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2022-06-21 22:25李晨钟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李晨钟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初中学生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德育渗透不可忽视的阵地。利用“综合性学习”板块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将教学和德育结合起来,巧妙地引入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并实现既“树木”又“树人”的最终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蕴含着丰富多元的人文元素,具有大力加强并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初中是学生身心发育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相较于其他时期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在德育工作逐步被重视和关注的时代,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凸显德育教育,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明白他们的心理走向,进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现状

初中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对于道德的认知程度有待提升。初中生不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好奇心,还具备较强的可塑性,相较于其他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变得更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对于人们生活影响的逐步深入,初中生也很难摆脱外部环境与不良思想的渗透和影响。部分学生存在攀比现象,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在初中生中蔓延。这些现象在增大学生思想认知复杂性的同时,也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带来不小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在当前的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对于德育的认知还不完善,忽视自身思想品德的建设,不仅不利于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还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教师德育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受传统教育应试观念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成绩,这也是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不重视的重要原因。部分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仍停留在表面上,既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规划,也没有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体系。因此,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德育素养的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有效地加大德育渗透,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尤其在“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部分教师认为其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没有帮助,常常忽视其中的德育价值,殊不知这一板块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德育渗透不可忽视的阵地。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现代化的世界发展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国家需要与世界进行接触,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用意识形态入侵的方式干扰个体发展的价值观,这就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发展,给青少年的世界观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为德育教育设置更多门槛。对此,德育工作在课堂上的渗透,能够弘扬主旋律,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辩证意识和思维,懂得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类型的文化取向。

其次,德育教育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層面对新时代需要遵循的价值做出探讨和规定,涉及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延伸,也寄托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加上,青少年本身就处于思想和言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内容,可以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成长的路上自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作自己的目标追求,懂得见贤思齐,认真遵守社会公德,锤炼更高层次的道德情操。

最后,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的全面,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而教育作为推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必须要构建更加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对此,教师更应当抓住语文课堂这一关键环节,认真研读新课标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品德和注意言行,让学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凸显出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德育的内容体现在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一部分。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内容概括为“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是新课标的总要求,此外新课标还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规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是同时进行的,这是对于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遵循和落实,是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使得初中语文与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时,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本身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各不相同,但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传达给学生汉字之美,传承中华优秀汉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获得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使其受到情感上的升华以及道德上的熏陶。而综合性学习就是结合所学课文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综合性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渗透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笔者就对初中语文课堂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德育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三、初中语文课堂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利用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孟子云:“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

在这期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的活动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图片,在课堂上展示,让大家抒发自己最爱哪些地方的美景。教师在补充播放展现祖国美景的图片或视频中,配上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古以来我国各行各业让国人无比自豪的名人及其事迹或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教师再适当补充,并引导学生以名人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国争光。比如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抗美援朝的最可爱的人、为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等名人。

3. 让学生回忆、背诵古往今来鹅爱国诗词,赏析诗词中的爱国情感。

4. 让学生结合时事新闻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祖国的感情,为什么爱祖国,畅谈祖国值得我们深爱的各种理由。

5. 最后齐唱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将爱国热情推向高潮,在歌声结束时下课,让学生意犹未尽,让爱国情怀刻骨铭心。

(二)利用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育学生自立自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家园更加美好,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青年一代应当不断学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实现对学生“君子自强不息”的德育渗透:

【活动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1. 讨论交流:如何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何做到自强不息?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都属于自强不息的范畴。

2. 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古今名人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示例:(1)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2)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萧伯纳;(3)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用,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海伦·凯勒。

【活动二】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1. 到图书馆查阅书报或借助网络,搜集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2. 举办一场故事会,讲述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3. 将故事打印出来或抄写下来,张贴在教室,供大家讨论交流。

示例:(1)勾践卧薪尝胆;(2)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3)祖逖闻鸡起舞;(4)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大地。

4. 采访自强不息的人物:

(1)采访准备;(2)实施采访;(3)撰写采访稿;(4)展示交流。

提示:采访对象不一定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一定非得身处逆境,只要他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做出貢献,充满正能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活动三】演讲:君子当自强不息

以“自强不息”为话题,自主选择演讲主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

1. 确定演讲主题。为学生提供演讲主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和确定演讲主题。示例:“不可一曝十寒”“不可知难而退”“不可见利而进”“凡事当做则做”“须坚韧强毅”“须不屈不挠”等。

2. 组建演讲团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分别组建“不可一曝十寒”“须坚韧强毅”等若干个话题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完成演讲稿的撰写。

3. 开展演讲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演讲;另推荐一名同学作为评委,组成评委会,负责打分。

通过这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自强是一个人战胜挫折,克服困难,正确面对成功,对待胜利的必备品质;是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四、结语

“德,人之本也;学,工之利也。自强而后德,君子之大宗也”。习近平总书记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回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这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薪火相传。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并在不断探究有效教学策略的同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拥有不断进步、不怕困难的动力的同时,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文天.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06).

[2]方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7(21).

[3]季月红.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J].中外交流,2021(06).

[4]彭倩.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A].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C].重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

[5]姜海霞.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A].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习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探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初探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