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传承视角下的遗址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2022-06-15 16:52胡天君马民梁娟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景观设计

胡天君 马民 梁娟

摘要:遗址作为国家的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物质载体,在某种程度上也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它是脆弱的和不可再生的。而遗址文化景观是可供人们近距离观赏的具有教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的文化传播载体,可以使遗址文化生动全面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文章在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下对我国遗址现状与遗址文化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遗址文化景观的相关概述以及遗址文化景观的构成元素和表现形式做出总结,对如何在保护与传承前提下利用遗址文化进一步构造遗址文化景观进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遗址文化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1 遗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意义

1.1 遗址保护与传承的迫切性

遗址是展示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史的宝贵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遗址文化景观,有利于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貌,并向世界展示古今中国的整体面貌。近几年我国逐渐形成遗址保护管理机制,但我国对遗址方面的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古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平衡,总体保护研究工作未能完善[1]。二是关于保存和使用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技术不够,科学研究方法较为落后,且设施管理措施不完善,系统和机制的创新力量不足,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是国家考古公园的保护和使用模式相对单一,所有遗址景观几乎千篇一律,保护和利用遗址与推动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明显。四是现存遗址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占用遗址面积的工厂和旅游开发的烂尾工程比比皆是。

1.2 遗址文化景观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类通过改变自然景观去创造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人类在对环境的改造中也留下了自己的生活痕迹,而这不可再生的痕迹到今日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化景观,也正是遗址文化景观。因此,它能够折射出百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并镌刻着人类早期文明的地域文化。正是因为它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让设计者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去利用它的残缺与不完美创造出专属于遗址的文化景观。遗址文化景观是遗址与文化景观的特殊结合体,然而这种结合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遗址和文化景观的衍生体,它具有遗址和文化景观的共同特征,也具有遗址和文化景观都没有的个性[2]。因此,一个地方的遗址文化景观的价值并不只有历史和社会价值,还具有审美和教育价值。遗址文化景观的教育价值在于其包含的文化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古人的生产活动,并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文化的不同找到个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展示遗址文化中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地方精神。

2 遗址文化景观相关概念界定及表现形式

2.1 遗址文化景观的概念

任何一处遗址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都记录着古人类生活的痕迹。在新石器时期为了满足物质生产和基本生活的需要,人类祖先居住的洞穴或者房屋一般依山傍水、面向北方。例如四合院、窑洞、干栏式房屋以及由不同材质建造的客家土楼、傣家竹楼等都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因地制宜形成的文化建筑,也是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景观。因此,人类文化与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国哲学中古老的“天人合一”就是从此逐渐萌芽的。山形、水系、植被、人类智慧和遗址周围的文化构成了考古遗址的文化景观[3]。遗址文化景观的核心是景观,而景观的核心是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美。 文化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反映了该地区独特的人文意义,特别是社会意义。而在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文化景观同样也传递着极具意义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2.2 遗址景观的概念

遗址景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形成的原始时期,遗址景观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活的历史和人的传承。我国的遗址景观具有古老的神秘性和原始的质朴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方面,遗址内现存的物质其表达是固有的,且极具表现力,即能够用肉眼看到和用身体触摸到的审美趣味,它满足并体现了美学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遗址中的景观是遗址文化的承载者,通过对其分析和整合,将暴露在地面上的遗址文化元素以景观设计的形式加以保护和利用,或将遗址元素提炼出来简化成文化符号,也能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可识别性的人工遗址景观。正是通过这一物质表现,人们才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3 遗址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与表现形式

遗址文化景观的构成元素包括视觉和空间形式元素、心理行为和文化元素以及生态环境要素。景观的文化元素包括一些地方观念、历史传统、社会习俗、聚落方式和地方情感[4]。文化景观注重在历史时间、空间上的景观演变过程,并将水流、植物、山川以及文化元素无限组合。在遗址文化景观设计中,遗址文化、周边生物和遗址文物形态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结合构成了景观设计的基础,而这种历史文化与物理形态的结合正是对遗址文化景观设计的实际要求。文化是遗址景观设计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核心,它显示了特定地区自然和人类群体的进化。因此,提炼遗址中的文化符号,才能使遗址景观的形式、形象的意义得以有效呈现。从形式上看,遗址的文化景观设计应在形状、规模、颜色和质地方面赋予物体一定的形式,并反映出该地文化景观的表面特征。在形象层面,通过空间的结构构成和符号处理,文化相关的符号元素和文化景观的设计,确保遗址的文化景观与环境的文脉意义相一致,如对环境的尊重、保护遗址的特点和可识别性等,将历史和生活融入遗址的文化景观,为遗址文化景观提供深刻的人文意义。综上所述,遗址文化景观设计不仅要在形式上表现出来,还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将内涵呈现出来,只有有意义的景观才可以与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3 遗址文化景观设计策略

3.1 遗址文化景觀规划设计方向

遗址文化景观总体规划一般是为考虑当地的遗址开发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框架。它通过保护、突出地方文化遗产、地方历史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来加强这些资源的可利用性。它还可以通过公共教育、娱乐设施和利用当地资源来促进对景观的理解,增强遗址文化认同感。如Blood Run是目前最大且最复杂的美洲印第安遗址地,集中形成于公元1500年至1714年。它至今仍然保留了许多考古遗址和特色景观,并且也保留着各印第安部落的重要文化联系。因此,遗址文化景观规划的主要价值既体现在结合当地的教育知识并将其融入景观设计当中,又体现在其对参与者的影响上,它能够创造景观与人类建立起某种联系。

另外,许多遗址景观也逐渐和农业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即尝试将农业过程作为一种景观,为城镇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保留地方遗址的完整性,还能提供一个可供人们休闲旅游、学习生产劳作的平台。这类遗址景观设计方向表明,景观设计可以将一个不知名的考古遗址改造成一个集教育、娱乐、生产力和当地发展的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3.2 遗址文化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3.2.1 提炼文化符号,构建遗址文化景观空间性设计

秉承遗址文化景观的多重含义,将遗址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抽象与概括的手法提炼遗址文化符号,而符号的性质由它所指代的遗址中构筑物与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之间的关系决定,遗址的载体空间形式语言是遗址符号的形式表述。将遗址文化符号的形式语言运用到遗址文化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助于概括遗址文化内涵,传递遗址文化的精神。同时,需在遗址本身场所性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造园手法,做到景观空间的起、承、开、合,使遗址文化景观设计具有秩序性。如在遗址的出土文物或者遗址景观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往往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话意识和社会意识等的混合物”。在遗址景观设计构景要素中,这些符号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以体现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3.2.2 加强遗址文化景观的体验设计

在遗址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可以注入一些体验性设计或者叙事性的设计增强人们的体验感,从而引发遗址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共鸣。首先,在遗址周围的某些区域环境内可以人为地设计与当地遗址相关的文化景观,从中起到引导作用,让人们对遗址产生兴趣与好奇感。同样,也可以使用如灯光投影等现代技术,恢复当时古城的城墙或建筑,将人们带入古遗址场景,以便更好地使人们产生遗址文化认同感。如果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遗址的教育意义,还可以与遗址周围的原始遗址进行联动开发和保护,共同打造整体旅游区和宣传遗址的文化走廊。例如,在济南的一处古城墙脚下有一片油菜花田,游客们可以在欣赏油菜花的同时了解古城文化。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到古城遗址是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还可以利用油菜花田设计一些大地景观或其他景观元素,并使其拥有与人互动的功能,这样就能同时带动当地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具有互动性的遗址景观可以使人们的视觉和交流有一种更新和更深刻的体验,更好地向世界传达场地文化和景观魅力。

由于遗址景观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其尤其珍贵,国家倡导保护遗址景观的同时又希望遗址景观带动当地经济与教育,这必然会对原有的遗址造成破坏,与原本的初心相违背。而人工遗址景观可将遗址元素提取加以设计创造出可与人类互动的文化景观,这无疑在响应保护与利用遗址景观的政策之下又达到了带动经济教育的目的。

3.2.3 遗址景观案例中的优秀景观设计借鉴

如上文提到的Blood Run的溪水梯田展示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种植、居住以及建造土墩的文化,场地规划框架确定了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具体位置和各种关键因素,包括旅游服务和交通路线等。同时,它还为参与者在设计研讨会上提出想法和概念提供了一个起点。在场地规划时需尽量保持场地的原貌,做到细微的提升与改进,致力于做好遗址区域的生态保护。设计师们在细节上做了非常多的处理,在贯穿整个场地的道路上使用了不同的材料。除此之外,自然文化保护区内的安全设施、设备以及场地路线都是在考虑游客的前提下设计与安置,能够方便游客游览并提升游客观赏的舒适感。

其次,以我国的城头山遗址外围景观设计为例,它最大亮点是将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稻田被设计成游客可游览的景观,场地内的树木只设计了行道树,既为游客提供了阴凉也不影响水稻生产。对喜欢在稻田间漫步的老农们来说,在熟悉的稻田景观里也发现了新的美。田地里的耕作也是现场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当农民在田里种植与收割水稻时,游客可以沿着玻璃桥行走,或参与到农民的工作和生活中。稻米的种植和收获过程以互动景观的形式呈现,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一个科学的生态路标系统与跨越景观的道路网络相结合,使游客,特别是儿童,能够近距离了解农作物的文化以及生产过程。该遗址的核心部分设计点是栈道如何在对景观环境干扰最小的情况下最大地改变场地的外观,提供给游客一步一景的观感。最后,简单的结构及透明的玻璃桥减少了投射在稻田上的阴影,而稻田中弯曲的玻璃栈桥也提供了俯瞰古城遗址北部和周边稻田景观的观赏视角。其整体设计是将城头山考古遗址保留在中央核心区,并对遗址护城河驳岸进行生态型修复。在遗址外的南入口处设计了一个户外稻作博览园[5]。

4 结语

遗址文化景观所展现的文化是城市文化中最典型、最核心的部分。遗址景观对于传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以及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对遗址文化景观认知的建构,有助于建立人们对场地的集体文化认同,更准确地将该区域的文明与历史传递给后辈。在景观形式上,它展现了一个可以触摸、参与和体验的遗址历史文明空间。最重要的是,互动景观与遗址景观的整合可使遗址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休闲娱乐的场地空间成为遗址文化的重要载体。总而言之,遗址文化景观有助于确定个人、群体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信仰,是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心理和情感坐标。

参考文献:

[1] 张毅.考古遗址景观价值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2] 王璐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的原则与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 王国平.从“国家遗址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关于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导则的思考[J].城鄉规划,2020(4):7-12.

[4] 藏博靖.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探索:以浦东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21(1):139-143.

[5] 俞孔坚,邵飞,耿苒.农民、城里人和土地:城头山遗址外围景观再现[J].南方建筑,2017(3):128-129.

作者简介:胡天君(196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马民(1996—),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梁娟(1998—),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