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重塑:学校场域中的大学生自由时间

2022-06-18 18:09丁凡凡王继峰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

丁凡凡 王继峰

摘要:大学生自由时间存在结构、质量、目的异化的问题,症结在于对自由时间的内涵与价值理解不准确、高校主文化缺失、消费社会的弥漫。重塑自由时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稳固意识形态的要求。高校要更新思政课堂视域、革新“第二课堂”、善用主题班会;社会要规范媒体宣传,减少对自由时间“娱乐化”的提法;大学生要重新审视自由时间的内涵与价值,合理规划自由时间,有意识提高从事高级活动的比例。

关键词:高校主文化;自由时间异化;消费社会;高级活动

根据马克思对时间概念的划分,有学者认为,学校场域中的大学生时间可以划分为教育必要时间与自由时间。教育必要时间指大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所用的时间,自由时间是除去必要时间以外的时间。有学者认为,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发展空间,内含阶级对立与斗争,以人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为价值追求[1]。然而,反观当下大学生,对自由时间的内涵与价值意蕴理解不透彻,加之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媒体“娱乐至死”的宣传报道以及高校主文化地位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的自由时间利用率低下,斗争性与创造性特征不明显,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模糊不清,学校场域中的自由时间异化问题逐渐浮现且愈发严重。

一、态势扫描:学校场域中大学生自由时间异化表征

(一)自由时间结构异化:闲暇时间比重高

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通常同时出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调查显示,50%大学生平均每天至少有四小时以上的自由时间,消遣娱乐占82.04%,睡觉占54.92%,从事高层次的活动仅占25.73%[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由时间充足,但自由时间中闲暇时间比重大,用于娱乐消遣时间多,自由时间“娱乐化”特征明显,“娱乐至死”倾向严重。反过来,大学生在自由时间从事高级活动时间较少,参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兴趣、爱好事项积极性低下。

(二)自由时间质量异化:创造性动机匮乏

自由时间是创造的摇篮,创造所依赖的灵感、想象力多是自由思想的结晶[3]。自由时间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在劳动时间里,人们被维持生活所需的各种事物缠绕,脑海里充斥着劳作的辛苦,无暇顾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自由时间的富余使人从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沃土。自由时间为思想提供驰骋的天地,有广阔空间供自身发挥[4]。自由时间对人来说并不全是积极存在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由时间积极性的关键性标准。人类在自由时间里所产生的科学、艺术、文学等一切社会文明是自由时间促进人的积极性存在的验证。因此,自由时间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创造性的成果是验证自由时间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自由时间中创造性匮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造性的高级活动少。调查显示,65.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活动,超过63%的学生对“互联网+”等一无所知[5]。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不关注,参与性低。第二,创造性意识弱。对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近25%大学生表示参加比赛是老师的安排,参赛动机表现出强功利性与弱主动性[6]。

(三)自由时间目的性异化:功利性特征明显

自由时间应以人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为价值追求,然而,当下自由时间的目的性逐渐异化,带有功利性的目的追求愈发明显。有学者认为,人们对自由时间的认知存在偏差,以提升劳动技能为目标安排的自由时间,多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7]。这一窘境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关于大学生参与辅导班类型的调查显示,参加英语等考试类辅导班的学生占77%,考驾照学生占10%,参加个人兴趣爱好类辅导班学生仅占4%[8]。还有大学生利用自由时间进行兼职的问题突出。不可否认,兼职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立自强精神,但多数大学生兼职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零花钱。可见大学生在利用自由时间的目的性上功利性较强,更倾向于为未来生活或当下生活做准备,忽视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其实质是对自由时间本质认识模糊不清,导致自由时间目的异化。

二、症结分析:大学生自由时间异化的原因

(一)个人:对时间的内涵以及价值趋向理解不准确

大学生对时间内涵理解模糊的实质是对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把握不准确,这种不准确体现在对二者概念属性边界的厘定上。在时间的内涵上存在着一种对立,即时间二元对立。马克思认为时间有三种内涵:必要劳动时间、闲暇时间、高级活动时间。消费主义认为时间分为两种: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9]。在消费社会氛围的侵染下,大学生倾向于认同消费主义对时间内涵的理解,将从事高级活动时间从脑海中剔除,这是对自由时间内涵异化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对自由时间价值的理解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向。其一,消费社会借助媒体与人的消费欲望,使自由时间带有奢侈浪费的意味。其二,以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为目的,自由时间具有积极意义[10]。大学生面对这两种价值取向时,消费媒介素养匮乏,消费理性能力较弱,易被消费社会的符号所魅惑,倾向于无限扩大自身的欲望,沉醉于消费带来的快感,异化了自由时间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本质价值取向。

(二)消费社会:物欲氛围的侵染

1、附魅的商品。商品的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固有属性,是本质性价值,主要体现商品的使用功能。符号价值是商品的附加价值,是从属性价值,表现为商品的符号功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处于“灌浆”阶段,缺乏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甄别与区分的能力,容易出现重符号价值轻实用价值的倾向。这一倾向在消费社会的诱导下,大学生易掉入符号“魅力”的漩涡不能自拔,导致大学生投入大量的自由时间用于外出购物或通过网络无休止的對比筛选符号商品。久之,大学生消耗了自由时间,被物欲横流的社会遮蔽了心灵,热衷物质消费抛弃精神消费,消磨了创造性精神,造成斗争性与创造性的主观能动意识下降。

2、对自由时间“娱乐化”的提法。当代社会存在对自由时间“娱乐化”的提法。如,将“五一”“十一”假期称为“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将春节假期称为“春节七天乐”。在这种“娱乐化”氛围的渗透下,大学生利用假期周边游的现象逐渐增多,大学生“背包客”的旅游形象很常见。无可否认,假期可以使大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得以放松和休闲,但是,社会将包含从事高级活动的时间简单地等同于旅游、娱乐等的休闲时间,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误导,导致大学生对自由时间利用的异化。7FCA4B55-7592-4EF3-B3F2-79BF872C8189

(三)高校:校园主文化地位的缺失

校园主文化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途径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生活动“第二课堂”等形式。目前,思政课堂与第二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视域更新不及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自由时间富足。新的时代背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新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时间视域就是其中之一。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多关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与人生价值,没有主动将视域转向自由时间,没有积极主动承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2、“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有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然而,反观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存在活动信息“满天飞”,活动把关不严,活动质量差等问题。同时存在“第二课堂”目的性偏离问题,由促进个人综合发展偏向获得学分以顺利毕业的功利性目的,大学生为获得毕业所需的学分而参与各类活动,显得愈发“忙碌”,却没有起到发展自身能力的作用。

三、价值意蕴:重塑自由时间的意义追寻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要求

以自由时间为抓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认为,以自由时间为切入点,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获得感[11]。大学生进行学期总结时,往往因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而悔恨,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自由时间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大学生反思的契机,及时给予思想引导,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又体现工作的亲和力,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照情怀。

自由时间的异化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的“短板”,如不及时关注并加以引导,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降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出现滑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自由时间为抓手,积极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短板进行“补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自由时间的属性决定了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间前提,个人在自由时间里发挥所长、挖掘潜能、张扬个性,人的本质得以实现[12]。

在繁杂的学习任务下,大学生不能从教育必要时间中解放出来,终日要为学习而忙碌,加之高校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场所,个人专精于某一专业性知识与技能,导致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乌托邦”。自由时间的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从学习中解放出来,有较为广阔的空间来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得除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与技能,养成多方位的综合素养,从而使得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三)稳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

自由时间的内涵以及它所构成的生活空间,均具有重要而隐蔽的意识形态功能[13]。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巩固大学生意识形态展开,对大学生自由时间的管理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一环。但自由时间对大学生并不总是积极存在的,如果任由大学生异化自由时间的价值和内涵,将导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阵地被其他非主导性意识形态占领,将会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产生极强的破坏,侵占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占领大学生自由时间的新阵地是稳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

四、重塑路径: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自由时间

(一)高校应发挥主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内在性特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代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教育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学科,大学生处在社会中,且不断受到时代环境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需要紧密契合时代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应灵活多变,不应照本宣科。虽然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课时、内容有相应规定,但并非一成不变,应将当下时代特征与矛盾问题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体的教师应对当下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了解大学生所想与所需,有的放矢。最后,变革课程组织形式,利用“对分课堂”先讲授自由时间的相关概念知识,让大学生对自由时间有轮廓性悉知,课后以作业形式布置相关自学任务,下次课再以汇报形式分享自学成果,可以使“自由时间”的相关知识内化到学生自我认知中,反思自由时间利用现状,由内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2、革新“第二课堂”。高校要转变“第二课堂”的目的性,“第二课堂”的功能不在于让学生在谈笑风生中获得学分,浪费大量的自由时间,应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目的。高校要对活动的组织开展严格把关,减少活动开展的数量,提高活动开展的质量。高校要结合院校专业设置、院校所在地地方文化等因素,建设系列特色鲜明与育人导向显著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大学生可以利用有限的自由时间实现最大化发展。

3、利用主题班会,为符号商品祛魅。媒介信息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14]。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广告媒体所宣扬的符号商品缺乏甄别能力,容易被符号所魅惑,使符号商品有机可乘。高校要利用主题班会等途径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大学生明辨商品价值概念,正确对待商品的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培养大学生消费理性,合理为符号商品祛魅,由物欲世界向精神世界转变,更为注重商品使用价值。

(二)社会应倡导理性消费

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过程的核心是“祛魅”,人们日益从“魅惑”中解放出来,并获得理解世界、控制世界的主体性地位[15]。社会应倡导大学生在面对消费社会的魅惑时,把理性放置在认识事务的主导地位,从而为消费社会祛魅。7FCA4B55-7592-4EF3-B3F2-79BF872C8189

消费社会斑驳陆离的广告易使大学生眼花缭乱,需规范广告媒体宣传报道,平衡消费时间与个人发展时间之间的矛盾。广告媒体为促进社会大众积极消费,号召人们投身到消费热潮中,既消化生产可能带来的压力,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要及时提醒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分配更多时间在高级活动上。如,号召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阅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宣传利用自由时间促进个人发展的正面形象,以此来平衡消费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之间的时间矛盾。

(三)个人应把握自由时间的内涵与价值

1、重新审视自由时间的内涵与价值。个人是重塑自由时间的关键,因此,大学生重塑自由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更新对自由时间的内涵认知。面对消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时间内涵的不同理解要能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并作出理性选择。马克思并不否认自由时间内涵中蕴藏的闲暇意味,他反对的是将自由时间内涵窄化,忽視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的异化趋向。因此,大学生需平衡自由时间中闲暇时间与从事高级活动时间的结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应使自由时间既能满足自我日常休闲娱乐的需要,又能持续不断促进自身健康和谐发展。

2、有意识规划自由时间。大学生要对自由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一是要规划教育必要时间与自由时间,在不影响教育必要时间的前提下扩大自由时间,从而更好地发展个性与兴趣。二是要规划自由时间中闲暇时间与从事高级活动时间的比例。大学生闲暇时间比例过高容易被消费社会的物欲诱惑所侵蚀,进而导致思想道德修养滑坡,应有意识提高自由时间中从事高级活动的时间比例,提升自身价值内涵。

结语

高校场域中的大学生自由时间异化问题由来已久,及时重塑自由时间迫在眉睫,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高校要发挥主文化的主导作用,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革新“第二课堂”活动,社会要削弱对自由时间不恰当的提法,规范媒体关于“泛娱乐化”的宣传报道,个人要充分认识自由时间的内涵与价值取向,做好自由时间规划,提高高级活动比例。今后,高校仍需探索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由时间教育体系,理顺实践建构路径,做好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

参考文献:

[1][7][11][13]姚文杰.自由时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J].思想教育研究.2020(6):21-25.

[2]张晓沛.大学生闲暇生活及教育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12]陈彦霞,庞晓光.自由时间和人的全面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45-47.

[4]陆彦明,马惠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44-48.

[5]王一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培养途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175-177.

[6]张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实效性研究——基于98位参赛者的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7(8):105-109.

[8]陈英.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9]刘方喜.试论“自由时间”的双重内涵及两种价值趋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9):96-99.

[10]马惠娣,成素梅.关于自由时间的理性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36-41.

[14]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71.

[15]王泽应.祛魅的意义与危机——马克斯·韦伯祛魅观及其影响探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9(4):1-8.7FCA4B55-7592-4EF3-B3F2-79BF872C8189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试论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阱及其应对
消费社会与苹果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