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2-07-02 14:55罗全明
教育界·A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高年级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深厚人文底蕴,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认同心理,因此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作者简介:罗全明(1970—),男,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民路小学。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的总目标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将其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其文学素养。中高年级学生从识字等学习环节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倾向和需要,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渗透工作,落实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目标。

一、挖掘教材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思路。中高年级语文教材有不同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些内容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元素,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并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挖掘教材元素的方法有很多,教师既可以从阅读材料中提炼语文要素,也可以从习作素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具体的挖掘思路要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思路,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内容。首先,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第四、第五、第六段描写了宦官缪贤推荐赵王召见蔺相如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分析其中有哪些内容蕴含了传统文化内涵。有的学生说蔺相如智勇双全,有的学生认为宦官缪贤推荐得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炼出以下问题,宦官缪贤推荐得好说明了什么?蔺相如是其门客而得到了大力举荐是否说明缪贤举贤不避嫌呢?是否可以认为缪贤不嫉贤妒能呢?赵王接纳了宦官缪贤的意见是否意味其虚己受人、择善而从、广开言路呢?后续蔺相如出使秦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否可以用瞒天過海、偷梁换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解释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上述问题入手进行文本分析,能够从中挖掘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或以课文《慈母情深》为例,孝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传统美德的渗透。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场景说明了什么,通过场景分析让学生感觉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其次教师可以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针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部分描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细节描述的真实性。最后,给了钱以后“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这些语言描述表明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母爱的伟大。

挖掘教材要素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进一步延伸和思考,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讨论、表演等方式完成对课文的有效解读,并深化其中的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二、开展经典诵读,渗透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做好诵读文本的选择,了解其中有哪些内容,展示了哪些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挖掘文本的文化属性,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式,从经典诵读活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养成经典诵读的良好习惯,实现文化的有效渗透。

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般以内容具有一定节奏或音律的文本为主,便于学生诵读,如《采薇》《悲歌》等诗歌。这些诗歌每句以4字或5字为主,虽然有的文字比较晦涩但音律感比较强,中高年级学生只需要跟读几遍就能够朗朗上口,也方便记忆。此类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诵读《采薇》之初,很多学生感觉读起来生涩,完成对生字读音的学习后依然一知半解。但随着经典诵读次数的增多,学生也逐渐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逐渐认识到诗歌是以一个戍卒的口吻展开叙述,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戍卒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又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古诗词也是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也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选择《七步诗》《赠范晔诗》等让学生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讨论和研究,如《七步诗》,学生经过反复诵读体会到诗歌的内容和题目没有太大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些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答《七步诗》命名的来源。

经典诵读活动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从文本、内容分析等角度进行文本的研究工作,帮助学生快速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丰富学习体验。

三、开展名著导读,渗透传统文化

名著导读活动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通过开展名著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名著导读在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多个栏目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借助习作课、“快乐读书吧”等环节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内容合理安排名著导读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名著导读活动时,可以以传统民间故事为主,辅以对故事内容的讲解,推荐的书目有《中国民间故事》《那列狐的故事》等读本。如《田螺姑娘》描述的是一个青年人到田里耕作,捡回来一个大田螺的故事。教师要让学生共读“田螺姑娘”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其中的内容,了解“田螺姑娘”的美好愿望。讲解完故事以后,教师可将提前打印好的民间故事发放下去,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分到一个故事,故事主要有《梁祝十八相送》《八仙过海》《刘三姐》《采桑娘》等。学生阅读完自己拿到的故事以后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通过不断交换、不断阅读,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交换过程中也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阅读欲望。这种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会延续到课下,从而实现课上与课下的阅读衔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民间传统故事的阅读和

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围绕作者、读本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进行拓展,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鲁迅更多的经典著作,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读本,并为学生进行指导,以原文加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快速了解读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名著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渗透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借助传统节日的节点开展教学活动,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一条捷径。古诗词与传统节日关系密切,很多古诗词的内容与传统节日相关。因此,教师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可对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进行展示和解读,帮助学生从诗歌中了解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条路径。一是借助有节假日的传统节日开展教学,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以清明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含义。关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并没有提到“清明节”,为什么还被认为是写清明节的诗歌呢?其中提到的寒食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期间自行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的问题,了解清明节的来龙去脉。二是借助没有节假日的节日来开展教学,如重阳节等,借助这类节日进行文化渗透时,教师要以诗词解读为主,相关的诗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勃的《蜀中九日》等。教师要提供诗词的解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掌握每一首古诗词的内容并知晓其中的背景故事,了解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重阳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等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中国结,让学生了解关于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艾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节日活动、传统美食为主题进行文化渗透,如中秋节人们为什么要吃月饼,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等,以此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利用关于节日的民俗、实物、诗文等资源开展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

结合。

五、组织课堂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中高年级学生大多具备知识搜集、整理、总结、归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对课内材料和课外材料进行解读,提升文化认同。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对语文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什么才是好朋友”的课堂活动设计为例,教师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好朋友”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友谊”,搜集关于描写朋友的诗词。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搜集成果,有的学生搜集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故并分享了薛仁贵与王茂生的故事,了解了如何交朋友;有的学生搜集了“伯牙摔琴”的典故,分享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了解到什么是知音;有的学生从课本中搜寻材料,认为“负荆请罪”也是一种交朋友的方式并重温了课文《将相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对于友谊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他们搜集到的资料也是不同的,通过文本解读和生生之间交流讨论,学生们在课堂上了解到了关于友谊的典故以及友谊的内涵。

除课堂主题活动外,语文教师还可以从阅读、习作、口语等角度进行延伸,依然以友谊为例,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模块的主题是:“意见不同怎么办?”第八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有你,真好”。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其合二为一,进一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口语交流课堂上讨论如果与好朋友意见不合怎么办,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友谊的前提下与朋友进行沟通等主题。开展第八单元的习作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将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写出来,体裁不受限制,内容不受干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关于友谊的想法和认识,进一步丰富对中华传统文化友谊观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總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结语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要素,从经典诵读中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从名著导读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传统节日和课堂活动中加深文化认同感,真正让小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杜丽英.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6):95-96.

[2]刘春会.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9):65-66.

[3]张桂荫.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以一、二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小学生(中旬刊),2021(09):112.

[4]赵宸浩.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渗透: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析[J].求学,2021(35):55-56.

[5]黄明全.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1(08):66-67.

[6]董妍倩.寻觅传统文化,提高课堂效率:浅析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8):13-14.

[7]王友杰.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选编的思考及对策:以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27):68-70.

猜你喜欢
中高年级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程中对“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