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在中小学课后教学辅导中的运用

2022-07-05 03:58杨红伟
考试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效果应用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教学辅导模式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5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红伟(1983~),男,汉族,甘肃定西人,岷县清水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摘 要:学生的课下学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及时间上的“无缝连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课下学习效能,综合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目的。文章在系统分析了学生在课下学习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应用模式及效果加以研究。发现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课下学习辅助体系有助于学生课下学习效能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是一种可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课下学习;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8-0014-04

学生的学习分为课上与课下两种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教学改革等多种方式能够为学生构建有效的课堂模式,并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落实到学生的课下学习中去,则需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家庭教育氛围,教师除了通过家庭作业等有限手段外很难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进行有效的干预。这也是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相差较大、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信息化技术推动了教育现代化,在线教学改变了教育供给方式,但传统教学手段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互补形成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形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下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使得学生课下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可能。

教师加强以学生核心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理念,以及转变为学生学习启发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所以师生关系的重构是解决在线教学的实质,是激发在线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是推动课堂改革的有效驱动。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并不罕见,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应用模式与效果分析上还稍显薄弱。文章针对这一背景,在系统分析学生课下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对应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旨在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学生课下学习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的课下学习行为无论是相较于课上学习还是教师的客观要求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的课下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综合效能得分较低。以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长之间的乘积作为综合效能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学生的课下学习相较于课上学习降低了约60%。以单元测试卷中的54道题目为蓝本,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测试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平均完成时间为37分钟,在课下平均完成时间为76分钟,即以课上学习效率为100%,则课下学习效率仅为48.7%。针对时长的调查发现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长在1~7小时之间,平均时长为2.2小时,二者乘积处于较低水平。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经分析造成学生课下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二种。其一,课下学习缺乏教师的监督,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课下很难快速高效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由此可以说明在课堂上教师的监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二,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低下。课下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没有教师监督与同学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的环境下,中小学生还是很难做到聚精会神地完成学习任务,尤其在课下学生受到的诱惑因素很多,所以,课下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

第二,学生学习资料来源较为单一。根据调查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教师以统一教材为基础布置的家庭作业。此类学习资料来源约占到学生课下学习时间的70%;其二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资料来源,主要为学生采买的练习册等学习资料,此部分学习资料来源约占到学生课下学习时间的21%;剩余9%左右的学习时间,学生通过自主查找学习资料等方式来完成。从这一调研结果中不难发现,一方面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所占的时间比例极少,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查找资料中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存在明显不足。所谓课下教学辅导就是为了弥补在课堂上的不足,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课下学生使用学习资料的时间很少。课下辅导就是为了弥补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查阅更多资料这一缺点,经过研究课下自主查阅资料的时间却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供学生使用的课下辅导资料过少。

第三,选择性遗忘和遗忘性选择现象严重。在选择性遗忘层面上,学生的课下学习会选择自身学习效能较高的优势学科,对亟待补充與追赶的弱势学科的学习时间反而较为薄弱。从调研中发现,学生将课下学习时间中的80%以上投入到成绩靠前的学科之中,而对成绩靠后的学科投入则不足20%,此种反向的“2-8”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弱势学科的乘积追赶更为困难。在遗忘性选择层面上,学生针对课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采用记录的方式留作课上提问或者教师咨询,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此类问题的最终解决比例约为30%,更多的问题被遗忘,从而成为“永久性”问题,不利于学生课下学习的效果表达。

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为课上与课下两个方面,其中课上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这一阶段学生具有相对良好的学习表现,其一是教师对学生行为具有有效的监督与引导作用;其二是学生之间具有必要的学习氛围,相互之间可以作为效仿对象从而刺激学习行为的产生;其三是学校对学习之外的“诱惑”性因素管理相对较严,学生的课外时间“分流”现象相对较少。课下学习与课上教育相比,上述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均不具备,这是形成当下学生课下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在学生的课下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部分家长缺少陪伴时间和陪伴能力,无法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家庭的学习环境往往也适宜学生的学习,尤其是缺少学生之间的学习“攀比”,进而使得学习动力与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在诱惑层面上,学生的课下生活相对丰富多彩,如课外书籍、电视、互联网、户外活动等均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相比之下,相对“枯燥”的学习行为很难获得学生的主动性。

二、互联网技术对中小学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这一计划的提出,全国教育行业紧接着就掀起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狂潮,受到冲击最大的莫属传统教育。利用互联网教学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追求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率。

第一,对教学观念的改变。利用互联网教学首先改变的就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互联网教学的引用就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互联网教学融入课堂,使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对班级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第二,对教学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目前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现在的中小学生接触的外部信息较多,如果只是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的教学任务。互联网教学在目前中小学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这一优势,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所学内容体现给学生,比如,我们常见的PPT、投影仪等,将所学内容通过影像、声音等元素呈现到学生面前,也使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也可以直观地感受知识的魅力。运用现代技术教学,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化地调动起来,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第三,对教学资源渠道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资源往往是以纸质的书本为载体,并且携带也是十分不方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学资料渠道也随之有所拓宽,以往教师的教学资料都是通过纸质版的参考资料或者与其他教师面对面交流产生的。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被更多的教师与学生使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各大网络平台搜集教学素材,学生也可以利用各大网络平台搜索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不仅拓宽了教师寻找素材的渠道,也为学生知识的储备提供了方便。

三、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课下学习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下学习中产生紧密的联合,进而解决上文所分析的监督、资料来源以及学习氛围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为高效的课下学习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这一角度来看,落实到具体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层面上,则可以重点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建设:

第一,针对学生缺少学习监督与引导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采用类似“直播”的方式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如“钉钉”软件在内,部分学习软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包括学习起止时间、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等均是监控范畴,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外部动力。另外,学生通过打卡、沟通等方式能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形成联合,从而在学生内部形成一种自我管理效能,有助于课下学习效能的发挥。

第二,针对学生缺少学习资料来源问题。通过充分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来补充学生的学习资料来源,从而解决资料来源狭窄的根本问题。在具体应用层面上,按照资料来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教师提供、平台分享为基础的资料来源。在此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并不提供具体的学习资料,而仅仅提供分享功能。具体的学习资料由教师进行筛选、加工后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则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对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检索与学习。通过此种方式,互联网能够提供的包括微课、慕课、短视频、纪录片及其他文字、图像资料均可以作为学习资料的来源,丰富了学生的课下学习,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能够在兴趣、动力层面上对学生课下学习行为产生足够的帮助。

第三,针对学生缺少学习氛围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分散的学生形成有效的团体,进而利用团体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竞争氛围,促使学生更为有效的课下学习效果达成。具体而言,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分组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课下学习单元。利用互联网技术及相关平台所提供的及时语音通话、视频、内容分享等功能,形成小组内学生学习行为的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积分等功能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课下指导体系的应用效果

通过上文对现阶段学生课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本原因分析,结合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课下学习中的主要应用模式。在本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改革活动,重点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进行了体系建设。具体而言,主要的方式方法分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采用“微学”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构建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内容的分享、课程的直播、学习的分组等主要功能。第二,教师按照不同的学习成绩现状将学生随机分为了8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4~5人,按照软件的要求规划小组中的学生分工,其中队长1名,负责统筹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学习委员1名,负责统筹安排小组学习计划;互动委员1名,负责内部分享空间的管理;外联委员1名,负责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沟通;监督委员1名(按人数设定),负责学习小组内部人员监督。第三,教师通过分享功能将包括家庭作业、学习建议、教学视频链接等教学资源进行分享,并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在线解决各小组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按照各小组学生学习行为给定不同的积分,并在小组内、小组间进行排名,学校根据排名信息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不定期地以活动形式举行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

对现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单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本以及教学计划中所强调的内容,同时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利用线上线下的教育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为之后继续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短浅的填鸭式教育只能短期解决学生的成绩,不能具体且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由于重点关注与片面的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的能力,进一步打击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厌学的现象。

通过上述的教学实践过程,发现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行为进行构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的表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以学期为单位,学生进行主动线上学习的次数为124天,被动主动上线学习的次数为53次,其中主动学习行为占到全体课下学习行为的比例为70.1%,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加,而从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中也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第二,学生的学习效能明显提升。与同班级上个学期(未开展互联网技术教学)的课下学习效能相比,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的课下学习体系建设,学生的学习效能虽然依旧没有达到课上学习的水平,但是依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课下学习效率为49分钟,平均学习时长为3.4小时,以课上学习效能为100%进行计算,学生的课下综合学习效能为63.4%,相较于之前提高了接近15个百分点。第三,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学生的课下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与此同时,在学生兴趣等方面的提升也反作用于学生的课上学习,进而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在绝对成绩方面,实验班级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升了5.6分(总成绩);为消除学期前与学期后测试内容难易程度的差异,在相对成绩(学生平均年部排名)方面的提升更为显著,学期前实验班级的平均年部成绩(全体学生的排名均值)排名为103名,处于中等水平,试验后班级的平均年部成绩排名为69名,提升比例约为33%,提升显著。

五、结语

任何教育模式都有利弊,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时代,线上教学所具有的全媒体资源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防疫背景下在线教学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不适应表现,是问题,也是挑战,更是教师的努力方向。文章以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课下学习中的应用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探究了学生课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认为监督与引导、学习氛围、学习资料等三方面的缺失是形成学生课下学习效能低下的根本因素。其次,从建设师生互动平台解决监督与引导问题,形成信息共享平台解决学习资料匮乏问题,形成学习小组解决缺少学习氛围问题等三个方面入手,探究了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课下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以学校开展的实践为蓝本,分析了此种课下教学辅助体系建设所带来的成效。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挖掘专业技能,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配合和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孝治.“互联网+教育”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英语预习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80):103-104.

[2]朱丽.浅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0):61.

[3]陈民娟.“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宁夏教育科研,2020(2):21,37.

[4]赵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應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2(31):111.

[5]徐晓琴.中小学教师“互联网+教育”技术应用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10(2):3.

[6]李扬.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20,41(3):154-155.

[7]孙福智,梁丽华,潘虹.高职院校“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践[J].才智,2020(1):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效果应用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