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2022-07-01 00:59胡佳
民族文汇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工匠精神教学方法

胡佳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强调职业学校的特色;务实求真,遵守语文教学规律,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现代阅读能力。中职院校要注重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道德修养和审美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职业发展。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要强调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蕴意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水平较差,基础薄弱,对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精神渗透,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扬工匠精神,研读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研读课文,用无痕的渗透式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工匠的学校,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操作型学科的基础,教材的编辑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的需求,这就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渗透有了现实的基础。

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对工匠人才的需求,应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发掘教材中的“工匠精神”渗透

中职语文课是德育的载体,课堂是德育的路径,学生是德育的对象。因此,在“工匠精神”的渗透中,明确语文主体兼具工具性和文学性,代表着良好的工匠渗透地位。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已成为学生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将“工匠精神”注入课堂教学,学生应感受课本的价值和专业的重要性,深入处理教材内容[1]。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寂氛围,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传递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

例如,在《那一年,面包飘香》的教学中,“我”教导学生“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学生也确实听从教师的话,始终坚持不懈做面包,使得学生“绝技随身”。通过对面包师傅成长经历的细致描写的阅读,学生在文本价值中了解到只要坚持不懈,“工匠精神”不神秘,也不遥远,一直触手可及。“工匠精神”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学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练习,需要语文课堂将自身导向作用充分发挥,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了解到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在一朝一夕间完成,培育其学习力和进取心。特别是职校学生的生源复杂,欠缺学习能力,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工匠精神”,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为国奉献力量的自信。

(二)开发课堂中的“工匠精神”渗透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应时时处处将工匠精神注入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讲授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不但对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且还以文本为例指导学生写作。《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对我们写作说明文有很好的启示。本文采用了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逻辑说明顺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有条理的写清楚一件事,必须选择清晰、合理的说明顺序;文本为了准确、生动地介绍荔枝,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同时告诉我们为了把事物介绍的生动、准确,要学会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既指导了学生的写作,又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阅读中的“工匠精神”渗透

新时代国家弘扬“工匠精神”,体现了国家倡导从业者严谨、细致、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贯彻“以文传真”,明确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思想要素来教育学生[2]。例如在让学生分析文章时,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毅力、诚信、敬业的“工匠精神”。

例如,在荀子《劝学》中就诠释了“工匠精神”形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表明人们想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坚定不移、用心专一地去做,只有如此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钱学森、乔布斯、鲁班等人的故事穿插其中,以匠人故事结合《劝学》体现的专注精神,达到精神感染效果,展现“工匠精神”,并且要求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理解中心思想。学生尝试后发现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便部分学生回答出来,也不尽如人意,之后要求学生专心阅读,阅读后开展提问,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回答。通过此方法,学生认识到一次仅专注于一件事能够锻炼自身的专注能力,从而认识和感受到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时,为学生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开展实践中的“工匠精神”渗透

中職语文教育要积极利用学校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舞台,搭建体验式学习平台,通过课本内容营造模拟情境,切身领略精神渗透[3]。

例如,在完成《雷雨》的教学后,《雷雨》作为话剧剧本,具有舞台表演性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试身手的机会,有的学生选择繁漪喝药的片段,出场人物较多,展现了繁漪的屈辱和抗争,周冲的无奈与失意,周萍的直不起腰等,学生表演自然到位。有的学生选择周朴园、鲁侍萍相遇的情节,学生表演入戏,能够进入情境。通过表演活动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导演、协调、组织、编剧等能力,缩短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使其贴近作品、走进人物,而且能够使学生发展自身表演能力,践行“工匠精神”。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明确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打造特色课堂,传播“工匠精神”。结合学生情况,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加强语文阅读、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榜样,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蒋建伟.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工匠精神”[J]. 课外语文,2021(01):82-83.

[2]周跃南.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 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4-15.

[3]朱秀梅.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大国工匠精神”[J].黑河教育,2020(07):75-76.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工匠精神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