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丽,薛 莉,李永辉,王 鹏
(1.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2.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3.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3)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连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1]。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其中原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相关研究表明,80%的女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其中原发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2]。痛经不仅影响女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以药物止痛为主,即时止痛效果明显,但不良反应较大,且只能暂缓疼痛,需要每次行经即服药。中医药治疗痛经方法多样,其中推拿疗法简便易操作,且痛苦较小,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采用点按环中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年龄15~35岁,平均(23.0±4.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平均(3.8±1.2)年。观察组年龄16~40岁,平均(24.0±3.7)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23年,平均(4.1±1.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号:2021-YXLW-007)。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中的气滞血瘀型痛经诊断标准制定[1]。有经行腹痛史;每遇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者疼痛难忍,或伴有呕吐汗出,面青肢冷,以至于晕厥。或见经期小腹疼痛连及腰骶,放射至肛门或两侧股部;妇科检查无异常,B超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疼痛。气滞血瘀型辨证标准: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平素情志抑郁或急躁。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5~40岁;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继发性痛经患者;月经周期不规律者;依从性较差,不能坚持治疗者。
2.1 对照组 给予膈下逐瘀汤治疗。方剂组成:五灵脂6 g,当归9 g,川芎6 g,桃仁9 g,牡丹皮6 g,赤芍6 g,乌药6 g,延胡索3 g,甘草片9 g,香附6 g,红花9 g,枳壳6 g。药物由廊坊市人民医院中药房统一煎煮,患者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 L,12 h温服200 m L,连续服用7 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
2.2 观察组 给予点按环中上穴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身侧,先采用揉按手法放松一侧臀部5 min,使其气血充盈,再用拇指点压该侧环中上穴(腰俞穴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上2寸、外5分处),垂直用力点压,力度以穴位处疼痛正好超过其痛经程度为度,此时患者得气一般传至膝关节以下。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点压3~5 min,点压完毕后以揉按手法放松施术部位3~5 min。一侧臀部施术完毕后,以相同的手法、步骤在另一侧施治,两侧治疗均完毕后,询问患者痛经情况,连续治疗3 d。月经来潮前1 d或痛经发作时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疼痛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纸面上画1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是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画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3]。痊愈:疼痛消失,治疗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发作;显效:疼痛减半或疼痛轻微,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有效:疼痛略有改善,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无效:经上述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上,疼痛未见缓解。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5%(26/28),高于对照组的75.0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VAS评分比较 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经周期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评分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评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分观察组 28 5.45±1.15 5.32±1.22△ 3.65±1.07△▲#2.06±1.00△▲*#对照组 28 5.36±1.00 5.24±1.06△ 4.60±0.95△▲ 3.45±1.13△▲*
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子宫平滑肌和子宫壁螺旋动脉强烈收缩、缺血和缺氧[4]。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其与内分泌及代谢、神经、免疫、精神、遗传及社会因素等有关[5]。吸烟、饮酒、剧烈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诱发或加重痛经[6]。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以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类避孕药为主,但不能根治痛经,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肠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等,甚至引发过敏性肾炎、膀胱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等,长期应用受限[7]。
中医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冲任,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经期前后冲任气血变化急骤,经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常见证型包括肾气亏虚、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湿血瘀和湿热蕴结,其中气滞血瘀型痛经以气机不畅、瘀滞冲任为主要表现,临床较为常见,属于“不通则痛”范畴。点穴为推拿疗法的重要手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医宗金鉴》曰:“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推拿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达到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陈勇等[8]研究表明,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调节血清前列腺素水平,减轻或消除子宫肌肉组织痉挛,发挥止痛作用。樊远志等[9]研究表明,推拿可减少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加速其他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组织胺、钾离子、儿茶酚胺等)的运转代谢,起到镇痛作用。环中上穴由孙六合教授首先提出,在二十一椎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上2寸,外5分处[10]。环中上穴位于腰骶部,点按该穴可直接作用于病所,加快局部气血运行,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子宫肌缺血缺氧的状况,达到止痛的目的。点按环中上穴可使气感传至膝下,即针刺所谓的“得气”,点穴以指为针,“得气”则治疗效果佳,气通血行,通则不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经周期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点按环中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点按环中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免去服用中药汤剂的烦琐和苦涩,值得临床推广。推拿疗法产生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取穴精准,点按力度适中,手法娴熟,能够使气感下传,对于推拿医师的要求较高。另外,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潜在偏倚,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点按环中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远期疗效及具体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