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找到“连续”之法

2022-07-11 00:50钟婕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钟婕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从“非连续”走向“连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学《金字塔》一课,通过融合阅读、图文比读和梳理表格的方式,带领学生找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连续”之法。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融合阅读;图文比读;梳理表格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这类阅读材料怎么教,值得探討。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金字塔》,是一篇由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组合而成的多形式文本,包含《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短文。这一课的示范教学,我们通过融合阅读、图文比读和梳理表格等方式,与学生一起找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连续”之法。

一、在融合阅读中“连续”

“学习提示”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指引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金字塔》一课的学习提示是:“默读下面两篇短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编者的意图应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篇短文各有千秋。但一个“更”字,可能会“诱导”学生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两种形式对立起来。

我曾组织开展了一项同课异构式的专题调研。教师在课堂伊始或尾声时给出这个提示,结果显示,喜欢《金字塔夕照》的多半是女生,喜欢《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多半是男生。女生普遍认为《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不如《金字塔夕照》富有感情、形象具体;男生则认为《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既能读文又能读图,能够获取更多信息。竟然没有一位学生回答“两篇短文都喜欢”,教师也未置可否。可见,教和学对“更”字的理解有了偏差,这可能违背了学习提示编写的初衷。上述基于学习提示的“答”,也体现出男、女生阅读的典型差异特点。这是本次专题调研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PISA2018数据分析及国际比较可知,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学生整体阅读乐趣较高,同时受到学生性别、学校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性别”排在影响学生阅读乐趣诸多因素的首位。基于不同学生群体在阅读乐趣方面的差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也启发我们,像《金字塔》这样首次出现的多形式文本的教学,如何使两种文本融合,进而开展“连续”阅读,为学生打开阅读的一扇理性之“窗”,至关重要。

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去掉“更”字,将学习提示改为:“你喜欢哪一篇,还是两篇都喜欢,为什么?”这样既兼顾到男、女生的性别阅读偏好,充分培养学生在融合阅读两种文本时的辩证思维,又让两种形式文本的阅读“连续”,相得益彰。

二、在图文比读中“连续”

非连续性文本的一大特点是由图片和文字有机组合而成,一般用较少的内容呈现较大的信息量,在语义逻辑上存在间断性。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读图是重点也是难点。图文比读,读透图中的信息,是实现图示信息“连续”的必经之路。

《金字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择哪一幅图“精教”,如何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读图,为“精学”做铺垫?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我选择胡夫金字塔立体图,主要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用语文的方式读图。

一读大小。“大小”是一种直观感受,具有视觉冲击力。我先让学生比较几幅图的大小。在比较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胡夫金字塔的高大宏伟。随后,让学生对照感知《金字塔夕照》中的“开阔而又雄浑”“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等句。学生不难发现,作者用比喻句呈现了金字塔的宏伟壮观。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图中没有文中找,文中没有图中觅,图文比读是妙招”的阅读方法。

二读数据和文字说明。胡夫金字塔立体图中标注了塔原高约146米、塔基原边长约230米等数据。这些“大数据”,不是学生直观可感的内容。因此,教师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物品做参照,让他们借由参照物读懂数据传递的信息,感知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魅力。如让学生想象身边的高层建筑,或用“把操场跑道竖起来”的方法,让他们在形象的高度和长度中产生对金字塔的量感,感受到金字塔的惊人。《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图中理性、清晰、直观的数据,与《金字塔夕照》文中的优美语句互为补充、互相佐证。

三读颜色。我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幅图为什么是金色的?你能从《金字塔夕照》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吗?学生对照阅读《金字塔夕照》,发现第一、第二自然段连用了9个“金”字,全篇更是由“金”字贯穿。由此,他们会在视觉的直观感受和文字的对比阅读中,强化对金字塔颜色的认识。

四读轮廓。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请学生描述该图画出了金字塔怎样的形状和轮廓。“轮廓”是指构成图形或物体外缘的线条。《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立体图的描绘和《金字塔夕照》中文字的表达相得益彰,呈现了金字塔的外在概貌。我再带领学生对照阅读《金字塔夕照》中的语句“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让学生在图文比读中读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映照与连续。

这一教法,为学生后面归类、整合信息,合理推测金字塔如何建成,并从获取的信息中建构自己对金字塔的独特认识和更好地研读非连续性文本,打下了基础。

三、在梳理表格中“连续”

非连续性文本看似“散乱”,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整合文本要素,使分散的信息变“连续”。《金字塔》一课教学,可在“夕照”和“不可思议”这两个关键词的统领下,借助表格梳理和比较文本信息,并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精学”的主要方法。

一种做法是:聚焦文本局部内容,构建“KSA”梳理总结表。如表1所示,“KSA”梳理总结表分为K(获得信息)、S(信息来源)和A(学习收获)三部分。我引导学生自主默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找到“不可思议”之处,在文中画出,完成表格。其中,“获得信息”可以用关键词概括,“信息来源”可直接在文中画出,“学习收获”可以围绕文本内容、表达方式来填写。

另一种做法是:聚焦文本整体内容,构建“CDA”比较综合表。如表2所示,“CDA”比较综合表分为C(共同特点)、D(不同的表达方式)和A(综合全部信息)三部分。在图文比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两篇短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和《金字塔夕照》)中都写到的金字塔的一两个特点,再次进行比较阅读,并填写表格,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妙处。

当然,除表格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等,把文本中的图、文、提示等有效要素进行梳理、整合,以达“连续”之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新增了“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这一要求。多种媒介阅读,自然也离不开“连续”二字。概言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从“非连续”走向“连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子欢.小学高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1.

[2] 赵立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能力大有裨益[J].人民教育,2022(1).

[3] 孙丽圈.借助非连续性文本提升阅读思维层级——以《金字塔》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2(2).

[4] 王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2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解析
三渗透,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
内“学”外“用”,演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精彩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非连续性文本,开启阅读教学新航向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分析
开掘元素,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