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化学作业管理的措施分析

2022-07-05 17:22胡宝强
考试周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双减背景作业管理初中化学

作者简介:胡宝强(1969~),男,汉族,甘肃白银人,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育教学。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需要注重的是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初中化学教师需要认真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思维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作业教学,通过少量的作业来实现学生最大化的提升,并且在作业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进步对作业进行调整,使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更好地投入到之后的化学学习当中。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化学;作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0-0121-04

双减背景是减少学生的作业总量,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渡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为之后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认真的对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本身进行一个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通过少量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将重难点知识放在作业当中,去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对这些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对其他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让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下,得到更加稳定的提升。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变得更加精简,教师要调动学生在作业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通过少量的作业收获更多的知识。

一、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本位的深刻含义,了解班上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在设计化学作业时,综合考查学生在化学研究中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是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前提条件,也符合学生导向概念的基本要求。初中生的化学在九年级时才刚刚开始,中学化学教育的目标和课题是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和相关常识,为将来进一步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当中,对化学学习要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同时教师需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这样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变得更加冷静和沉着。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的检验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否学习得足够全面。因此,在设计化学作业时,必须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出发点,使作业内容符合学生的化学水平和能力。

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作业的设计中,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接触化学以来,仅限于O2、CO2、H2O、N2等物质的符号上。对学生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元素视为化学学习中物质的基本构成要素。本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点是中学化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单元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元素的意义,准确区分元素和原子的概念。因此,在设计化学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设计化学术语和元素分类的相关知识点。例如,设计多选问题,填写空白问题,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问题。该设计不仅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能够开发思维空间和综合咨询能力的主题,在完成作业时适当挑战,培养独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用中文标记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妥善整理化学作业的数量,使学生能够按时完成。

二、按照教学内容设计课后开放性的作业

中学化学中设计开放式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此类练习可以针对不确定的结论、探索性过程和模拟情况,测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学习能力。因此,在中学化学课题的设计中,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设计开放式作业,同时,要使化学生动,必须提高学生将实际生活和环境相近的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真正融合的能力。开放性的作业首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本上向课堂外转变,让学生能够對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在开放式的练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心理负担,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化学作业的兴趣。这类作业不仅体现学生的标准,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用能力。作业有助于深入理解化学,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例如,教师在开展“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提出“分析铁锈的生成方法”的作业。如何去除铁锈?物理和化学方法是什么?作为课后的课题,学生想要完成这个课题时,首先需要学习铁的性质和反应物质等铁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知道铁的反应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物质。学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向自己的父母进行询问,通过自己父母的生活经验对化学过程有一个更加具象的了解。学生可以分析父母所说的话,与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相结合,从而感受化学在生活当中的有趣应用。这类作业的设计看起来很简单,但相关的化学知识是多方面的、多层的。在完成作业时,会想起“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具有金属光泽的红褐色粉末、溶解于盐酸”等知识和内容。学生认为除锈的物理方法主要是砂纸研磨,化学方法主要是添加稀盐酸或硫酸,同时写出化学反应式。这种作业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开放的。在结业过程中应该独立思考、学习相关问题,重新审视、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效果。

三、分层设计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中学化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不仅要教授知识点,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差异。中学化学教学和学习的焦点是基本的化学知识,所以学生对化学、兴趣、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态度不同。如果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做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那么得到的提升就会非常有限。而如果基础较弱的学生去做一些比较难的题目,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能力很难得到一个稳定的提升,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因此,在设计化学作业时,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还要反映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扩展内容的设计比例,确保设计的作业满足全班的需求,并据此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在分层作业的设计过程当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及时对学生作业进行调整,让作业和学生之间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关系,从而使作业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帮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进行清晰的认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

例如,教师在开展“化学式和化合价”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分层作业。首先,正确记述氧、水、高锰酸钾的化学式,分别计算其分子量。其次,正确计算水中各种元素和高锰酸钾的质量比。最后,正确计算高锰酸钾和氯酸钾中钾的相对质量分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所有的课题,想加强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人完成,学习能力弱、有基本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之一完成。学生在自己完成作业以后可以在课后帮助其他同学来进行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之间可以起到一个联动的作用,学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向教师进行请教,而教师也应该以引导为主,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思考探究和实践的过程里找到答案,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这类作业适度困难,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作业,根据质和量激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自立学习高难度课题的知识,提高学习基本知识的能力。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人差异、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需求,尊重个人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使作业设计中的学生意向概念真正具体化,避免“一刀切”。设计的作业必须有基本的改进和拓展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满足自己水平和能力的作业,取得进步。

四、创新多样化评价形式,评价学生作业情况

在化学作业的传统设计和评价中,教师过多地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和方法。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靠“歪打正着”。事实上,错误的结果不能完全否定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并且在评价的过程里,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上的差异,就对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倾向。因此,在评价作业时,教师必须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不能够过多的给予学生指定性要求,而是让学生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一步的努力。中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需要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通过评价的形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且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章节知识学习过程当中的不足,以及自己在解题过程当中哪方面的思路不正确。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给予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可以在之后的作业当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解题方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思维。

例如,如果学生顺利的话,可以使用“思路准确、解题规范,望坚持”“你很棒”,可以使用一些表达鼓励的模式进行标记和评价。当作业过程有细微的偏差时,可以通过“多么遗憾、小小的错误、希望将来能细心,并且继续努力”来鼓励。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中国教育评价理念的一大成果。教师评价化学作业时,可以通过标记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业流程。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的作业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分析,对学生正确的做题习惯和做题思维给予肯定,并且引导学生改善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之后的作业过程当中可以逐渐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作业评价和学生的整体评价有一定的比例,教师必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肯定以往方法有效性的同时,也不能否定完全打破常规方法的科学性,特别是为了练习化学作业,打破常规的方法比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有更多优点。教师还应该在解决打破常规的问题上给予创新的学生更多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在评价作业完成度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解决课题的想法、课题的质量、科学合理评价的客观因素,确保中学化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五、布置小组作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只是通过单纯的记忆与模仿,是不可能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内化的,这样的化学作业的效果就比较薄弱,很难实现学生能力和思维上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从其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开展小组学习,通过小组的方式布置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布置单人的作业,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人完成的作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对学生的思维激发也比较有限,并且学生之间的思维也很难得到碰撞。而通过布置小组作业的形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磨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学习思路、对作业的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且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小组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将自身的优势更好地进行发挥,同时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小组合作的作业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学“酸的通性”的时候,可以安排简单的实验性调查活动,让学生设计相关的家庭实验:如何去除水壶中的水垢?如何确认蛋壳的组成是碳酸钙?引导学生从简单到深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和交流作业有助于学生传播自己的思维,获得新的发现,在不同思维的冲突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当中可以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分工,学生们各自去准备材料,然后一名学生进行登记,其他的学生来进行操作。学生可以轮流进行操作,去对水壶中的水垢进行去除,可以采用不同的去除方法,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如何判断蛋壳是碳酸钙组成进行探讨,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寻找更多的方法完成作业。在这样的方式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在其中做到最大的发展,从多个角度对作业进行认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也可以让学生深入到作业当中,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在小组作业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以及意见。而小组作业完成以后,不同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探讨,将自己小组的作业流程和其他的小组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之间可以得到思维上的碰撞,更好地去对作业当中的化学知识进行了解。

六、结语

初中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去考虑作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更加重要的知识点融入作业当中让学生进行完成,使学生可以在少量的作业里,能够对重要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在之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就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来对其他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在作业当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作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之后的作业完成过程当中,可以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发挥学生之间的联动作用,开展多元化的课后作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有一个更好的提升,并且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会更加主动、积极。

参考文献:

[1]马新国.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化学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10):170,174.

[2]荣凤新,顾佳丽,丛晓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

[3]王建华.初中化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7(4):90.

[4]赵冬云,孙勇,徐睿.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基本类型与要求[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9).

[5]左英.PCK视角下学生本位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以“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复习课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Z1).

[6]吕凤琴.打造学生本位课堂 提升诗歌教学质量:以《雁门太守行》为例[J].考试周刊,2019(A2).

[7]赵冬冬.基于学生本位的初中化學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5).

猜你喜欢
双减背景作业管理初中化学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作业管理的实践探究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布置探究
落实各方责任 加强特种作业管理
客车调车作业管理的探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