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素养为旨归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刍议

2022-07-22 09:31
新课程 2022年27期
关键词:虎妞名著文言文

鞠 婷

(南京市钟英中学,江苏 南京)

目前,学界对作业的内涵、地位、内容、功能等方面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分歧。就作业的地位而言,是课堂所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巩固手段,还是课程的一部分,莫衷一是。但无论定位如何不同,作业从来都潜在指向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一直以来,作业伴随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而存在。初中语文学科的作业内容大多是抄写字词、完成数篇阅读理解题或者写一篇作文,其形式基本是书面。其单调、重复、机械性难免,而且作业本该有的多样功能也会窄化。鉴于此,可以尝试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多做一些思考,试着进行改变。

一、系统的作业内容,素养提升的优路径

我们都希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有一套系统而强大的方法论做支撑,但是学生这种由点到面、由面而立体多维的思考路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是凭空而来。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强调课堂教学环节的逻辑,作业设计若能长期注重其内容逻辑层面的恰当序列,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在高质量的作业系统中提升思维能力。

(一)系统、有序设计任务

以长周期作业为例,其任务多、流程长、难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内容的序列,既要符合阅读规律,又要能激发学生坚持完成的动力。笔者以一次名著《骆驼祥子》的阅读作业为例进行阐释。

先看长周期作业的任务完成序列安排。

初读阶段:1.每天阅读四章左右的内容,并做简略批注;2.观看电影《骆驼祥子》,完成作文《书/电影里的那段更好看》。要求观点明确,举例具体,言之成理,字数不少于550字。

精读阶段:1.精读第一、二、十一、十八等六章的内容,每章需不少于六处的批注;2.任选教材上名著导读部分的一个专题完成,字数不少于400字。

以上两个大任务序列,符合从了解故事到理解故事的阅读规律。但是对于任务内容多、流程长、难度大的长周期作业,教师自己也有一项重要任务要做,那就是及时、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有研究者发现,在长周期作业中,一部分探究能力有限但是探究热情高涨的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变得不积极了,是因为没有对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因此,对于长周期的作业,学生在作业中的情感、意志、问题解决、想法等要有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本次名著阅读作业为例,学生在完成初读阶段的阅读任务时,游刃有余,但是在完成精读阶段的阅读任务时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如几乎没有学生在六章的精读过程中做出相关的质疑问难批注,而只是在内容概括、句子赏析上大做文章,这对学生完成后面的专题小写作形成了很大阻碍。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指出了学生作业完成中的这一共性问题。

(二)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质疑问难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名著内容没有充分、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那么质疑问难就成了“空中楼阁”。于是,紧接着教师组织了第一次名著阅读沙龙,交流讨论《书/电影里的那段更好看》的写作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比较写作,并聆听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逐步加深了对名著的了解,这也为下一步的精读任务打好了基础。

借助第一次读书沙龙,学生尽管对名著《骆驼祥子》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但是这和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之间仍存在较远的距离,提问指向、问题逻辑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及时搭建支架、明确方法,帮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于是,便要进行第三次及时而有针对性的任务布置。任务内容如下:请你再次精读选定的六个章节内容,并进行质疑问难(问题类型参考:前后矛盾之处、有违常理之处、难以抉择之处)。当然,这些支架内涵需要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前后矛盾之处,即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发现在情节等方面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矛盾现象;有违常理之处,即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在逻辑上有相违背的地方;难以抉择处,即两难选择的问题,两者或者三者之间,究竟做一个怎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凭借三类支架,学生再次精读后,确实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相关批注内容汇总如下,教师也在此基础上拟定了《骆驼祥子》名著阅读的第二次沙龙提纲。

●问题梳理

1.前后矛盾之处

(1)祥子本打算不去参加庆寿?为什么后来又去了?(2)祥子原本很恨虎妞,但在虎妞死后却很悲伤,祥子对虎妞到底是什么感情呢?(3)“就那么淡而不厌的一天天的混。这样混过了一个来月,他心中觉得很平静”。祥子是不是不想跟小福子在一起?至少行动上没有体现出来。

2.有违常理之处

(1)二强嫂被二强子打死,娘家的人不应该死磕到底吗?为什么仅仅十块五块钱就将他们打发了呢?(2)祥子明知道自己拉车去西直门有风险,为什么为了二块钱冒险出城?(3)祥子那么固执的一个人,为什么在小福子走后变得一蹶不振?

3.难以抉择之处

(1)对于虎妞和小福子的先后离世,祥子对谁感到更痛心?(2)助推祥子走向悲剧的诸多因素中,哪一个最重要?(3)祥子、曹先生、小福子、小马都是好人,但看看他们的结局呢:有的堕落了,有的被迫害,有的自杀了,有的病死了;而看看欺压底层百姓的坏人呢:他们(孙侦探、刘四爷)却活得很好。那么,我们应当做好人还是坏人呢?最后祥子的堕落是不是对的呢?

●今日观察

今天的“祥子”们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吗?思考锦囊:(1)“祥子”们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能/不能实现?(3)怎样实现?(4)实现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很显然,相较第一、二阶段的阅读情况,第三阶段的阅读有了质的提升,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开展学习活动,搭建阅读支架,从而帮助学生将其学习思维引向更深处。

按照阅读计划,教师利用1.5个课时的时间,以自由辩论的形式对上述的“问题梳理”和“今日观察”内容进行了解决,学生在语言碰撞中,反复翻阅、引用名著内容,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撑的依据,在字里行间真正在读书、在思考。第二次读书沙龙之后,学生按照要求对上述内容再次进行整理,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作业。现挑选一二,予以说明。

(1)祥子本打算不去参加庆寿?为什么后来又去了?

首先,祥子因为虎妞怀孕而感到焦虑、恐惧,并不想去参加庆寿,但一天于茶馆里遇见生活穷苦的老马和小马,他们拥有自己的车却依然过着悲惨的日子,这让祥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内心释然一般:自己也是这种苦命,又何必去反抗虎妞?接着,他在曹家拉包月时,被孙侦探敲诈,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又灰飞烟灭,让祥子不得不去投靠刘四爷,以此能继续活着。(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了必要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行为变化的具体缘由。)

(2)二强嫂被二强子打死,娘家的人不应该死磕到底吗?为什么仅仅十块五块钱就将他们打发了呢?

十几块钱就把娘家人打发了,首先说明二强嫂家人对她生命的轻视;其次,说明女性身份地位的卑微,十几块钱就是一条人命;同时,也表现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混乱不堪。如今,出了人命是需要依法进行惩治的,但是当时就是一个如此凄惨的结局。(和现实进行对照中,学生深入思考了生命的价值以及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结局,使其对过去和当下有了更为具体的认知。)

(3)助推祥子走向悲剧的诸多因素中,哪一个最重要?

助推祥子走向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因素。祥子本是善良、有理想的青年,却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折磨:从抢车的大兵到敲诈的孙侦探,从粗暴的刘四爷到蛮横的虎妞,再加上老马的结局和小福子的死,祥子的希望一次次落空,被一次次打击,再也坚持不下去,他不得不放弃,于是走向堕落和毁灭。(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名著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正因为教师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发现作业完成所反馈的问题,并明确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及时补充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所以才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真正在高阶思维的提升上取得了质的进步。

二、贴切的作业形式,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快乐,在学习活动上费尽心思。其实,作业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需要教师在作业形式上精心设计。笔者试以改变知识建构方式和引向真实生活情境两种作业形式上的改变策略为例,说明其对提升素养的重要催化作用。

(一)改变知识建构方式

课堂教学,我们强调应为这个班级的学生量身打造,做到眼里有“人”,因此教师们于情于理都认为前置性诊断环节甚是中肯,所以在日常教学和公开示范课中经常会看到,新的学习发生前,教师们一般会用一份预习作业进行学情调查,并作为进一步构想教学设计的依据。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对预习作业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的状态,如缺乏课前预习的积极心态;不愿意展开独立预习;对预习题目不感兴趣等。预习作业的设计,往往会在知识点、能力点的摸排上有较为准确的体现,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却鲜有人思考和关注。而素养的后天培养,甚至是提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燃型学习状态。

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王蓉蓉老师在开设一节市级研讨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时,设计了一份课前预习作业,不仅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特别是在用活泼生动的形式改变学生知识建构的方式,从而高质量地唤醒学生求知欲方面令人称道。具体如下:

默读课文,对照注解,你会发现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天常用的不一样,如“期”“舍”“戏”“不”“去”“委”“引”“顾”等。请选择一个字,追溯字源,借助汉字图片向同学解说字意的由来。

示例:我选择“期”这个字,它的意思是约定。这个字最早由“其”与“日”组成,左边的“其”表示簸箕一类的劳动工具放在几案上。右边原来是“日”,后来换成了“月”,代表与时间有关。于是“其”加上“月”,由此产生“规定的时间”“约定”等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其学习经验和情绪会对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王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刚从六年级升入初中,考虑教学内容是文言文——比较枯燥、艰涩,于是在预习作业中设计,请学生借助汉字的字形演变(也可以在作业中画一画)追溯字源,理解文言文重要字词的意思。这份预习作业的设计,不仅关乎文言基础字词的学习,还能用生动形象的绘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文言文不再是了解书下枯燥的注释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汉字外在形态的变化理解词义,符合汉字的变化发展规律,让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建构不仅循其本,而且悦其心,这是多么令人感佩的作业形式设计,可谓真正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解决了学生完成预习作业不积极、不愿意独立完成、不感兴趣的多种症结。

(二)引向真实生活情境

当前,尤其是中学阶段完成作业的形式绝大部分是纸笔文本,虽然近几年教师在评价测试中已经开始注重设计情境类题目,但是这种情境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生活真实还有不少出入。美国基于杜威“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注重日常作业的实践性特征。在真实的生活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训练技能,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仍然以王蓉蓉老师的课后作业设计为例:

阅读下面《世说新语》中的三则小故事,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给它加个题目,并写一篇故事讲稿,然后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一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第二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第三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为了方便说明,上面这份课后作业删去了三则故事的具体出处、文下的具体注释和给出的填空横线等,仅保留这份作业中能集中体现笔者主要观点的样貌内容。首先,夯实基础文言知识。要拟出恰切的题目,必须建立在对文言文字词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其次,训练简明扼要表达的能力。理解了文言之“言”,还要能对文言之“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才能拟出题目。再接着,训练联想、想象的能力。文言文的特点在于其语言凝练,表意丰富深刻,对于故事型的文言文,常常会有不少留白,学生发挥联想、想象便可还原出一个生动、丰满的故事内容。最后,恰当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故事讲稿写作之前,要充分考虑到讲述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其语言表达的风格和语言表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真正落实到在家庭里讲故事,则是让学生将一份作业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完成。至此,不难发现,要落实到最后一项作业任务,学生要储备多种知识,调动多种能力,可见将作业设计引向真实生活情境,在语言的运用、思维的提升方面有着明显而可贵的作用。

猜你喜欢
虎妞名著文言文
我家的小猫
文言文阅读专练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因为有条“狗”命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我家的虎妞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