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构建小学减负增效新课堂的策略探讨

2022-07-05 03:58余雅清
考试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减负增效

作者简介:余雅清(1992~),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数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表达空洞、不直白,思维内隐、晦涩,最终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表现不佳。文章基于当前教学现状对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构建减负增效的新课堂提出思维可视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可视;思维发展;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8-0001-05

一、引言

課堂上知识点和习题讲解后,笔者常常想要得到学生的反馈,于是问道:“还有不清楚的吗?”学生往往是清一色地回答:“没有,懂了。”就算个别诚实的学生回应还不大明白,再讲解后已经理解,可是一旦受到变式应用练习的冲击,经常还是大面积的遭殃,许多题目的错误率比预想的要高得多。没有标尺,没有量表,如何精准衡量和把握?虽有思考,但学生思维过程很隐晦,知识的加工程度不同,无法确定知识掌握水平,更难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课堂的时间短容量大,学生如何轻松牢固地掌握重难点,及时内化和拓展思维?教育部出台“五项管理”,减负再次被广泛关注,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成为笔者经常思索的一部分。

其实这是学生内隐思维导致知识掌握不佳的表现。内隐思维是游走于脑袋里的想法,经常是一闪而过、不具体、不全面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是不经过表达、记录和动态生成的,更多存在于一种被动式地接受学习模式中,而非主动式探索,这样的思维经常被指向“似懂非懂”。学生要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需遵循理解、巩固保持与应用练习的规律进行。内隐思维导致知识掌握不佳,就是以被动式学习的方式参与,思维内隐模糊,思考浅薄片面,出现理解新知上不全面,巩固知识时没效果,进而在应用领域手足无措、错误率极高的现象。

内隐思维导致知识掌握不佳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能理解部分知识点,但处在一个似懂非懂的境地,好像听得懂,但又说不清道不明。

②难以与本身的已有知识网络勾连,新知识未能纳入已掌握的知识系统,已有知识未获得扩大和更新。

③在变式训练和应用练习上,手足无措,错误率极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力求抓住问题的核心,探求其本质原因。探求问题的本质主要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着手。客观上和实际教学的材料内容有关,主观上与教师和学生有关。

(一)形象向抽象过渡期,思维特点受限

小学阶段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尽管发展逻辑思维成为主要任务,但学生始终脱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直接的经验。特别是面对抽象的问题常常表现得迷茫困惑,只有以具体形象的事务作为切入点,问题才能有所突破。

(二)留痕习惯规范欠缺,少主动不科学

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偏向天马行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维,但往往他们的方式还不够科学有效率。日常理解知识和练习过程中,他们是存在惰性的,在过程表述方面能省则省,不愿意多花时间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旦教师对“可视化思维”提出一些规范要求,他们的反应一般是较为抵触,不愿接受。

(三)留痕习惯指导欠缺,心有余力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忽略留痕习惯的培养,在画图、操作、言说、记录方面的指导不够细致,未能及时发现和反馈学生的问题,学生只是为了做而做,不知道这些工具是为思维发展服务的。等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时,无从下手,不知道借助什么工具分析,如何开始分析,怎么进行严谨的分析。教师有时候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但在推进过程中或是后续学习中难以坚持贯彻和执行,教学压力下,往往“思维可视”的指导就成为牺牲品。久而久之,又打回原形,还是原来的教和原来的学。

(四)受到学习材料牵制,重结果略过程

在部分学习材料的编拟中,体现出精简的过程,更重视结果的达成,从而忽略了过程的产生,会给学生错误导向。然而部分学习材料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契合学生年龄特点来编制,但是在呈现方式上,无法多元呈现,例如对话、图像、动态图,甚至动画、视频等,学生感受不深,无法深刻体会知识内容的本质,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记结论不学方法。在部分练习材料中,考查的方向则偏向于应用知识的结论方面,而非知识的过程方法,学生也顺势代用公式,生搬硬套,不考虑思维方法。

三、前人的研究成果

文章旨在利用“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介入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弱化思维内隐的弊端,在理解、巩固保持的环节中加以监控和干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知识掌握水平,以达到最大限度应用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目标。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为“小学数学思维可视”进行了精确查找,共检索到136篇文献,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0篇,期刊119篇,国内会议6篇,研究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刘坤在《思维可视化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一文中提出:让学生掌握思维可视化学习方法要有“识图—制图—用图”三个阶段。此外,还提出了运用思维可视化需要注意的事项。

季容臻在《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思维可视化”是一种认知策略,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局限性而提出。“思维可视化”包含两种表达形式:“可视思维”“有声思维”,其中“可视思维”,即将抽象知识或事物通过一定手段的转化,使之变得具体、直观。

张齐华提出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创新教学路径,用直观的图形表征抽象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体现思维的过程,在语言表达中外化学生的思维,通过“画”“做”“说”参与思维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表达中。

从有关研究可以看出,思维可视化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因此思维可视化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思维可视化研究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的研究较少。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且数学是一门依靠思维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文章所研究的思维可视主要涵盖:直观的图形表征、探究式的动手操作和精准的数学语言,而数学语言又通过文字和口头两种方式进行表达和传递。

四、思维可视化策略建议

随着数学教学的发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如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现阶段,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成了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抽象的晦涩的,其思维更是内隐的不可见的,如何破解思维这个神秘的“黑匣子”,就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手段,将内隐逻辑具象化,实现思维可视化,让教师能及时地跟踪,有效地把握学习情况,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也能评价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达到思维的提升,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达成。

要想实现清晰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跟进和调整的有效课堂,就要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得学生思维输出可视化。

(一)“画”得精准,用形象解释抽象

美国数学家斯蒂恩曾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图示法的使用,无形中渗透着数形结合、几何直观、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1. 示意图演绎生活情境

示意图能大体上描述或表示物体的形状、相对大小、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成便于理解的示意图,有利于化解抽象问题与学生思维本身固有的特点之间的矛盾。正如心理学家刘范所言:“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直观的图像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例如,执教有关“归一”的解决问题时,面对“老师买了3枝百合花,付了18元,老师的朋友,也想买8枝同样的百合花,老师的朋友要付多少钱?”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经历了画图过程,从具体的情境图到实物图,再到示意图,带领学生在对比中优化简明的画图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人能解释算式的道理,18÷3算的是一枝百合花的价格,在图里用一个○表示,要求8支百合花的价格,就是8个○的总和(如图1)。

图1 情境图、实物图、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学生通过亲身试水画图,感受画图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自然而然地演绎了稍复杂的情境,再通过问题导向,增强“读图”的意识和能力,分析数学信息,明晰数量关系,勾连图与式。在归纳总结中建立归一的数学模型,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悄然发生,教师也能在一幅幅图中把握学情,启发思考。

2. 线段图辨清不同情境

线段图是由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线段图在中年级开始引入使用,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将抽象信息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例如,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中,“红花是黄花的2倍,白花是黄花的3倍,三种花一共有36朵,黄花有几朵?”和“一根绳子剪掉了全长的一半还多10米,还剩30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这两个例子,刚出示时学生感受并不深,甚至习惯用以往一条线段表示,但是通过对比,就能进一步提炼得出:总体与部分关系,通常画成一条线段,而不同量的关系通常需要画成多条线段,便于比较(如图2)。

随着教学推进,呈现问题:“漫画书和故事书一共有135本,故事书比漫画书多15本,问漫画书和故事书各有多少本?”根据“故事书比漫画书多15本”这一关系句可以马上确定出标准量是漫画书,再进一步画出故事书。而在稍复杂的情境下“晶晶和亮亮一共有183张卡片。亮亮的卡片数量是晶晶的4倍多8张,两人原来各有卡片多少张?”重点分析“亮亮的卡片数量比晶晶的4倍多8张”,也能得出标准量是晶晶的卡片数量。不管是和差问题还是倍数问题,都要根据关系句画图,而且要先画标准量再画比较量,还要标清数据,理清数量关系(如图3)。

线段图呈现思考过程,可能是不完整或是不清晰的,但是,线段图这种可视化的思维输出,教师看得见,一次次把握重要节点,适当点拨,及时归纳,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越来越清晰,后续学生在运用图形解决问题上不仅有方向了,而且也有方法了。

3. 矩形图解开复杂情境

越到高年级,用矩形图解决问题的需求开始产生。根据题意画出矩形,可用矩形的长表示一种量,用矩形的宽表示另一种量,面积表示这两种量的积的关系,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寻找解题线索。

例如,在执教《画矩形图解决问题》时,面对较直接的面积问题,长宽的对应关系很明显,但是对不显著的问题情景,则需要重点明确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在图与式之间建立勾连,打破学生原有的不熟悉和不习惯。继续丰富矩形图的内涵,并非只能适用于“长×宽=长方形面积”类型,也能作用于“每份数×份数=总数”,甚至是“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一系列两个数的积的数量关系的模型中。将各种相关数量关系融汇在一起,理解长、宽所表示的含义,逐渐会发现图示法的优点——利用图示法可以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图4)。

这样的过程就是重要的数学建模,模型建立,再延伸到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通过绘制矩形图,学生的思维拓宽,層次拔高,而且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信。

执教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各种画图方法融入日常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根据问题情境灵活选择画图的策略,在“画”中分析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联,用形象易感知的手段辅助解释抽象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突破思维瓶颈,有利于问题解决。

(二)“做”得具体,借操作提升思考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或者说,“从经验中学习”。在他看来,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生个人的操作经验是最有说服力的,比起直接的教给,学生显然理解得更深刻和全面。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引导学生注意整体的全局意识,推导公式是一个过程,不是为了转化而操作,而是为了后续的找联系和推导进行铺垫。清晰的思路,便于指引学生进行有向操作,所有的操作活动变得主动积极、有指向、有目标,“动”中会思考着怎么实现转化,“动”后还会想着如何找联系、推公式。因为看得到学生的动态操作过程,就能发现学生活跃的思维贯穿活动中和活动后,避免了操作活动与主动思考的割裂,实现了操作的高效性,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推进和发展。

(三)“寫”得多样,依留痕全盘考虑

写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手段,也是思维留痕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地写、写到什么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写出,就有发展思维的可能,完整写出,就是发展全面思维的基石。《分数除法(除数是整数)》中提到:“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除以整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整数的倒数。请你们以6/7÷4为例进行说明。”用画图的方法学生已经觉得麻烦,不适用,所以有用说理解释的,“6/7÷4相当求6/7的1/4,就是把6/7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还有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转化。(如下5)思维多样化、全面化全在可视中追踪和引导,课堂得以呈现丰富、有层次的形态。

6/7÷4

=6/7×1/4÷4×1/4

=6/7×1/4÷1

=6/7×1/4

6/7÷4

=6/7×7÷(4×7)

6/7÷4

=6/7×7/6÷4×7/6

(四)“说”得清晰,靠逻辑改善混乱

1. 大问题牵引,给学生整理语言的机会

知识拒绝“咀嚼”完了再给学生,设置大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完整经历探究过程,从而避免接受支离破碎的知识,也减少了浅度思维。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课堂的开始就用短平快的方式问道:“我们怎么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研究呢?你有想法吗?”学生的思考量大,不仅要考虑研究的某一个环节,还要思考如何一步步地推进,还可以回忆以前的相关经验找两者不同。这样把繁杂的知识点用统一归整的问题牵连起来,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讨论,也给学生整理思路语言的机会,全面的、深度的思维也在问题的驱动下得以绽放。

2. 深入式对话,让学生调整语言的契机

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入对话能打通教学中的固有状态,即“似懂非懂”的状态。只要多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放低自己的姿态,更多地亲近学生,走进学生,深挖学生资源,“能说得更具体点吗?”“你能再完整地说一遍吗?”其实这样的过程教师已经完整跟踪到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且已经在纠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疏漏。学习不是浅尝辄止,更不是人云亦云,教学中多留出一部分时间,多追问,多质疑,给予学生评价反馈的机会。如此推进,不仅能在分享、对话、质疑、辩论中求同存异,还能建构知识架构,思维就在这样开放的、有深度的对话中悄悄展开并升华。

学生利用以上的手段,将内隐逻辑具象化,实现思维可视化,使得教师能及时地跟踪,有效地把握学习情况,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也能评价其他人的学习情况,达到思维的提升,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达成。

知识类型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差异,但使思维可见,通过以上的“画”“做”“写”“说”的方式,让教学有所依,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下,学生的思维正悄然走向高阶,也符合了当下对教育的追求:教得少而精,学得深而广。减负增效的新课堂,将使得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兴趣提升,教育氛围融洽。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注(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120.

[2]季荣臻.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2):47-50.

[3]刘坤.思维可视化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2017,11.

[4]曹小兰.“可视化”教学,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看得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7(26):47.

[5]张齐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江苏教育,2017(25):48-50.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减负增效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