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地域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2-07-05 21:13陈叶仙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传统

摘 要:本文在课程思政视角下,论述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并以莆田地域传统文化为例,探讨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有效路径,以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人才。

关键词:地域传统文化;高职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陈叶仙,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课题“地域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AS19712)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明确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等。

如何落实高职英语课程思政?高职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是什么?只有在明确高职教育的使命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审视、定位高职英语课程,才能找准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为国育才为民育人,为当地行业、企业、各类经济文化产业培育所需的人才,促进地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是为社会培育具有一技之长,能从事某一专业性的生产、文化等活动的技能型人才。

故此,高职英语课程应该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细化的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域传统文化)素养的、能用英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域传统文化)的、能用英语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应是将包括地域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传承、创新地域及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具备人文文化素养,拥有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友爱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能将地域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技能中,更好地服务于地域经济文化建设,满足地域文化及产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是课程思政、文化育人、三教改革大背景下的必然举措,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地域传统文化自身文化育人特性使然

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传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地域极具价值的人文资源,能促进地域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地域民众信奉的行为准则。地域传统文化具有引导民众行为、教育民众向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传承、挖掘、创新特定地域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意,是地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和民众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是民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也是传承地域人文精神、保护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必然活动。

(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现课程目标的举措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交际交流,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社会活动。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涉及中外文化,使学生对中外文化有基本的认知,能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和生产活动。一直以来,高职英语课程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语言知识、轻文化教学,偶有对西方文化的传授,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严重缺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满足不了时代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英语课程以应试为导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学生用英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英语教学改革不仅仅局限在教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更要丰富课程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立足本土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推动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高职英语教材中缺少地域传统文化的内容,学生很难用英语服务当地产业发展、传播当地人文文化,英语教学有必要对地域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规范性、地道性及中外文化的异同等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高职英语课程应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融入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培育学生具有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团结精神等,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推动地域经济文化走向世界。

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是传承弘扬创新地域传统文化、提升高职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实现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地域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地域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地域经济文化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来华旅游、考察、商贸、研学等,急需地域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消除语言、文化隔阂,促进地域经济文化发展。而地域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知识、地域文化素养的英语综合型人才。本地域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域经济文化建设培育所需的人才、服务于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高职英语课程又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学生能否用英语将地域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能否参与到地域传统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和贸易中,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

二、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路径

以传承、弘扬地域文化品牌为抓手,培育高职生的地域人文精神、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服务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意识,探索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精编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補充地域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作为教学内容,以单元主题或课文中心思想为切入点,精选地域传统文化内容,对单元主题或课文中心思想进行拓展延伸。重构教材内容,对同一话题进行合并重组,优化教学设计,应选择涵盖社会各领域的普适性的文化知识,突出人文特色,注重学生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地域人文素养。譬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莆田妈祖精神、工匠精神、莆商精神、莆田寻根文化,以莆田木雕、油画、妈祖等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为载体展开教学。逐步完善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按文化主题或产业类别汇编地域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使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体系化、科学化,可应用思维导图绘制简易版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识记。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信息化

应用信息技术,多方合作共建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库,将地域传统文化形象立体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如莆田妈祖文化活动筹备工作、实况,莆田当地特色产业木雕、金银玉雕、油画、鞋子等,用图片、视频、动画、AI等形式呈现出来,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入,课堂上展示妈祖文化产品、木雕工艺品、金银玉雕刻品、油画作品、鞋子等实物或模型,使学生对地域文化实体有更深的认识。

(三)校、行、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搭建平台,协同育人

校、行、企优势互补,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举办产业、文化相关大型活动,共建地域文化校外实践基地,譬如开展文化讲座、文化研学、文化展、文化经贸活动等,民间艺人、企业文化大师、地域文化产业产品进校园活动,学生参与各类地域传统文化社会活动,促进学生体验、领悟地域文化精髓,了解地域经济文化实体,校方直接为行、企培育了对口的人才。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了莆田地域文化活动,学生在活动前期筹备、礼仪培训、外宾接待、活动介绍、节目排练汇演等环节实践中逐步增强了文化自觉、民族自豪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丰富地域传统文化校内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设计项目化的地域文化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促使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地域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做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一地域传统文化项目进行调研并提交英文调研报告,制作某一地域传统文化项目英文宣传海报或宣传手册,选取某一地域传统文化项目制作英文手抄报,录制表现某一地域传统文化项目的英文微视频,用英语讲好某一地域文化故事等。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自觉应用专业知识,凸显自己的专业优势,展示自己的特长。譬如信息系的学生制作的英文海报和英文微视频优秀作品比较多,化工系写的英文调研报告较优秀,有绘画和书法特长的学生制作的英语手抄报精美绝伦。

另外,与院团委合作,开展系列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五)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展示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和实践活动

通过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定期推送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在完成地域传统文化实践任务过程中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线上展示,设计讨论、竞答、互评、留言等线上活动,允许学生提交文字、语音、PPT、微视频、图片、文档、思维导图等多模态语言输出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地域文化输出能力。开启同步课堂或直播录课功能,学生可随时随地温习教学内容。设置地域传统文化教学中各项目任务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比重,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可直观看到自己的得分,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各项任务,提高学习成效。

(六)完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对项目包括地域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在内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进行评价,应涉及课程思政选材、设计、组织实施、实践、反思等环节,对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和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可邀请行、企、民间艺人对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成效进行评估评价。评价过程中,应突出对文化育人成效进行评价,把学生完成的地域文化实践项目、学生的地域文化知识测评、学生的地域文化传播交际能力和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作为考评的依据。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域传统文化需借助英语语言对外传播,促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地域传统文化有其特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且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素养的现成的教科书。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凸显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生活化,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的输入输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

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要找准切入点,恰到好处成为课程思政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喧宾夺主。要注重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选好地域传统文化素材,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外实践活动要相辅相成,注意将地域传统文化化繁为简,易于语言文化的输入输出;做好课程思政反思和效度评价,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地域经济文化建设,为地域经济文化对外交流作出贡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洁.浅谈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J].开封大学学报,2016(1):58-59.

[2]蔡華健.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56-58.

[3]王若梅.文化意蕴:英语教学的内涵元素———基于学生文化信息缺失与对策的理解[J].江苏教育研究,2009(10):47-49.

[4]马冬.英语实践与地域文化体验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8-140.

[5]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14-23.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传统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少年力斗传统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