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均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6-21 22:25吴烨灵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平均分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吴烨灵

摘 要:“平均分”作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学生通过活动情景和实操体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均分”,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方式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为后面除法的认识奠基。但是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与设定相差较大的情形,文章通过对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意外”进行分析以及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突破思维禁锢

【教学回顾】

出示课件:把6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并让学生用圆片代替糖果,在自己的桌面上分一分、摆一摆,看有几种分法。当巡视时,意图寻找不同的摆放方法,以便收集展示,却发现所有的同学都摆成了一种,并没有出现其他不等分的分法。当再次追问:“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其中一些学生会说:“每份都是2个,只有这样分才公平。”

这一回答情境令人无从下手,导致无法正常衔接下一模块的内容,因此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展示多种分法,并告诉学生:“老师展示了那么多种分法,只有1种分法,也就是你们桌面上摆放的那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叫作平均分。”由此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这种类似自编自演的知识灌输,并不符合常理,分东西就应该每份数量一样才公平。

笔者所教的班级均出现这种状况,并没有学生摆出教材预设的不等分的分法。由教师强行引入的平均分概念,学生虽然记住了所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但遇到一些判断题如:“把12个桃子分成4份,每份分得3个”或“8÷2表示把8分成2份”类似的题目,因为课堂上没有实操经历过不等分的情况,所以遇到这种题目,学生会下意识地以为分成4份、2份,就一定是等分。因此教师需要追溯原因,为什么在第一节课上学生不会摆出教材预设的不等分的情况?

【原因分析】

基于这样的教学实例,学生一直无法摆放预期的不等分的分法,其中包含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种:1. 源于日常生活经验。这与平时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有关,如学会分享,强调公平,与兄弟姐妹、同学分享时要注重公平。2. 发散思维限制。二年级学生思维发育尚未成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较少创新与思维发散,因此对分东西产生刻板印象,认为只要分东西,一定是等分,这样更公平、方便。3. 受周围同学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摆放时会认真思考,当他们摆出不等分的情况,看看周围的同学都是等分,因此又改回等分情况,不愿意与他人不同。

【优化改良】

针对这样的现象应该如何有效突破,让学生顺利掌握平均分的概念。笔者因此进行了如下尝试:

1. 课前练习导入,激活经验

课前利用数的组成,让学生回顾一年级的知识,数的组成6可以分成几和几?体会6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回顾过往知识,对接下来的内容和操作产生正向迁移)

2. 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把6颗糖分成3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呢?接下来,请学生小组合作用圆片代替糖果,尝试着在桌面上分一分,并记录在草稿本上,看看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明白分成3份,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分法,打破每份两颗的思维禁锢,在这种竞争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在组内产生交流碰撞,由此提出自己的想法。)

3. 展示成果,对比中加强概念

讨论结束后,教师把每个小组记录的分法进行投影展示,对其中一份记录表中的各种分法进行标号。

师:原来把6颗糖分成3份,可以有这么多种分法呀。那同学们,以老师投影的分法中,你们更喜欢几号分法?为什么?

生:2号,因为2号每份都分得2颗,这样更公平。

师:像2号这样公平的分法,在数学里边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2号这种分法,和其他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圈出2号等分情况)

生1:2号的分法更公平。

师:好,为什么说2号这样的分法更公平呢?

生2:因为2号每份分得的数量都是一样多。

师:非常棒,那同学们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生:分东西的时候,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对的,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设计意图:低年段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深化,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整合建立,从手动操作、获得表征,再通过直观记录对比分析,最后让学生在观察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把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在脑海中。)

二、调用经验,引导关注过程

【教学回顾】

平均分的第二课时是体验和探究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对平均分的方法进行探究,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给出的例题是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个?在实操中,同样是用圆片代替橘子,让学生尝试如何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学生直接3个3个分,极少出现1个1个分,并且大部分学生会觉得1个1个分非常不明智,以及无法理解为什么要1个1个分。

这一步因没有充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对后面包含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会产生相应的连带影响。在做练习时,面对“把27个人桃子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类似这样的题目,基础好的学生会直接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基础一般的同学会直接9个9个的圈,圈成3份,然后回答每份是3个。如此种种的逻辑矛盾印刻在他们的脑里,并且这种错误会不断地出现在后面的学习中。

【原因分析】

对于像这样分东西的实操,按照教材的设定应该1个1个分,直到分完为止,然后再体会2个2个分,3个3个分,但实际过程中却事与愿违。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不愿意1个1个分,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乘法口诀的基础,而且明确橘子的总数是18个,因此让他们平均分成6份,则很容易想到捷径,6个3的和为18,所以学生更关注分的结果,而忽略分的过程,并且对平均分的方法也不感兴趣。

【优化改良】

如上的原因分析,我们做了相应的优化。学生之所以直接3个3个分,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知道橘子总数是18,用肉眼即可判断可以3个3个分,因此在导入时,笔者事先将一定数量的小圆片装进一个小盒子中,让学生看不到盒子里圆片的总数,也就無法直接判断。再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小圆片,谁能将这些圆片平均分成6份呢?

师:分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怎样来表示平均分成6份呢?

生1:用6个盘子。

生2:用6个圈来表示6份。

然后挑一个学生上台展示他的分法。学生从盒子中拿出一些圆片,1个1个依次贴在黑板上预先划好的6个圈中,直到分完为止。

(设计意图:激发并调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

师:同学们,现在每个盘子里分了几个?

生:分得3个。

师:非常好,现在每份数量一样多,是平均分了,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刚的过程,是怎样分的?

生:先在每个盘子里放1个,然后看看还有没有剩下的,有的话又继续在每个盘子里放1个,直到分完为止。

师:对的,我们这个就是平均分的方法之一,但是1个1个分太麻烦了,还可以怎样分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圆片自己尝试着分一分,看看还可以怎样分。

(设计意图:演示过后,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重点关注平均分的过程。)

生:还可以每个盘子先放2个,然后看看还剩下3个,再1个1个分,最后每份分得3个。

生2:可以3个3个分,同样是每份分得3个。

师:我们把18个圆片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个。像这样1个1个分、2个2个分,抑或者3个3个分,到最后每份都会分得同样多,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探究的其中一个平均分的方法,叫作等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口述中,回忆平均分的方法与操作过程,重点关注平均分的过程,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上述两个关于“平均分”的教学实录与改良,在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后,在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明白平均分的含义,为后面的除法、分数等教学打好基础,使学生收获全方位的提升。

猜你喜欢
平均分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平均分一半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