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应用

2022-07-22 09:31甘银梅
新课程 2022年27期
关键词:所学利用教师

甘银梅

(泾川县罗汉洞乡初级中学,甘肃 泾川)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一些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忽视了学科的育人作用,一味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流于表面,并未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地理知识较为繁杂,固化、单一的讲授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氛围不理想,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提问环节为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较短,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固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1]。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为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采用直观的立体成像技术能够使知识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诱发其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的直观性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其引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感受我国大好河山的壮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推动初中地理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生正值视觉感官飞速发展的阶段,丰富多彩且直观的视频图片能够充分吸引他们的眼球[2]。就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一味侧重于地理知识点的讲授,忽视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意义,致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氛围中,难以提升自身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将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为学生构建富有华丽色彩的音乐课堂,在提升其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东南亚”课题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能结合所学阐述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利用课件播放东南亚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东南亚地区的美丽与富饶,在情境的指引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随后,教师利用地图讲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1)由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2)位于赤道及北回归线之间,地处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因此获名为“东方的十字路口”;(3)东南亚由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组成;(4)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经过此环节,学生已经对东南亚国家初步了解,教师持续深入,利用多媒体导出东南亚气候类型图,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1.根据图例谈一谈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活动2.叙述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探究欲望及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为后续农业部分的讲解做好铺垫。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东南亚风光图片及视频资料,带领学生走入茂密的原始丛林,感受东南亚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够在课程开始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顺畅。在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中,学生也能进一步拓宽眼界,加深对东南亚国家的印象。

(二)直观显示,突破难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地形地势、气候环境的变化,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3]。鉴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应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直观展示重点内容,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利用这样的方式充分活跃课堂氛围,降低知识的难度,提升教学成效。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课题为例,本章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盆地、丘陵、平原分布特点,并能阐述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设定抢答环节,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形下的景观图片,鼓励学生举手抢答,结合图片分析此地有可能是哪种地形类型,并深入思考地形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在抢答环节,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课堂学习氛围明显改善。此环节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导入中国地形图,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观察,了解各大地形区的具体位置及特点。学生初始接触地形地势知识,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利用动态化的图片进行地形区展示,并在下方配以“顺口溜”,帮助大家加深印象。例如,在展示内蒙古高原地形图时,教师可利用视频进行展示:在苍茫无际的草原上,微风轻轻拂过,牛羊惬意地咀嚼着草料。牛羊—草地—苍茫,种种线索相连,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内蒙古高原。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展示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地势自西向东降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五种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动态化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成效,强化其读图识图水平。

(三)优化教学,扩充资源

网络犹如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人们在其中能够搜集到各种所需要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其拓宽文化视野,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4]。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题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世界上语言的分布以及各个国家所信仰的宗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抛出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与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日渐频繁,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为汉语,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语言种类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语言。教师整合学生的回答,并利用板书记录——世界主要的语言为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为帮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源并呈现数据,世界上目前所存在的语言达5000多种,而部分语言已经消失,在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学生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数据,坚定传承汉语、推广普通话的信念。在此基础上,教师持续输出呈现宗教对比表格,表格中详细记录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产生地区、分布地区以及典型建筑,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典型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宏伟、华丽的建筑群组,感受不同宗教的文化特色。在本堂课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扩充教学内容,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帮助学生了解多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自信。

(四)深入解析,夯实基础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都占据着课堂的主体位置,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讲授中汲取知识。主体地位的丧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因此,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入解析题目,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活动,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夯实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如此,为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也可在课前组织学习小组,保证组内成员优势互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题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并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利用课件导入介绍我国资源领域的视频,使学生对我国资源种类具有初步了解。随后,教师结合视频内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资源对人类来说有哪些利用价值?(2)如何对资源进行分类?(3)怎样才能更为合理地利用资源?在问题的导向下,学生纷纷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在教材中发现由于地球环境的污染,我国已经发生过许多次资源短缺的问题。针对这一发现,教师进行总结升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为“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教师利用课件制作“资源保护辩论大赛”图片,将班级内装扮成辩论会的现场。在情境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就资源可再生利用、环境保护、如何节约资源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辩论会中交流不同意见,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不断帮助学生深化所学基础知识。最后,教师为大家播放我国当前资源保护等相关视频资料,是学生了解到我国一贯的环保理念。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观念,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以严格的标准规范自我,为我国资源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5]。

(五)构建微课,巩固复习

微课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利用短小、精炼的视频表达教学内容的内在含义,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认为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课后巩固复习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知识,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其学习质量。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将课堂中所讲述的内容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呈现。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自主调节进度,暂停播放,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微课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学生在课后也能随时随地地进行复习巩固,不断深化所学知识,提升自身地理综合素养。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课题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以及风俗文化,并能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开始前可利用“二人转”的视频进行趣味性导入:同学们,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俗语,“二人转”的发源地在东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共同走进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感受东北的浓厚魅力。在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顺畅。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了东北的地形情况与气候特征。在课后,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发布微课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在客户端可实时观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防止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出现倦怠心理,教师也可利用弹幕发送相关知识问题,学生完成作答后积累一颗小星星,每学期积累总量最多者可以获得一份礼物。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课后的及时复习与巩固,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加深印象[6]。

(六)线上辅导,提升成效

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初中生整体学习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及时消化所学内容,在课后未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与监督,导致其学习成绩日益下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班级交流群,添加学生的社交联络方式,鼓励学生在出现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时,及时在微信中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及时梳理知识脉络,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步与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定期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章节检测题目,当学生完成作答后教师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及时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部分。老师利用这样的方式,提升教学成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7]。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课题为例,本课所学知识内容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未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为帮助其深化理解,可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本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以“海陆的变迁”为主线,延伸拓展变迁的原因、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两大火山地震带、“大陆漂移说”及“板块构造学说”。通过这样直观地展示,学生能及时巩固内化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平台中发布以下训练题目:

题目1.地壳的变动和(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题目2.南、北美洲分界线是( )。

题目3.以下哪幅图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这一系列较为基础的题目,帮助学生及时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本科重点知识的记忆。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也可在平台中发布提高训练习题以及下堂课的微课视频,鼓励其进行巩固提升完成预习任务。通过线上辅导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与教师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借此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正向作用,为学生构建高效且富有趣味化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其今后步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所学利用教师
利用比例尺来计算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最美教师
非所学
非所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会利用自己的欲望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废物巧利用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