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改革的认同感研究

2022-06-18 16:07孙兆刚吕明慧
高教学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孙兆刚 吕明慧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28

摘  要:文章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形成的以测评技术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专业第一课堂、以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基于政产学研协同的第三课堂体系针对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师生进行认同感调研,利用秩和比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当从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秩和比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2)17-0112-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dentity survey about first classroom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ased on evaluation technology, the second classroom system based on students & apo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ility, and the third classroom system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which survey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ZUA. 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y Ran Sum Ratio metho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he aspects of changing ideas, improving skills and policy support.

Key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classroom teaching; RSR method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定位

1984年11月,原国家航空工业部批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简称郑州航院)增设“劳动经济管理”专科。1985年“劳动经济管理”专科在计划管理系正式招生。到1999年,该专业为航空和地方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劳动经济、人事管理的骨干人才。1999年5月,在原来劳动经济管理的基础上重组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招收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在最早开办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全国36所高校中,郑州航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了有别于其他高校的航空特色。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校教学团队、2014年成为校综合改革试点、2019年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试点。

经过20年的发展,郑州航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形成了以测评技术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专业第一课堂、以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基于政产学研协同的第三课堂体系。在以测评技术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专业第一课堂上,对人力资源专业进行了“人力测评”教学科研复合型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以测评为核心的软件开发提高了本专业及学习人力资源相关课程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这一技术贯穿在学生兴趣测评、能力测评、素质测评、专业技能测评之中,利用该技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进度进行中期考评,动态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参照国外本科生科研计划(UROP),构建了大学生“人力资源实践与创新研究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政产学研协同的第三课堂建设方面,以本专业作为发起单位,联合省内相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员420多人,通过联合举办公益报告帮助专业教师掌握理论前沿,组织本专业学生跨校联赛,以赛促学,互通有无,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

在课程体系方面,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持续改革教学方式。围绕“航空为本、管工结合”办学特色,开设机械制造工程等工科类课程、航空概论等特色课程,与企业等联合开发劳务招聘、高级人才寻访、社保管理、EAP(员工援助计划)、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劳动关系处理、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等理论与实践前沿课程,分别由专业带头人、课程组负责人、实践教学负责人等组建团队实施教学计划。突出航空与管理的结合,强调郑州航空港人社局、河南省人社厅、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在教学实践中的协同联合培养学生,以人才需求的评价为导向,突出政策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不同培养方向的课程教学团队,开发体现航空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本资源,结合航空历史背景和航空发展趋势建立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联合省内60多家兄弟院校,加强专业教师交流,并通过省内院校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联赛、沙盘联赛、薪资谈判大赛等形式,推动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外企、国企、民企等不同意向的学生分流培养,构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可供选择的课程包,组建以专业负责人为指导、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以学业导师为主体的课程团队,以导学案模式为入口,以在线课程建设为辅助,超导研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实现为导向,让学生在自己兴趣的牵引下研读和学习。

经过改革模式的实施,通过对108家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较高,意味着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好评。2010-2018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就业率在98%以上。考入重点或到国外高校的研究生、被国家行政机关录取为公务员、进入航空集团公司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学科竞赛和全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方面均取得优秀成绩,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效果充分显现出来。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在第一课堂上,依托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测评技术,根据学生的智商天赋、运动天赋、艺术天赋进行分类分组,结合学生学习轨迹和生活轨迹,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机、财会、法律、中文、心理学等兴趣和知识基础进行扬长避短,自主组建不同的学习团队,利用360绩效管理技术为每个学生找出最佳的成才方向。在必修课设计上,制订最合适的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天赋设计不同的章节重点和难点,为不同学习团队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为每个学习团队制订个性化的作业任务和预习计划,全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成长。针对第一课堂的必修课的教师,强调联合每个学生和家长为学生制订一份很详细的“发展报告”,建立不同学习团队关于專业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情况等的学习档案袋,根据学习团队的兴趣和自己理想目标给出针对小组发展的评价,持续性对学生进行判断预测,结合学习情况给予决策建议。在第一课堂上,尝试教研室承担教务管理中心、教师管理中心、教室管理中心、教材管理中心的协同功能,教研室对专业课程效果的评价不是简单地听课,也不是单纯地查找资料,而是通过师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学习或活动记录,通过适时对话、即时交互的口头评价等多种形式,查阅学生团队的学习方案是否有适时调整行为或记录,是否有用人单位、同行专家的指导或建议等情况来判断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近几年的总结和提炼,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形成了以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为核心,结合终身化学习、碎片化时间、泛在化技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积淀下来了可推广的专业教学模式。该模式实现书本知识向现实能力的转化,使用计算机、法律、中文、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更好地使课堂教学变得快乐、充满趣味、富有生机。通过教学模式的固定化,积极吸引咨询公司、猎头公司、招聘网站公司、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劳务公司、软件公司等企业,开设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报告,让学生分组进入企业参观,在积极体验中学习知识。无论学生继续深造研究生还是毕业后直接就业,本校人力资源教研室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终身校友,学校永远是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基地,随时接受学生的问题咨询和互动交流。综上所述,在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适应时空、内容、对象、技术的变迁,以多样化、灵活、开放、精细、个性化、虚实结合等作为课堂变革的重要考量,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理念,使课堂学习变得快乐、充满趣味、富有生机,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习知识。

在第二课堂上,授课主体集合优质资源,邀请企事业单位、行政机构、社会团体等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跨学科指导。课堂不仅是获取知识的空间,也是学生成长的场所,科技馆、图书馆、企业现场、教室、操场等都可作为课堂所在地。因此,第二课堂就是挖掘外部有利的教育资源,让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学校与各个组织的互融互通带来流动,提供更多的探究性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个性化学习空间、主动性学习空间以及交往空间,在人际关系的交住中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第二课堂上,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培育和引导知识的多样性和时效性,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鼓动跨年级、跨专业、跨院校合作学习,促使主动性学习,锻炼人际交往、表达交流、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的是更加鲜活的知识,直面解决现实问题,因真实多维的体验而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特别是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们通过线上教学和体验学习的虚实结合,线上共享与线下交流的互联互通,课堂教学与虚拟世界建立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随时随地自由地互联互通,满足不同知识体系构建的需求,构建开放多元的育人格局。

在第三课堂上,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知识升华,强调学习和交往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进度,注重人格养成和审美能力培养,精准辨识与透彻感知专业领域的深度,生成更贴近生命的叙事和精细的体察,促进学生的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意义的联接,并在不同的场景中自由沟通、自由流动、自由转换,培养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真善美。我们依托“人力资源实践与创新研究所”建立了基于项目的深度学习中心、基于模拟劳动纠纷处理的生活体验中心、基于运动体测的健康体能中心、基于心理沙盘的情绪行为中心、基于职业规划的社会践行中心、基于创客STEM的创新创业中心、基于传统文化的国学启蒙中心、基于商务礼仪的艺术审美中心,增加个性化、综合性、实战性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个中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有知识学习,有人格养成、审美能力培养,还有社会实践等感知与体验。真正落实“教”和“育”的结合,回归到“人”的原点,回归教育的本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方面遵照标准、同步、统一的班级授课制,同时尝试照顾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结合学生兴趣和成才目标的小组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安排,打破固定的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与计算机科学联合培养SaaS方向的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与中文专业联合打造具有培训师潜质的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联合培养人力成本核算方面的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营销管理联合培养HRBP等,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来制订个性化解决方案,设计多样化的第二和第三课堂作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在第二和第三课堂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文关怀。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类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同感调查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认同感调查。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类课堂的认同感综合评价问题划分为3个评价对象(三类课堂)的6个评价指标(培养目标认同、专业课程认同、教学方法认同、教师评价认同、内心情感认同、教研组织认同)构造为3行6列的原始数据矩阵表。上述6个评价指标的培养目标认同(您认同人力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认同(您认同人力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认同(您认同人力专业的教学方法倡议吗?)、教师评价认同(您认同人力专业教师按照培养目标评价吗?)、内心情感认同(您内心认同人力专业的改革吗?)、教研组织认同(您认同人力教研室在创新吗?)的题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原始数据来源于专业课教师、部分行政管理人员、部分其他专业教师共36名按照Likert 5级量表打分取平均值所得。根据评价值编出每个指标各评价对象的秩,编秩的规则是:评价值越高相应指标越好的高优指标从小到大编秩,评价值越低相应指标越好的低优指标从大到小编秩,评价值相同的指标编平均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的认同感的6个评价指标都是高优指标,根据秩和比法的评价步骤,分别对要评价的各项指标进行编秩,结果见表1。

根据专家打分法,各指标权重不同,因此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加权秩和比。

得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评价指标RSR的分布,结果见表2。

“RSR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可以通过SPSS软件进行检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的认同感RSR值正态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 Z=0.3745,渐近显著性双侧检验P=0.8766,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的认同感RSR值近似呈正态分布。通过秩和比(RSR)值的大小,就可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排序。认同感大小排序如下:内心情感认同>教研组织认同>培养目标认同>教学方法认同>专业课程认同>教师评价认同。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评价方面按照这个改革思路接受程度不大。教育观念对课堂改革产生直接的影响,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推进和深化课堂改革。如果仍以教师讲授为课堂教学方式,甚至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加上教学内容陈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必然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时空狭小,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足,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根据评价结果,专业课堂的改革必须培养愿改革、能改革、能改好的课改教师队伍,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口号或号召上,要从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上鼓励有人带头去做。

无论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在科研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创造,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以综合能力评价为核心,以自主、探究、交流、参与为主要特征,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数字化学习思考能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主旨应当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敏锐,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和发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即使是最勤奋的学生,“不动感情”的课堂氛围可能使得学生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了20年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學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拖累了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加“讨论式”的第一课堂、“研究式”的第二课堂、“问题式”的第三课堂,加强理论、实践与生活的融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核心需要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掌握、发现问题的敏锐、思考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技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感情的“过滤”和“催化”。通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设置实际的场景,将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转化为自身目标的追求,将学生的仰慕感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觉悟心;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完美结合,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和增进技能,独立搜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独立制订、实施、评估学习计划,通过理性的分析,激活原有经验,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融入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将应知应会的人力资源管理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并让学生在进入职业前就能“动手”实践,以此定能将学生塑造为未来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瑞宇.新探索: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模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

[2][美]安德斯·艾利克森.学习2.0:刻意练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穆兰.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储朝晖.教会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5):18-20.

[5]何迪.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突破中的时间规划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11-13.

[6]张晓利.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下第二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26-28.

[7]李奕欣.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20(7):13-15.

[8]陈思源.大学数学第二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手段探析[J].河南教育,2017(8):18-20.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教高函(2021)110号,序号89)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汉族,河南南乐人,博士,教授,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