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品管理的信息化实践探究

2022-06-15 16:52郑博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摘要:科學技术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考古出土品管理领域也不例外。文章以考古出土品管理的信息化为研究对象,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阐述信息化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旨在促进考古出土品保护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考古出土品管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其中以田野勘探、发掘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就尤为卓著。在出土品管理环节,李科威最早提出了开发考古发掘资料管理系统的设想[1],不久之后,我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率先在班村遗址的发掘中使用计算机管理发掘资料[2]。有关勘探发掘数据和文物藏品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已有不少,而对考古出土品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仍少有探讨。实际上,考古出土品的保管不仅是对田野发掘实物成果的梳理保存,也是开展学术研究和展览教育的基础保障,建立符合考古出土品需要、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藏品安全、推进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势在必行。

1 上海博物馆考古出土品管理方式的演进

作为拥有考古发掘团体资质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上海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上海市境内先后调查并发掘了数十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遗址。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一方面考古出土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考古出土品的数字化要求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人手和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摆在考古单位面前的难题。

在初建阶段,从考古出土品的信息采集收录到保存维护全部依赖人工手动记录,除了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外,根据不同发掘地点单独成册的手工账册难以进行数据合并、对比和分析。同样,由于个人书写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容易使数据出差错或不完整。

计算机技术普及后,Excel电子账册逐步取代人工账册,考古出土品迈出了数字化的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人工书写带来的登记错误,同时提高了信息合并和分析的效率。但这仅仅是改变了出土品信息的记录方式和保存介质,管理方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所有流程仍需要人员手动完成并记录,软件在数据收集、统计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工作效率上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015年,为配合田野考古工作,实现多地点发掘数据的同时采集,上海博物馆开始尝试以单机电脑为服务器建设考古出土品数据库,通过软件本地存储考古出土品信息。但这种方式的短板很快显现出来,一是“信息孤岛化”,多台电脑进行数据汇总时容易出现数据覆盖、重复统计等错误;二是数据汇总需要单独申请权限,流程较为烦琐;三是采集数据量增大,难以完成批量数据处理(尤其是对照片的处理);四是检索查找指标项有限,查找登记号缺失的藏品时十分不便。

为克服“单机版”系统带来的不便,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局域网版本的升级改造,相应的系统功能也根据出土品管理的实际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局域网信息系统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单机版系统存在的严重短板。同时,物联网和RFID技术的成熟也给出土品管理方式的升级带来了契机。

上海博物馆具有考古发掘单位和文物收藏单位的双重身份。在这一前提下,考古出土品的信息化不仅关系着发掘成果的保存研究,也会参与到馆内的展览活动中。2016年,上海境内接连启动数个重大考古遗址项目,考古出土品管理压力骤增,已有的局域网信息系统难以满足工作需要。与此同时,为实现市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和业务有效协同,上海市全面推行电子政务云建设,因此,上海博物馆借此将其在2019年升级为依托政务云服务的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

2 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架构

2.1 业务流程描述

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出土品档案管理、库房管理、展览管理、保护管理、物联管控、统计报表和系统管理等模块,考虑到近几年展览和保护的迫切性,其中展览管理和保护管理两个模块是为后期藏品保护和利用预先开发设置的。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字资源的批量处理、业务全流程化的管控和多维度角色权限控制,为后期数据资源开放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系统的业务信息流在执行时,申请人需要先通过权限认证,在线填写表单后向主管发起申请,主管审批通过后进入实际执行环节,并同步更新出土品数据状态,完成出土品相关业务的处理。

2.2 系统架构

根据设计的总体目标,本系统采用了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方式。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基于标准和松散耦合的服务架构,通过中立性的接口和协议对各服务组件进行连接和数据共享,实现服务功能[3]。接口和协议的中立性确保组件不受编译语言、开发平台的限制,交互双方某一方的改动并不会影响到另一方。SOA的优势在于可复用性、灵活性,以及更好的扩展性和可用性,不仅满足考古出土品信息及时更新的需求,也兼顾了科技发展背景下系统的可扩展性。

2.3 功能设计

可视化工作台实时动态展示了库房出土品实时动态数量、待办事项、出土品按类别、组和件饼状分布图、出土品月度出入库数量统计、出土品月度新增数量和新增附件数量统计、历年出土品新增数量统计、出土遗址数量分布统计和出土品年代数量分布统计。

出土品管理模块实现了出土品完整档案管理,包括出土品登记、审核、视图、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出土品打印和出土品附件。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的出土品信息需要不断整理、登记、数据校对和审核,在登记的方式上,除了支持单条信息的增加,还可以通过Excel模版整理数据后批量导入系统。

库房管理模块实现了出土品入库、外借、归库、盘点和移动管理等功能。出土品的入库、出库管理能够实现库房出土品信息的出入库状态跟踪,准确反映流通信息。在入库登记时,入库形式分成归库、考古出土品移交;在出库登记时,出库形式分成借展和移交,并对借展的信息按照预定归库时间设定了归库的提醒。出土品的出入库支持自定义节点流程化的审批管理,流程审批完成后,库房管理员再确认出入库完成;确认形式支持电脑端和手持终端两种,确认后详细记录出入库时间、存放位置、确认人、确认设备等信息,出入库时现状功能记录了每件出土品的实际状况描述和实际拍摄图片信息,形成现状历史。库房的盘点管理支持在线制定盘点计划,盘点范围可以是整个库房或者是选定的盘点位置,盘点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盘点报告,盘点报告包括盘点信息、盘点位置数量差异比对。

展览管理模块包括展览登记、展览二维码、展览附件和展览打印。展览登记可以将每个展览的信息和相关展品统一登记,展览登记提供了在线展览策划,多人协同从出土品中筛选展品等功能。展品的二维码功能,能够在线为每个展品生成二维码,在观众扫描二维码的同时支持以H5形式在线查看展品图文、语音和视频等信息。展览的附件功能,方便将展览期间相关的现场照片、音视频、文档等资料上传到展览信息中,便于将展览的所有资料统一归属到展览信息中。展览的打印功能,可以在线自定义设计展品清单和展签。

保护管理模块包括现状管理、事故管理、残损管理、修复管理和注销管理。现状管理定期记录了出土品现状的信息,包括现状的说明、记录日期和照片,现状管理与出土品管理形成了出土品的现状历史。事故管理记录了出土品事故日期、事故的描述、处理依据、处理结果和照片等。残损管理记录了出土品的残损程度描述和照片。修复管理记录了出土品修复过程详情,包括出土品修复前现状、修复方案、修复中日志、修复后结果等,通过修复前后的比对,将修复步骤规范化、流程化、具体化,让修复更加直观,使管理者能清楚看到每个出土品的具体修复过程。注销管理记录了出土品的注销原因、注销日期和照片,经过审批后,自动生成注销单。

系统工具模块包括图像处理服务、图像批量管理、打印模版设计、RFID设备管理、RFID库位绑定和RFID出土品绑定。图像处理服务能够在上传较大图片时自动将图片压缩成不同尺寸的格式供电脑端和移动端等场景使用,提高浏览图片的速度。图像批量管理提供所有尺寸图片的查询和管理功能。打印模版设计可以将出入库等业务单据在线自定义设计打印模版。RFID设备管理提供对硬件设备与系统连接管理,管理每台设备的启用和禁用,记录设备编号、设备型号、所属库房、设备状况、注册日期,每台设备正式使用前需要进行系统备案,通过审核后才能使用。RFID库位绑定功能是将库位关联RFID电子标签,在出入库时先扫描库位标签再确认处理,避免出土品存放位置出现差错,通过扫描库位标签也可以快速盘点出土品。RFID出土品绑定提供了出土品和RFID电子标签的绑定管理功能。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部门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字典和日志管理。部门管理是对馆内系统用户的部门架构的设置。用户管理提供系统账号的建立和管理功能。角色管理将角色权限划分为操作权限、部门权限、库房权限和字段权限,满足不同系统用户对使用权限的灵活设置。数据字典模块可以统一管理各個模块的指标项配置信息。日志管理记录了系统日志、模块日志、设备日志和系统更新日志。

3 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

3.1 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出土品入库、出土品编目、出土品出库、出土品修复、出土品盘点是考古出土品管理的主要业务,为保证出土品安全并适应各业务的不同需要,传统流程往往要经过填写表格(入库单、出库单等)、部门领导签字确认、物账核对、分管领导签字确认等步骤,其中又以出土品盘点最为耗时耗力。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开放互联系统,对出土品管理工作进行扁平化设计,实现流程的删繁就简。

3.2 提高清点准确性,减少移动损坏

以往出土品的统计、查找、盘点等工作,往往依赖管理人员根据账册按图索骥,不仅工作时间较长,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在搬动中对出土品造成损坏。RFID技术则可以利用无线射频对出土品的电子标签进行读写,具有无接触、精准定位两大优点。在对出土品进行确认、盘点时,管理人员只需要手持RFID阅读器在出土品柜架前扫视,即可获得相关信息;在提用特定出土品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RFID手持机检索或系统指标项检索两种方式灵活确定出土品藏位。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对出土品的损坏。

3.3 数据存储全面,自动更新出土品档案

出土品档案是指能够科学、准确、完整反映出土品全部情况的记录材料,除了年代、材质、尺寸、重量、现状描述、来源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专家鉴定意见、修复经过等详细记录以及必要的拓片、照片等非文字资料。相较于纸质档案,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保存了已有的文字资料,而且支持存储多种格式的数码图片、视频甚至数字模型文件,出土品资料修改、残损修复、出库等系统内操作记录也会同步至档案中,参展出土品使用的基础资料、文字说明、导览语音以及出版记录等同样会记入档案。云端存储则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取用的便捷和安全。

3.4 数据统计高效,助推考古资料活化利用

随着出土品信息化日渐成熟,考古资料活化利用的形式也愈加丰富多样,以下面四类为例。

第一,根据出土品数据统计策划专题考古展览(时代、材质、用途、文明类型等),实现文物遗产的社会共享,在科普考古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公众传播考古学的价值意义,在教育传播层面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科发展。

第二,利用考古数字化资源开展互动体验教育,运用多媒体互动、AR、VR等技术提升展示吸引力,将出土品的图文、语音、视频和三维模型等信息通过新技术媒介展示给观众,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引导观众主动探索并了解文物。

第三,通过模拟考古现场组织勘探发掘、考古现场清理等体验活动,让观众体验文物、遗址的发掘过程,满足探索考古的好奇心,接触到更专业、科学的考古学基础知识,真正认识考古的意义。

第四,考古出土品信息化是专业领域内考古资料共享(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的基础性工作。全面真实的考古发掘纪实资料不仅为考古学术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证物实料,也为文物的背景故事研究提供客观事实依据。开放共享的系统建设模式完全规避信息孤岛,实现知识信息的高度分享,完成考古出土品文物的最大限度数据挖掘,为文物深度研究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4 结语

考古出土品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现阶段,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统所具备的快捷、灵活、多样化的功能为提升出土品管理工作效率、开展学术研究和更新文物档案提供了很大便利。在这一基础上,如何深度对接田野考古信息系统和文物展览系统,推进实现田野考古“发掘—整理—保管”全过程的信息化,为考古研究提供更全面、宏观的立足点,为策划展览教育活动提供更科学、更新颖的视角,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大众文化生活中,为实现考古资源社会化作出贡献,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科威.计算机考古刍议[J].东南文化,1988(5):172.

[2] [英]霍立治.计算机与考古学[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6):69.

[3] 叶钰,应时,李伟斋,等.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及其系统构建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32-34.

作者简介:郑博(1989—),男,浙江宁波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震电场卫星数据异常识别
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素养与技能实训教学探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m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背景下计算机应用研讨
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诠释CFC精髓的大数据时代医学案例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自主学习网站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