便在观者眼中形成反差对照效应,它们之间差异性的强弱考量也成为对比与调和的定义分界线,这种分界并非绝对的。对比是事物矛盾的表现方式,调和则是统一的体现,对比与调和均存在“度”的考究,对“度”的把握正是掌握和谐的关键点。在对比与调和这一形式法则中,要求双方互相渗透,避免对比失调、缺少变化等弊病。蝙蝠、铜钱、仙桃以及如意头造型的大小(见图3)形成较大的差异,且构图位置有所侧重,这种形象组合上的大小对比、构图的主次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既不过大,也不过弱,丝毫不会产生炫目之感;与此同时,蝙蝠翅膀的展开弧度以及如意头的弯曲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呼应,这种线条形状的流动感恰好弥补了各个部分的大小差异性,使之归于平衡,并在此四者的相互作用下,共同传达吉祥、幸福的美好意蕴。

3.3 节奏与韵律

作为条理性与反复性的后天结果,节奏与韵律展示了图案的整齐美及其运动感。在视觉审美中,节奏常给人以机械感,或是急促与缓慢、单数与双数、向心与离心,或是均匀与不均匀,这种重复交替性的运作给人强烈的节奏感。关于韵律,《旧唐书·元稹传》曾记载:“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有关“韵律”二字的使用常见于诗词或音乐中,其主题讲究和谐与统一性,且在变化中寻求秩序感。拙政园的拟日纹(见图4)图案中央为异形旋转拼接而成的圆形,周围饰以7个形状相同且重复旋转的云纹,整体视觉效果上呈现出舒缓有序的流动感。且构成要素简单,无杂乱之感,较好地诠释了节奏与韵律这一形式原则。

4 结语

文章通过对苏州园林塑雕形式法则以及规律的探究,加深观者对塑雕纹样题材与装饰内涵的理解,从而引申出背后的图案意蕴和人类对未知过程的探索缘由等内涵。在此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如下:苏州园林塑雕装饰符号与大众日常生活、文化底蕴相关联,是对人格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生殖崇拜等的反映,是内心意向的外化结果,体现了苏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祈福消灾、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图案的背后是文化、生活、设计的相互联系,传统图案在文化的表达上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图案”在历朝历代中比比皆是,如彩陶纹、饕餮纹、缠枝花纹、卷草纹等,受到等级制度、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人们的心理暗示物。“无形的图案”承载了人们的精神内涵,是即时即景的意境表达。此外,图案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是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的艺术表达,同时也是一种自然、文化、历史、生活现象的呈现。面对如今的物质生活需求,现代设计应摒弃图案本身的功能性,更新图案多元化的理念,探究深层次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文权,李丽莎.中国图案艺术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31.

[2] 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

[3] 陈洪伟.略论构成美学与园林设计[J].文艺评论,2008(3):90-92.

[4] 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205-206.

作者简介:武泽坤(1997—),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与媒体设计。

叶晓娴(1984—),女,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影像档案修复、影视理论与美学、媒体交互理论。

陈梦(1998—),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教育与理论。

猜你喜欢
形式美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现代室内空间照明设计形式美的探析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