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文化强城

2022-07-13 21:31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创文化产业成都

刘佳璇

深圳市罗湖区的视效创意公司点石数码,设计师测试制作完成的动画。该公司在广告、视效和动画等领域的国际赛事上屡获金奖(毛思倩/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绵延动力。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要动能,其既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个城市也意识到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对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十年来,一些城市在推动城市文脉传承,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文化公共服务辐射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人文为何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外重要?展望未来,谁会绽放新的光芒,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文化在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中的权重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又寸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性利用,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是—种重要资源。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已大体相当。

在当年举办的一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战略”论坛上,两院院士吴良镛表达了对于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担忧,认为“个性缺失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建设的一大弊端”。

當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城市病”“千城一面”以及对城市历史遗迹“一拆了之”等现象,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千城一面’不只是物质空间形式上的雷同,更说明了城市文化的贫乏。”吴良镛说。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对从西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地域文化容易陷入被动,进而丧失创造力与竞争力,使得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认为:“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当今时代,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唯一的‘救赎’,是使一个城市被记住的一张特有的名片,是最大的不动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文化生产消费的繁荣,并将文化视角纳入到了城镇化宏观规划视野。

为了有力矫正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缺失,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要求把城市建设成历史底蕴厚重、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人文魅力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新尺度,它揭示出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城市人口增加,也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与财富的聚集,而在于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这是‘以人为本’在城市发展中的真正落实。”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刘士林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范玉刚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当前,文化在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中的权重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性利用,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

“如何利用和配置好这种资源是对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范玉刚说。

“在城市建设用地收紧、人口红利逐渐走低、科技创新周期较长等背景下,无论是充分利用我国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和服务业,还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精神消费产品及服务,都需要把文化传承、发展、利用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上,加快推进人文城市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刘士林说。

一些走在发展前列的城市已认识到城市文脉传承、城市文化建设和基于地域文化进行品牌打造的重要意义。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以“一城三带”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抓手,不断擦亮古都“金名片”;上海推出“文创50条”,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除了京沪之外,近十年来,又有哪些城市成为“黑马”?

文化功能是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国家中心城市处在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是新型城镇化的“领头雁”。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经济学家范恒山曾撰文提到:“相对于一般城市,中心城市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城市群中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文化建设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目前已经确立的国家中心城市除了北京和上海,还有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些城市各有优势与潜力。

例如,武汉的“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动漫产业的聚集地之一;西安将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通过打造大唐不夜城等代表性文旅项目,叫响了“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天津利用演艺消费的城市受众基础,向市民推出“文惠卡”来提升文化公共服务辐射力;成都则围绕“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从产业发展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经济构成。尤其自2012年文化部出台“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后,各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皆已超5%。

成都并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孤立板块看待,而是将其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载体,提出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及生活美学融于衣、食、住、行、游、购、娱之中。

其中,成都的发力直追最为抢眼。无论是设立中西部地区首支文创产业投资基金,推出“文创通”贷款产品,还是建设文创企业上市培育基地、文创路演中心,都彰显了成都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力度。

除了国家中心城市之外,作为副省级城市的深圳和杭州在2020年均已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4%。

两座城市的异军突起,与当地数字内容产业的发达有很大关系。

杭州拥有以网易云音乐、咪咕数字传媒为代表的大批數字文化企业,数字内容产业年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15%以上;深圳则拥有科创集聚优势,其数字信息服务、动漫、网络视听、数字文化装备和消费终端制造等行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一些在文化产业上具有传统优势的城市同样不甘落后。

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深耕文化传媒产业的长沙,先后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其文化产业也被视为全省支柱型产业引领着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对城市的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与产业方面。

以成都为例。成都并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孤立板块看待,而是将其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载体,提出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及生活美学融于衣、食、住、行、游、购、娱之中。

近年来,成都将公园城市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让城市绿道承载城市人文特色,串联城市人文景观、构建文旅消费场景,让城市的“生态看点”转化为“发展卖点”。

“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儿”的人文生活不仅体现在游客所熟悉的宽窄巷子和锦里,也体现在街角的“龙门阵”中、公园中的茶馆里和广场上的滑板青年身上。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活力,构成了成都吸引人才、招商引资的优势,显示出文化对城市转型的赋能作用。

清华大学副教授黄鹤认为:“文化功能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在城市竞争的背景下,文化功能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竞争正由硬实力为主转向软实力。哪些城市的软实力未来表现值得关注?

2022年2月,成都正式对外发布了《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成都世界文创名城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2%,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文创名城。

杭州也提出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3000亿元,而深圳的目标则是3200亿元。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实现3000亿元的城市只有全国文化中心北京。面向未来,成都、杭州和深圳的踌躇满志令人期待。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明确要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地方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要尊重文化规律和遵循文化产业规律。在资源转化方面,要有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文化观念,要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主导门类,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范玉刚说。

综观各大城市已出台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广州注重保留城市记忆并突出“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特色;福州提出加强闽都文化品牌影响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西安将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大产业和积极建设丝路文化高地作为战略目标;郑州提出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集中展示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可以确定的是,以文化自信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是共识,各地政府在文化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会推动由文化保护、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新为主体构成的城市文化功能进一步凸显。

5月19日晚,成都一辆火锅主题的巴士吸引市民游客纷纷驻足拍照,首批体验客人陆续登车体验尝鲜,这辆车将于“5·20”正式开行

在区域经济、城市群崛起,以及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技术对文化生产、贮存、分配、消费方式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及结构已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规划培育京津冀文化产业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群、长三角文化产业群、成渝地区双城文化产业群4个以城市集群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强化文化与城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融合。

可以预见,未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将进一步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城市版图与区域布局。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作为文化发展的“容器”,城市是文化强国战略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范玉刚认为,数字化是把地方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方式,在某些城市和领域甚至是主导方式,建议各地尤其要抓住当下国家实施的“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契机。

一些城市已经在文化数字化方面拥有了领先优势,例如具备产业基础的京、沪、深、杭。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指数及评估报告(2021)》,上述四城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一梯队。

更多城市也开始摩拳擦掌。

2022年初编制的《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就提出,成都将以创造新消费场景、塑造新消费品牌、吸引新消费群体为目标,以引入新平台、新业态、新投资为重点,大力实施数字文创产业引导扶持计划,促进成都数字文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构建全要素数字文创产业生态体系,全力打造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城市。

同时,成都也规划了“十四五”时期包括天府文化资源数字化、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公园城市场景数字化三大板块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

重庆也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列入了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线上演播业态,丰富云展览业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平台,提升数字文化装备水平,构建数字文化产业链。

“数字化不是唯一手段和方式。当前很多地方探索的文化产业园区、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金融和自贸区等都是很好的探索方式。”针对如何有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范玉刚建议,各地应有全球视野和市场观念,并建立健全的文化体系思维和版权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文创文化产业成都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陶溪川文创街区
刘力萍文创作品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