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

2022-06-21 08:57胡雪芳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单元整合课堂实践深度学习

胡雪芳

摘 要: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度研读教材,运用多种策略,着眼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教”与“学”深度发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单元整合;课堂实践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部分學生因“原生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其数学学习只停留于表面,缺乏建构、联系的能力。同时,受教师对教材研读深度所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住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时机,使深度学习流于形式。通过笔者的课堂观察,本校的教研活动探讨,个人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点:1. 数学知识少联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呈“碎片化”特征,缺乏对数学知识点的联结能力,导致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零散。学生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高带来严重阻碍;2. 学生思维缺深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的指令,认为学习活动是一项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的任务。思维活动处于浅层,缺乏深度;3. 学习方法显单一。在集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整齐划一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充分尊重。课堂教学环节中很少给予学生锻炼发散性思维的时机,学生的学习方法呈现单一化倾向。

一、用大单元视角,深研细思重整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者,教师对教材研读的厚度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深度。本校教研组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知识点的联结关系、学生实际加以调整和优化。这种调适有两种方向:可以从某一个数学核心能力点出发,对多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也可以仅着眼于一个单元、一个课时的具体内容加以优化。教材的深度研读既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

(一)跨单元整合,使教学内容串珠成链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单元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节奏是一致的。如:两单元中都有比大小的内容,都是通过“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探究,这样的内容编排使教学结构略显零散,学习缺乏深度。我们教研组通过教学研讨与实践,将教材进行跨单元整合,确定两组研究主题。

两个单元通过纵向整合与重构,把具有相似属性的教学内容用主题研究的方式串成珠链,打通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隔断墙”,架构起知识核心这一“承重墙”,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由零散走向集中,由重复走向精炼。

(二)单元内整合,引思维活动聚焦核心

多角度切入的学习问题或任务,能吸引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深度参与的热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单元内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来调整教学节奏,设计教学主题,引思维活动数学核心聚焦。

如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的度量,后续还将学习体积的度量。这三块知识除了空间维度的区别,每个度量对象的学习和研究都经历同样的过程,这些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具有一致性。

“面积”单位的概念理解和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思维的核心点在于“度量”。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把本单元的学习聚焦在“度量”主线上。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围绕“度量”主线加以优化与重构:

通过对比发现:整合前的教学编排题呈线形分布,学生只要跟着一个一个例题学习即可,深度学习的时机较少。整合后抓住“度量”的本质属性进行编排,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教学与拓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用问题情境引导,梳理沟通重建构

深度学习的课堂不能脱离合理的问题情境。有效提问能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梳理”,使数学知识“竖成线”,“横成片”,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借助链式问题,完善知识结构

教学的展开离不开课堂提问,用前后有联系的若干个问题组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独立探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思考、有活动、有探究,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的概念才是鲜活的,思维才是生长的。

师生问答的教学方式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不利于学生进行连续性思维活动,用链式问题情境引导,把学习过程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回顾、整理、归纳的过程,使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使学生真正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

(二)解决核心问题,理解数学本质

小学阶段很多知识点的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要有意识地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提炼、归纳,深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知识看起来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紧紧围绕核心问题,疏通、解决好关键问题,触类旁通,理解数学本质,那么深度学习过程就能真正发生。

三、在关键处着眼,有效操作明内涵

课堂实践表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抽象的数学表达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模式,恰当地运用教具、学具和图形对数学知识进行表征,能有效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明确数学内涵。

(一)关键处操作促深度参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具操作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以“沉浸式”的活动,促学习过程深度发生。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1. 摆小棒,建立剩余表象

师:我们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他们是怎么摆的?

(大屏幕出示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的主题图)

生1:他们在用小棒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生2:用3根小棒摆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了四边形;用5根小棒摆了五边形。41975B38-6E44-4844-B134-A0D14B4E2DEF

师:用学具袋的小棒(材料每组有别),按要求摆一摆,然后交流摆法。

汇报交流:7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1个,还多3根;11根小棒摆五边形,能摆2个,多1根;12根小棒摆4边形,能摆3个;6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2个。

2. 联小棒,理解算式含义

师:用6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2个三角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吗?

(理解“包含除”模型)

师:再增加1根小棒,还会摆三角形吗?

学生交流摆法,黑板展示图形,得出算式。

师:算式中的每个数,你能找到对应的图形吗?(数形结合,理解含义)

3. 画小棒,探究余数特征

师:我们继续玩摆小棒游戏。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计算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在本节课前,学生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但是缺少把感性认知与数学概念相互沟通的能力。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唤起认知,积累学习资源;通过充分的小组交流,引起学生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个学生经历深度参与的过程。

(二)疑难处操作促深度思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学生的疑惑是珍貴的思维生发。教师应该设计有价值的活动,帮助学生搭建数学学习的“脚手架”,借助数学学习过程中“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五年级立体图形单元经常有这样的题目:用若干小正方体,去摆稍大的正方体,可以是几个?初次接触这类题,学生习惯性得出“4个”这一错误答案,或者只得出“8个”这一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入操作环节,要求学生用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当操作“8个”与“27个”两种情况以后,因学具不够,引导学生只操作三条棱,让操作活动与想象、推理相结合,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发展数学能力。

又如,二年级“生活中的大数”中,从992数到1000。大多数学生通过模仿与复述,都能掌握数数的技巧,但对999变成1000的过程不甚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操作计数器,操作低位满十归零,向前一位进一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深度理解。像这样,在疑难处设计有效的操作环节更能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整体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有机整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聚焦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深度学习的酣畅与兴奋,促使深度教学真正发生。41975B38-6E44-4844-B134-A0D14B4E2DEF

猜你喜欢
单元整合课堂实践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课堂实践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