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遵循与路径选择

2022-07-25 14:23张庆辉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文化建设

张庆辉

摘 要:大学独特的组织禀赋和社会功能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高校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首要政治担当,一般运用政治动员模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建设路径是对政治动员模式的有效补充,强调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教育全过程,运用文化的深层力量,唤醒广大师生的主体价值,释放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政治动员;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重启对华意识形态围堵,炮制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意图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阻挡中国的复兴崛起。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创造知识、传播文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实。客观来讲,目前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路径和方法,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融合不够,直接影响实际工作效果。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突破传统思维,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寻求行动逻辑的深刻转向。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是传承和创新思想、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社会职能,肩负着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庄严使命。独特的组织禀赋和社会功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文化人)和行动空间(文化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动逻辑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

高校知识分子掌握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在思维与表达方式上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和活跃度,在传播和实践国家意识形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高校教师群体逐渐年轻化,很多教师拥有海外学习经历,接受过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乐于在课堂上和社交媒体上发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广大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激情,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大部分是00后,他们成长于信息网络时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网络上的一些错误信息和不良观念,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和信仰迷茫。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握好人生方向,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二)高校意识形态行动空间——大学校园和课堂内外

大学校园是蕴藏着丰富知识和厚重文化的场域,这也赋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高校是知识观念的生产机构,也是思想文化的传承重地。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工作并不对立,教书和育人是一个整体,高校应将意识形态工作深深嵌入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推动知识生产和文化发展的同时,自觉地发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各种思潮在大学“文化场”中相互渗透、交流交融,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一场景变得更为复杂,各种思潮的激荡碰撞已经从课堂延伸到网络,高校师生依然是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如果大学教育误导了学生,吞下恶果的终将是整个国家。相反,如果大学能教会学生准确自如地表达思想,清晰地思考,严谨地分析问题,富有道德感,对国家大事敏感而有见地,社会将受益无穷。”自现代大学建立以来,高等教育就具有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内,任何一流大学都必然是对民族国家的命运有所担当、对特定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有所承诺的精神殿堂,而不只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厂和传授场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只有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也正是这一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政治动员模式的逻辑及局限

(一)政治動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动逻辑

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把党的基层组织嵌入学校教学科研组织体系,强化组织和阵地建设,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和办学要素,获得强大的组织和动员力量,发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功能。“作为一个政治学范畴,政治动员是指执政党利用拥有的政治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政治活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动员模式强调集体行动、迅速部署、狠抓落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

从组织上看,高校通过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达到“党委打响发令枪,大家都是运动员”的效果。

从策略上看,学校层面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的方式进行部署,提出明确目标并动员干部传达贯彻这些目标,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再通过层层组织动员,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实现目标任务。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政治动员模式的局限

高等教育具有政治属性,高校必须有明确的政治担当。但高校既不是经济组织也不是政治组织,而是一个文化组织。只有尊重高校的文化定位,重视“文化人”的精神世界,重视高校“文化场”的育人功能,才能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建设路径

文化是意识形态建构的土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紧密关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态中,而文化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对高校意识形态起着引领、规约和协调的作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回归教育本真和文化视野,将意识形态建设融入教育过程和文化建设之中,融入大学教学科研和治理体系中。

(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高地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高校只有以文化的力量培根铸魂,才能占据宣傳思想工作的制高点。一所著名高校就是一个文化高地,要切实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力量。

首先,高校要承担起创新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责任,在多元文化的共存与融合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传递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使广大青年学生从历史积淀中感知和接受先进文化,从时代精神中发现和坚持正确理念,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坚定道路自信,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定守护者和自觉传承者。

其次,高校要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当代中国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现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理论问题既要用事实论据回答,也要用学术话语讲清。高校要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智库平台,加强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以理性的批判精神观照现实、建言献策,以创新性的理论思想服务社会、引领社会。

(二)唤醒文化自觉,建设好大学

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支柱和生命源泉,唤醒高校的文化自觉,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

近年,我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硬件条件和科研水平等方面改善明显,为从优秀走向卓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成为真正的好大学,还必须有超越平庸、追求卓越、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终极关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确立‘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观念,是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的重要标志。”如果高校没有文化意识,不从文化的高度加强建设,成为好大学的理想只会遥遥无期。

建设好大学,需要唤醒高校的文化自觉——自觉追求有品位的高校文化,扎根区域沃土培育办学特色,形成高校“文化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自觉坚守大学精神和文化特质,摒弃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沉下心来主动思考大学的目标和意义;自觉运用文化发展逻辑对高校进行创造性改造,让高校里的“文化人”能够安心以学术为业,能够有尊严和地位,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坚持以文化人,培养好学生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不仅是钻研学术的殿堂,更是追求精神的家园。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大学定位于文化中,本体活动是以文化人,“通过文化精神创生和人文教化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砥砺人的品性,提升人的德行,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就是用文化去熏陶、影响和激励学生。只有坚持以文化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好学生。

首先,高校要着力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只教不育”现象,“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推进学校课程知识与教育一体化建设”。

其次,高校要强化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的大学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升素养等方面的功能,彰显以文化人的教育本真。

最后,高校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引导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无论是依托政治动员还是文化建设,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坚持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2]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展望[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钱理群.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王冀生.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8]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7).

责编:瀚 海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文化建设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论政治动员要素的变化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政治动员网络的初步尝试——上海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