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分析与启示

2022-07-07 05:06杨士丽
图书馆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馆藏资助

杨士丽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 引言

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前身是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馆。1973年,根据《英国图书馆法》,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外借科技图书馆及英国全国书目出版社等机构与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合并,共同组成英国国家图书馆[1]。现有馆藏超过1.7亿册/件,包括纸质和电子图书、手稿、专利、报纸、地图、视听资料、邮票等各类型文献[2]。在国际图联“跨越语言、政治、信仰和地理障碍,克服困难,获取知识”理念的基础上,欧洲和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联盟提出了整合全球文献资源的目标。作为联盟成员之一,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定位与目标是:依托丰富而独特的馆藏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开放共享,抓住发展机遇,继续在全球图书馆体系中扮演独特而重要的角色[3]。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献面临破损的风险,而且由于载体类型限制,大部分文献以藏为主,难以被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历史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机遇。图书馆将各类型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不仅能实现永久保存,而且方便读者使用,并实现全球范围的开放获取。

由于馆藏资源类型丰富、语种多样、数量庞大,英国国家图书馆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因此,它同国际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资源数字化项目以保护各种珍贵资源。类型上,有手稿、地图、录音资料、政府档案、敦煌古卷、甲骨文;语言上,有英语、法语、孟加拉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马来语、爪哇语、阿萨姆语、锡尔赫特语、乌尔都语等,仅濒危档案项目涉及的语言就有100余种;时间上,既有3000年前的中国甲骨文,1700年前的敦煌古卷,两千多年前非洲利比亚的岩石题字,也有中世纪的希伯来语手稿,1300年前的英法彩绘手稿等。项目成果显著,其价值不言而喻。

2 英国国家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战略规划

自1985年第一次制定战略规划以来,英国国家图书馆始终以“获取、保护和传承世界知识”为核心目标。进入数字时代后,该馆与时俱进,针对保存数字资源和资源数字化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为资源数字化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危机影响,英国国家图书馆面临着经费大幅度缩减、人员不足等困难[4]。为了明确本馆政策、确立战略重点,并通过节约经济成本和集中优势资源等手段完成各项工作,英国国家图书馆于1985年制定了第一份战略规划,即1985—1990年战略规划《与知识共进》[5]。之后又制定了1989—1994年《通往知识之门》、2000年《知识、研究与创新》、2005—2008年《重新定义图书馆》、2008—2011年《传承世界知识》、2011—2015年《促进世界知识增长》等战略规划[6],各阶段均围绕“知识”确定主题,始终坚持“获取、保护和传承世界知识”的核心战略。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这对图书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各类型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在2012年制定的《2020愿景》中,英国国家图书馆以“推进世界的知识发展”为主题,确立了“成为全球信息网络中心”的目标,希望借助资源与合作伙伴促进知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丰富文化生活[7]。主要包括以下3点:(1)发现、收集、存储和长期保存不断增长的有形载体或虚拟的数字资源,包括个人数字档案、机构存储库、博客、Wiki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形式的内容等;(2)努力与各国国家图书馆、知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收集和保存视听资料;(3)通过合作,将绝大多数版权例外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尤其是那些珍稀的、具有独特性的、对知识传承极为重要的资源,让所有研究人员都能利用。

为迎接2023年建馆50周年,英国国家图书馆2015年制定了2015—2023年发展规划《不断生长的知识》。在数字资源层面,战略重点包括历史音频和音乐录制品的数字化,以及与苏格兰和威尔士图书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都柏林大学开展合作,全面搜集和保存原生数字资源。在国际合作层面,战略重点是:继续加强与欧洲各国的合作,在欧洲图书馆领域发挥业内领导作用,既要满足公众对欧洲文化的需求,又要确保分享的资源能够在全球数字图书馆体系发挥作用;加强与国际地区的合作,尤其是南亚和中东地区,充分挖掘来源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珍贵文献;帮助弱势图书馆应对战争或突发事件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濒危资源,为全球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3]。

3 资源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及其特点

3.1 主要项目

以发展规划为指导,英国国家图书馆与国际机构合作,对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根据时间跨度和资源规模,可将资源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分为大型项目和小型项目。小型项目如: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2015年完成英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商代甲骨文的数字化[8];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合作,由柏林格家族资助,2015年完成17-19世纪270份马来语手稿的数字化[9];在罗西亚先生的资助下,2018年完成75份爪哇语手稿的数字化[10];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在波隆斯基基金会资助下,2018年完成两馆700—1200年间800份英语、法语彩绘手稿数字化[11]。下面简要介绍英国国家图书馆年度报告中主要提到的5个大型项目。

3.1.1 国际敦煌项目

由于历史原因,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约1.37万件敦煌古卷。1994年,为了更好地保存与利用敦煌资料,英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发起了国际敦煌项目,旨在对敦煌和古丝绸之路考古遗址发现的手稿和其他资料进行修复、编目、保存、数字化和研究。项目成员还有中国敦煌研究院、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德国勃兰登堡科学与人文研究院、法国国家图书馆、韩国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等20余家机构,在伦敦、北京、敦煌、圣彼得堡、京都和柏林设有本地中心。1998年10月,国际敦煌项目网站正式开通,用户可进入网站免费检索到高质量的文本、图像和目录信息。截至2021年9月,项目数据库中已收入54万余张图片[12]。

3.1.2 卡塔尔基金合作项目

在卡塔尔基金会的支持下,英国国家图书馆对视听资料、原印度办事处档案、地图、秘密文件和阿拉伯科学手稿、照片、图画等进行数字化。该项目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了50万页文献的数字化,包括47.5万页印度办事处档案和2.5万页中世纪阿拉伯语手稿,揭示了阿拉伯学者在科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和地理等领域的重大影响。在项目的推动下,卡塔尔数字图书馆于2014年10月成立,并建立了英语—阿拉伯语双语网站,数字资源向全世界免费公开并允许下载,内容以阿拉伯文化和海湾历史为主。第二阶段,2015—2018年,完成130万页文献的数字化,并在卡塔尔数字图书馆网站开放。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截至2021年5月,已完成200万页文献的数字化[13]。

3.1.3 两世纪印度印刷本项目

2016年,在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和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的资助下,英国国家图书馆与印度贾普达大学,斯里希蒂技术、艺术和设计学院以及伦敦大学东方与亚洲研究学院合作,对馆藏1713—1914年南亚印刷本进行数字化,涵盖20余种南亚语言,总计约1100万页。现已完成1000余册孟加拉语图书的数字化,涵盖医学、宗教和民间故事等一系列主题。目前正在进行英国国家图书馆南亚馆收藏的阿萨姆语、锡尔赫特语和乌尔都语印刷本的数字化[14]。此外,它在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以及牛顿基金会的资助下,与印度的文化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与印度国家数字图书馆签订谅解备忘录,共享元数据和数字目录[15]。

3.1.4 希伯来语手稿数字化项目

英国国家图书馆珍藏有3200份希伯来语手稿,其中2250份来自中世纪到19世纪,在国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8]。在波隆斯基基金会和其他6个机构的资助下,实施了希伯来语手稿数字化项目。第一阶段完成1300份手稿数字化,并制作了《波隆斯基基金会希伯来语手稿目录》;第二阶段与以色列国家图书馆和弗里德伯格犹太手稿协会合作,目标是1250份[16]。

3.1.5 濒危档案项目

濒危档案项目于2004年启动,由阿卡狄亚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目的是帮助世界范围内的机构和研究者对濒危档案进行鉴别、数字化和保存。数字化档案可同时在当地机构和英国国家图书馆的网站开放。“濒危”指存在损坏、忽视或消亡风险,“档案”指文本、图片或音像资料,包括手稿、珍本图书、文件、报刊、照片和录音制品等。这些资料通常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以前。目前,它已资助90个国家的400多个项目,覆盖100余种语言,完成1000余万张图片和3.5万件视听资料的数字化[17]。例如,两千多年前的利比亚古老的岩石题字的数字化,格林纳达18世纪和19世纪政府和法律记录的数字化等[18]。

3.2 项目特点

英国国家图书馆开展的数字资源国际合作模式以“(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机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保护、共享资源”为基本框架,以保护资源为宗旨,以战略规划为政策基础,利用公益资助拓展经济来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网络平台开放共享项目成果。

3.2.1 以保护全球资源为己任

英国国家图书馆不仅数字化本馆文献,而且主动承担起保护全球文献资源的责任,以“行业的引领者、世界的贡献者”作为自身定位。根据文献来源,项目可分为3类,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项目,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为目标资源,例如希伯来语数字化项目;二是国际资源数字化项目,以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濒危或珍稀资源为目的,例如濒危档案项目;三是同时包括馆藏资源和国际资源的数字化项目,例如国际敦煌项目。虽然各项目的目标资源、合作机构、实施进程和时间跨度不同,但是始终以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为指导,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获取、保护和传承世界知识。例如濒危档案项目,世界范围内的机构和研究者均可提出申请,对想要保护的濒危档案进行鉴别和数字化。申请通过后,英国国家图书馆给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它已资助90个国家的400多个项目,国际影响深远。

3.2.2 以公益资助作为经济基础

吸取社会力量,争取公益机构或个人的资助,是英国国家图书馆拓展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英国国家图书馆每年获得的捐赠资金在500-1100万英镑之间,占政府财政拨款的5%-12%,与每年700-1700万英镑的商业收入共同构成了财政拨款外最重要的两条经济渠道(见表1)。

表1 英国国家图书馆资金来源(捐款和赞助)(单位:万英镑)

资助方主要包括基金会、政府部门、家族和个人。在资源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中,提供资助的公益机构有敦煌基金会,阿卡狄亚基金会,卡塔尔基金会,波隆斯基基金会,牛顿基金会等;政府机构有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家族和个人,例如柏林格家族,罗西亚先生。为了表达对资助方的感谢和肯定,英国国家图书馆在年度报告中一一列出资助机构以及个人名称。以2020—2021年度报告为例,资助机构多达73个[19]。

3.2.3 依托馆藏资源确定重点合作区域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文献资源,因此它在2015—2023发展规划中提出“新的发展阶段要特别关注南亚、中国和中东地区,充分挖掘来源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珍贵文献”。依托以上资源,英国国家图书馆将以上地区的机构确定为重点合作对象。

合作机构包括各类型图书馆、大学、研究院、学术协会等学术和文化机构。一些项目中,英国国家图书馆向合作机构提供资金和数字拍摄设备,并且为合作成员提供研讨和培训机会,包括文献数字拍摄、处理、发布等专业技术和知识。例如,国际敦煌项目中,它帮助中国敦煌研究院建立了IDP工作室,提供了一套数字拍摄设备,敦煌研究院派遣2人4次赴英国图书馆接受培训,系统学习了相关技术知识[20]。两世纪印度印刷本项目中,为印度图书馆员和研究人员提供管理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在印度贾达沃普尔大学举办一系列南亚图书历史研讨会,在社区工作室展示馆藏[15]。

3.2.4 借助网络平台共享项目成果

英国国家图书馆开展的资源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成果显著,已成为重要的馆藏来源。2013—2017年度报告显示,通过国际合作新增的数字馆藏量,远远高于通过呈缴新增的馆藏数量(见表2)。项目成果在合作成员官方网络平台揭示并向世界用户开放,完成了它于《2020愿景》中提到的“让所有研究人员都能利用”的目标。图书馆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博客宣传和举办线上展览等方式,来提高资源的认知度和利用率。例如,1998年建立的国际敦煌项目网站,2014年卡塔尔数字图书馆的英语-阿拉伯语双语网站,其网站资源向世界用户免费开放;2020年英国国家图书馆举办希伯来语手稿线上展览,线上观众达9000余人[19]。

表2 英国国家图书馆新增馆藏量(估算)(单位:万册)

4 思考与启示

英国国家图书馆秉持获取知识和促进理解(AdvanceKnowledgeandMutualUnderstanding)的工作理念,依托丰富而独特的馆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珍贵资源进行开发,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和公益支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数字化项目,勇于扮演欧洲图书馆体系的“领导”角色,敢于承担全球范围内濒危资源的保护工作,为世界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开展的一系列资源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是公益的、开放的、可持续的,在图书馆制定项目规划、获取公益支持、开展国际合作等层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4.1 制定项目规划

制定项目规划是开展资源数字化工作的基础。在规划的指导下,项目的实施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制定规划,要保证规划的全面性、国际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动态性。全面性,指规划既要符合图书馆以及相关文化机构的方针政策,又要考虑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实现文献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化外交等多种职能的统一与融合;国际性,指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根据国际关系战略的需求,确定重点国家和地区,选择合作机构;可行性,指项目应具备经济、政策、资源、人力、技术、设备等基本条件,特别是项目经费能够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可持续性,微观上指各项目具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宏观上指对所有项目制定整体规划,从全局角度提出长远愿景;动态性,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对方案的具体细节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保证项目品质。

4.2 积极争取社会资助

图书馆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经费来源单一。积极争取各类型公益机构的资助,是拓展经济来源的有效途径。例如英国国家图书馆的项目均得到了公益机构、家族和个人的资助。接受和使用捐赠资金应注意以下3点:首先,建立健全捐赠资金运营管理机制,获得社会的认可与信任,是保证图书馆吸引社会支持的基础;其次,全方位宣传图书馆项目成果,并公开资助机构和个人贡献,提高资助方的积极性;此外,打造图书馆品牌,塑造图书馆致力于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良好形象,获得社会认可,提高图书馆在公益层面的社会认知,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4.3 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经济基础、技术设备、专业人员、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基本要素。各图书馆在经济、技术、人员、文献等方面的优势不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可以打破语言和地域限制,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成本、互利互惠,有利于加快馆藏资源以及国际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图书馆可从以下3方面丰富合作内容:一是开展业务培训,包括数字技术、特殊资料保护与修复等内容,保证项目的人才储备;二是举办学术研讨会,通过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进程;三是建立专题网站,通过图书馆微博、官方推荐、在线展览等多种方式宣传项目成果,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

4.4 以政策为基础选择合作对象

选择国际合作伙伴时,不仅要衡量经济、技术、人才、文献等要素,还要符合国家外交政策和图书馆发展政策两个层面的要求。一要符合国家外交政策。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上,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增强“大国义务”和“大国贡献”意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21]。以外交政策为基本方针,有利于保证各项工作的正确性和可持续性。二要符合馆藏发展政策。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根据本馆特点,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符合馆藏实际的发展政策,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定位,对图书馆开展各类型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以馆藏发展政策为规范,有利于保证各项工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馆藏资助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