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流量来袭

2022-07-13 21:31李潇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院团文化

李潇 刘佳璇

内蒙古艺术学院演员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汇报演出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选段(任珑/摄)

2022年5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了从1943年至2021年以来中国文艺史上产生的100部文艺作品。其中,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北京法源寺》《路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上榜作品,成为近十年来我国舞台艺术的优秀代表。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上的创新探索,讴歌爱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统美德,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舞台艺术传承、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政策措施,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艺术基金“十四五”时期资助规划》等,条条指向明确,件件扶持有力。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文化演出行业在行业规模、市场反馈、作品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历届“文化奖”“梅花奖”“荷花奖”“白玉兰戏剧奖”等文艺表演领域奖项中,佳作频出。舞台艺术作品,已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描绘时代精神图谱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在舞台演出市场中,消费者里的“舞蹈粉”呈倍数增长,民族舞、古典舞成为当代年轻人“国风J潮”中重要的组成,现代舞、街舞等现当代舞蹈亦从小众走向大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措并举的发展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惠敏莉已经在西安易俗社工作30多年,将戏剧领域的发展变化看在眼里:“十年来,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的状况大有好转,这与大家的日子过好了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民众生活质量普通提升,在精神文化方面有着更高的需求。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历年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为355.9億元,2018年突破500亿元。新冠疫情暴发后,演出受到部分影响,这一数据下降,但市场基础仍在。2021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相比2020年增长了27.76%。

值得关注的是,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国风古韵类的歌舞类演出,已经成为近几年演出市场的流量密码。

在炫丽的舞台上,戏剧、曲艺、舞蹈等各领域创作者从故土出发开启寻根与创新之旅,展开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一次次有益尝试,为人民群众享受演出提供了“饕餮盛宴”。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话剧、音乐剧、戏曲、舞剧、音乐会的平均票价分别为257元、228元、112元、248元、224元。

“一些颇有口碑的作品,尽管票价不低,可能还是抢不到票。”来自杭州的戏剧爱好者李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据公开报道,舞剧《只此青绿》出圈后,杭州站预售票7分钟就售罄。

近年来,在舞台演出市场中,消费者里的“舞蹈粉”呈倍数增长,民族舞、古典舞成为当代年轻人“国风潮”中重要的组成,现代舞、街舞等现当代舞蹈亦从小众走向大众。

此外,近年来在各地开展的“戏曲进校园”,也为年轻一代架起了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昆曲热”见证了传统文化活化传承的能量——深耕于传统文脉的“水磨腔”在当代有了新的韵味和新的风范,因此听见了动人的回响。在昆曲界更是出现了一批青年新锐。例如,“90后”张冉凭借园林版《牡丹亭》赢得了“最美杜丽娘”的美誉。

多位受访者均表示,民众对于文化演出的热情,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更多人自觉买票看戏,大家形成了这种尊重艺术的方式,我们的精神文明在提升。”惠敏莉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以来,我国艺术表演相关场馆数量、演出场次、观众人次均有大量增长: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数从2012年的1279个增加到2020年的2770个。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呈现翻倍增长,2012年为135.02万场次,2018年突破300万场次。在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观众人次方面,2012年为8.3亿,2019年为12.3亿;2020年尽管疫情来袭,依然保持有8.9亿。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肥沃土壤上,艺术表演从业者充当着中华文化的诠释者、传承者的角色。

“易俗社一直践行着中国精神和中国筋骨的表达。我们用戏曲艺术这种文化软实力来讴歌时代、讴歌英雄,把陕西独特的文化资源展示给世人。”惠敏莉说。

西安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堪称“中华戏曲第一剧社”,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史料。

“在成立易俗社时,先贤们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思考如何救国救民,那就是用文化来温润人心、让民众受到教育。他们不在这领工资,而是担起这种责任。”惠敏莉不到18岁入社,讲起这段历史,很是激动,“易俗社的魂魄一直牵引着我”。

大型秦腔文献剧《易俗社》就以“护社”“拜师”“创排”“追随”“登台”“坚守”“圆梦”七场戏来表达易俗社百年的真实历史,是秦腔界第一部用“虚构融合”的人物进行表达的大戏。

长期以来,易俗社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办社宗旨。惠敏莉带领着易俗社整理、挖掘优秀的古典剧目,先后复排、创排了《三滴血》《双锦衣》《柳河湾的新娘》等优秀作品。

“今天的我比小时候的我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这可能是—种打开了视野之后的自信。我们把这份热爱、这种文化自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编导韩真说。

近年来,西安易俗社走进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演出和举办学术讲座,传播秦腔艺术。自“双减”政策出台后,“易俗社已走进11家中小学进行艺术培训,让孩子们感受秦腔艺术的魅力”。2021年,易俗社文化街区诞生,民众可在此参观易俗社博物馆、秦腔博物馆,观看露天舞台,购买文创产品。“我们还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拍摄了首部秦腔3D电影《三滴血》。”惠敏莉表示。

“让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足够热爱。”《只此青绿》联合编导韩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今天的我比小时候的我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这可能是一种打开了视野之后的自信。我们把这份热爱、这种文化自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韩真说。

素有“中国舞坛双子星”之称的舞剧编导周莉亚、韩真,一起创作过《粉墨春秋》《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优秀舞剧。

周莉亚表示,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新一代编导要担负起责任。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中,她们尝试“多空间、倒序等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四对不同时期的主人公,用革命的浪漫去表达最朴素的来自人民的情感”。

从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近年来,西安话剧院也生产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如描绘人民作家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创作的话剧《柳青》;展现作家路遥面对坎坷人生坚忍不拔、奮斗不止的话剧《路遥》;讲述“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平凡英雄陈绍洋故事的话剧《麻醉师》;讲述城市时代变迁,刻画长安五行八作百姓故事的话剧《长安第二碗》;聚焦秦岭深处军工人,托举中国梦、强军梦的话剧《红箭红箭》。

“文化自信就是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来彰显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要去展现中华民族独有的东西,通过这些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陕西故事。”西安化剧院前院长、现任艺术总监翟卫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当我们回望自己的文化土壤时,会有一种更加强烈的认同感。”韩真认为。在《只此青绿》中,她们“尝试大写意,淡化叙事,以情感逻辑推进,着力传统美学,用舞蹈语言表现诗的写意、画的留白,最终达到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精神共鸣”。

近十年来,文艺演出行业在艺术创作上进行了许多创新性探索。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呈现了中国“大舞美”的新高峰。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让当代孩子们的心理空间与英雄小姐妹的心理空间双线推进,激活了老故事,实现了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重大突破。

话剧《北京法源寺》舍弃了完整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思辨式的戏剧结构和散点透视的多维场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处理了历史事件,用精彩的语言把历史线索进行了梳理和叙述。

“我们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国有院团的职责和担当就是创作更多主旋律、正能量、高质量的艺术精品。”翟卫国表示,“一是主题思想明确、富有意义;二是有很强的艺术性;三是受到观众欢迎。我们认为这样的戏就是艺术精品。”

“去上海参加艺术节时,我们担心上海人民是否愿意看《路遥》这种朴实得有点‘土’的戏,结果我们收到了雷鸣般的掌声。”翟卫国说。

在创作时,主创团队走进路遥的故乡,与路遥的旧友、同事、同村村民等人交谈,观察、体悟,采集大量素材。翟卫国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还原生活。我们要塑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舞台,这样观众才会觉得人物亲切可信,才能引起共鸣。”

艺术表达与舞台美术的结合让感染力更强。在《路遥》中,纤夫逆流而上爬坡的情景多次出现在主人公命运的艰难时刻,以展现他无畏困难、永不屈服的精神,“观众完全看明白了”。

话剧《麻醉师》的舞美也极富创新意识,调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借鉴中国水墨画大写意手法,展现舞台中央圆形的手术室,剧尾呈现出巨大的时空隧道等。

在《只此青绿》巡演过程中,韩真和周莉亚收到不少外国观众的积极反馈。“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魅力的,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来创作中国的作品,探索中国审美的方向,未来一定会为世界所接受。”韩真表示。

2021年2月20日,郑州歌舞剧院的演员在录制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节目(李安/摄)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内展出的展品(李安/摄)

文艺精品往往在良好的创作生态之中才能生长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2012年,全国已有1852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体制改革任务,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指出,演出是舞台艺术的核心环节,也是检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

在2021年度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中,18家院团完成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81.4%,演出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5.4%,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8.25%。

“剧目好了、演出多了,经济效益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合作也会更好,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多的时候,我们有四到五台戏同时在全国巡演,这对于地方戏剧院团来说非常少见。”翟卫国表示,近几年西安话剧院已经逐渐从改革阵痛中走出,发展势头良好。

疫情暴发后,文艺演出行业面临着不少挑战,如部分演出未能如期进行、民众娱乐习惯线上化。为应对危机,“云鉴赏”“云演出”等新业态快速发展。《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认为,未来新空间、沉浸式等新业态热度将持续上升,IP运营、跨界联合会受到更多关注。

目前,线上演出系列已覆盖歌剧、音乐剧、话剧、芭蕾舞、戏曲等多个艺术门类。戏剧的线上业态为院团、戏剧工作者与观众搭建了桥梁,弥补了观众在疫情期间无法进入剧场看戏的缺失。

“每一场演出都凝聚了创作团队的心血,且在现场观看时,观众对于文化的感知更直观、更深刻。”惠敏莉建议适度网播,“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艺的熏陶。此外,极其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应保护起来。”

展望未来,多数受访者表示,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舞台艺术的繁荣精进、大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舞台演出市场会有更大的飞跃。

猜你喜欢
院团文化
文化与人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谁远谁近?
文艺院团管理与文化传承浅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