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学生“量感”的培养

2022-07-25 08:06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五实验小学何金凤
家长 2022年20期
关键词:量感过程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五实验小学 何金凤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教师要注重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实际的估测能力以及其对量的敏感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小学生量感的实际意义、小学阶段学生缺乏量感的主要原因以及培养量感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浅要探析,旨在为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思路,进而促进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小学是学生量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不断深化。同时,量感作为学生对实际物体轻重、时间长短以及体积大小的感觉,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对其培养没有办法做到一蹴而就,而是只能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逐渐渗透,进而通过提升学生具体感受能力,实现量感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阶段学生量感的意义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不断加强,还可以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效果。而数学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学生不仅要能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利用实际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能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实际的估测能力,进而使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要清楚对小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要作用,要清楚这一阶段学生量感指的是其能充分利用自身感觉对实际的量进行整体感知;要认识到量感与其自身空间想象力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相应的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的量感得以进步与发展;还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量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进而使其能充分利用这一时期促进其进步,从而达到促进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这一实际目标。

二、小学阶段学生缺乏量感的原因

(一)教学中对量感培养的连续性较差

现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做到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使学生能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相应物体的大小以及长度,使其在这一过程中能获得较为独特的感受。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建立了相应的量感后,却没有做到对其进行充分运用。这也就使学生的量感并没有实现内化,因此其实际的量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这也是时间以及空间的约束所造成的必然影响,由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较为固定,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量感伴随着这一节课的结束也就随之被搁置,进而使其难以获得较为连续的量感体验,而这也就使其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量感的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估测内容的教学在课程标准中已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要求,然而对量感这一知识的基础,却没有实际的要求。与此同时量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及个体性,实际教学中也很难对其进行切合实际的教学评价。因此也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注重量的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其实际的量感发展。而这一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量感的发展与进步。

(三)课堂教学缺乏实际的测量以及操作

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量要尽可能地进行测量,进而使学生能形成相应的量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就使这些操作时常被忽略。例如,对“公顷、平方千米”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课本对公顷是这样进行描述的:“实际边长为一百米的正方形土地,其实际的面积为1 公顷。”而这样表述时,学生对这一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但是没有办法切实地感受到1 公顷的实际大小。与此同时,还有探究性题目提出:16 平方米的面积大概就等于12 个小朋友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学生对这一面积是能进行计算的,然而却并不能感受到实际的大小是多少。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具体的实践,进而使其能切实地感受到16 平方米的大小。并且当学生对其有了一个正确的认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1公顷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的量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加强。

三、小学阶段量感培养的策略

(一)通过实际探究培养学生量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对学生量感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对学生实际量感的培养,而这也使学生实际的量感进步相对比较缓慢。而教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实际上可以从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得以深化。例如,在对“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剪出相应的图形,进而促进其对多边形的认识得以发展。同时在相应图形的剪纸过程中,学生对实际形体特性的认知也得以不断深化。并且教师在这一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面积的思考,进而使其能通过这一环节对三角形的面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与此同时,还要要求其能在活动开展中对实际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并且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较为有效的整理,从而使其能在这一过程中探究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得出公式后,需要再次促进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引导其对实际地公式进行验证。而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对实际图形的剪纸以及面积的计算,也就使其对实际面积大小的认识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深化,进而使其量感得以不断进步。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具象的,而诸如量感知识的相关内容则是抽象的。想让小学生通过具象的思维方式进行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极其困难的。为此教师要尝试采取更为可行的措施,以具象化的方式进行抽象知识的具体呈现,实践探究便是进行抽象知识具象化的重要形式。通过实践探究,学生能以更为切实可行的状态进行量感知识的体会。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量感的理解和量感的培养。与此同时,让学生在量感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实践探究这一教学策略对小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务必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通过提高应用意识培养学生量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鼓励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进而使其遇到一定的问题,并且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使对实际知识的认知得以不断深化。小学阶段对计量单位的学习往往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不重视对这一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知识与生活被割裂看待,所以学生实际的量感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极大的阻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还要致力于其应用意识的提升,进而使学生的量感在这一环节中得到较为有效的发展。例如,教师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将其与实际的生活进行相应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对其实际的大小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实际组合图形大小,教师需将其与生活中物体的大小进行对比。例如,在得到某组合图形的面积为10 平方米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该大小相当于教室的五分之一,进而使学生对实际大小的感知得以不断深化,进而促进其量感的发展与进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化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理论化知识的实践应用。但实际上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与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得到了改进与完善,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不仅仅需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化知识的背诵和记忆,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意识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如在量感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展开日常的课程教学,那么便能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量感知识理论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学会进行量感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通过提高估测能力培养学生量感

学生对量的估测能力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助力于其对量的敏感性以及其直觉思维的进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量的估测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估测能力的锻炼不仅仅能从数量方面出发,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时间长短的角度出发,锻炼其估测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实际估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进而更好地促进其估测能力的发展。例如,一节课的时长为40 分钟,而课间休息为10 分钟,根据这一标准就可以轻易地估测实际时间的长短。同时,在对实际长度的估测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一步有多长,进而使其在实际的估测过程中通过步量辅助的方式进行估测。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实际的估测能力就能得到较为有效的提升,进而使其量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认识到量感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其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量感的实际培养,进而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能不断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估测能力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初步进行估测能力训练,很可能无法达到较为良好的训练效果,教师不应操之过急,而应以更为缓和的方式进行学生估算能力的训练,即便学生所估算出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相去甚远,教师也不能给予负面的评价,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在估算训练过程中产生厌恶情绪和自卑感,这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应以更为正面的语言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这能让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日常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取得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通过加强真实感受培养学生量感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量感的不断发展,就需加强其与实际物体的接触,进而通过学生对实际物体的接触,使其能参照实际物体感知相应的单位大小,使其量感在这一环节中能得到较为有效的进步。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2 毫升的实际量感,可以在上课前取2 毫升的水,并且在课堂中引导其近距离观察。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其将水倒在自己的手中,进而使其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2 毫升水实际量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所形成的量感取2 毫升的水,紧接着教师要对其所取的水进行容积的测量,进而使其清楚自己取多了还是取少了。而通过这一教学,则能促进学生的量感得以不断完善。通过实际物品帮助学生进行量感的培养,意味着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需进行与量感知识培养相关联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不同,在教学道具和学具的选择上各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对条件不佳的地区的教师而言,想要通过实际教训的运用帮助学生进行量感的培养,不一定要通过特制的学具达到相关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的物品进行相应量感的教学,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甚至可以通过自制教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量感知识的学习,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弥补地区间差异所带来的教学用具方面的不足。

(五)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量感

在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认识到其对量感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具体的感知过程,进而使其能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相应的经验。从而避免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对量的知识的具体识记,而忽略量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制定较为有效的方案实现量感的培养。并且还要将学生的内在思维与相应直观操作进行结合,从而使其量感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实际的生活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长方体以及正方体,并且要清楚其实际边长。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体积计算公式,进而使其能计算该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体积。而在学生在清楚实际的体积后,就可以引导其通过观察形成相应的量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室作为长方体的例子,并且引导学生对其实际的体积进行计算,使其对实际体积的大小能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进而促进学生对量感相关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使学生对量的大小以及单位等真实感被唤起,使其能在较为真实的感觉中进行相应的学习,从而使其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得到较为有效的提升。还要认识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渐对其进行熏陶,如此能助力于学生量感培养。

猜你喜欢
量感过程能力
兼收并蓄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