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2-07-25 08:03福建省建瓯市建安街道中心小学周鸣
家长 2022年20期
关键词:国画美术传统

□福建省建瓯市建安街道中心小学 周鸣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独有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记忆。将传统文化渗透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标准,熏陶学生的审美意志,更能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运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美术资源,如国画、书法、剪纸艺术等,高效地分配美术课堂资源,可以提升美术课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结合的契合点谈起,着重讨论小学美术教育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契合传统文化中美学的审美点,创造一个具有高度审美、师生互动良好的文化课堂。中华文化深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人自原始时期就具备美的意识。

随着国家体制的不断进步,国家形态的逐步形成,中华文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具备其独特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汉魏古典庄重,魏晋风流洒脱,古典文化孕育着一代代中国人,也一代代流传,熔铸着不灭的精神印记。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术文化艺术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艺术,都有着独特超脱的魅力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课堂,是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也是教师应该利用好的文化资源,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美术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和灵魂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也能让教师和学生共建一个充满趣味特色和文化艺术感的课堂,这对教师自我文化涵养的提升,以及学生自我审美意识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的契合点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囊括了无数种文化形态。在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中,书法、国画等美术作品能更加直观地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极具中国民族个性特征和灵魂力的作品已走出国门,更走进了学生的美术课本中。由此可见,小学美术课本和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契合点。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一)美术学习是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传递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术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比如,齐白石的国画,或张大千的山水画,都寄托着民族的精神灵魂和闪光点。在小学美术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知识,感悟文化灵魂,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不灭的精神之光,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让他们在充满高级审美氛围的课堂教学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涵养。

(二)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美术审美水平

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美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部分,并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中随时可以窥见美术设计的独具匠心。在小学美术教材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学习,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环境里领悟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彩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悟美术中的传统文化之美,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目的。同时,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教学实践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实践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真正贴近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独特生动的魅力。

(三)渗透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化的美术课堂

艺术具备着特殊性质,其自然而然也具备着多种文化形态载体和展示方式,由此,美术课堂的文化展现就具备着多元化的性质,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向学生展示美术文化之美,如多媒体操作,展示艺术作品、电影等,或者将陶瓷、陶土作品带入课堂,直观地展现给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怀揣丰富的艺术创想和爱国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充足的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美术鉴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美术鉴赏是学生审美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美学过程,学生鉴赏水平能力的提高,会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带来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简单鉴赏的能力,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渗透,根据课本所设计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美学评价,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1.工艺美术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深刻的美术内涵和文化艺术内涵,各个朝代的艺术作品各有不同的特色和美感,汉魏古诗朗朗上口,庄严华美;秦汉铜器神秘精致,引人遐想;隋唐佛像雕工精美,各具情态;更有同光十三绝的戏剧艺术,和江南地区精美的刺绣,这不仅能表现中国每个历史阶段的特色,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传统美术文化的发展和特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例如,在“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媒体向学生展示名家作品,展示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不同的地区,所生产出的陶器有着不同的特色,引导学生将陶器的时代和特色,各自不同的形式、图案花纹等结合起来总体分析,有意识地出示当时的一些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具体而细微的判断和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陶器艺术多形式的艺术美、作品美,使学生在欣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同时,这样的引导形式和方法也能给予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日后艺术鉴赏中能自觉运用该种方式进行赏析。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可以将更深刻的精神和意识注入学生的大脑,给予学生全新的艺术感受和课堂体验,让学生在美的教育中形成高雅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2.建筑艺术鉴赏。建筑艺术将实用美感和艺术融为一体,赏析建筑艺术,可以在实体性的建筑中,无形提高审美情趣。建筑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教师将建筑艺术融入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美术课堂。例如,教师在教学“古建筑的保护”一课时,可以寻找一些著名的建筑图画,如天安门、苏州拙政园、北京天坛等,将这些建筑图画的背景文化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建筑艺术中,有意识地联想其背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意蕴,给学生良好的文化体验感。同时,在研究这些古代建筑艺术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图像材料向学生介绍古建筑的细节和一些小设计的文化内涵,展现古建筑在大方面和小方面设计的结合,体现其整体的精良和美感。

3.名人名画鉴赏。小学美术教学开展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了解每名学生不同的认知状况和水平,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课堂的教育教学设计,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国美术作品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也带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元素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全面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认知理解。将这些运用于实际课堂中,通过全方位的鉴赏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魅力和思想逻辑。例如,在赏析齐白石的作品时,以《虾》这幅作品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寻找关于虾的实体图,将虾的实体图与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再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和理解,让学生抓住齐白石先生画作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让齐白石先生的画作动起来,让学生观看水里河里的虾,和齐白石先生所画的虾的动态有何不同,用简单的话语描绘虾的神态特点,观察齐白石先生画作的传神之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画作的基本特点,并且在无形中学会如何赏析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国画所传递出来的独特魅力和独特个性特征。让学生在较为活跃的课堂中贴近艺术作品本身,感受到艺术的灵魂,艺术家的灵魂。

(二)在技能传承中体验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为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的技术和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拉近学生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完成文化的吸收和内部的演化提升。比如,在“陶泥的世界”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涉及多种传统技巧和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先采取实践的方式,教会学生各种陶艺制作的方法,在演示技艺的时候下意识地为学生展现不同制作方式中的美感和技术,展现陶艺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让学生在制作学习过程中贴近传统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习了一门新的手工技术,提升了生活幸福感,又能在这样的学习中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发展。

(三)在美术实践中挖掘传统文化

1.结合地方特色,体验民间美术文化魅力。民间美术在我国传统美术中占据重要的特色,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民间美术更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劳动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劳动人民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从劳动过程中发现艺术,看到艺术的美感,并从中得到美的启发,感受到生活本身的快乐。例如,在“对折剪纸”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剪纸与剪刀发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自主操作,感受剪纸文化的魅力。当学生操作结束后,则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这时教师可以讲解剪纸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状况。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能意识到剪纸这项艺术活动在中国民间不同区域的特色。通过民间文化与课堂内容的结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文化审美观念,对小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运用,将更多的民间文化渗透课堂实践活动,以此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这些文化传统元素的渗透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活力,而且可以凝聚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发自内心的认可,从而能珍重和自觉保护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

2.融入文化元素,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文化元素众多,国画和书法的地位最为突出,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和了解国画和书法知识,将这些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例如,让学生用毛笔在自己的画作旁边添加毛笔字落款,盖上独属于自己的印章。教师也可以传授学生国画技巧,让学生感悟国画艺术和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在学习过程中贴近国画,贴近国画艺术本身的魅力特色。学生应该熟悉国画的技法分为写意和具象,能体现古人对自然、社会等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认知。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国画的起源发展引导学生学习,将最早岩画特色和彩陶画特色展现给学生,讲述国画与域外文化相碰撞的历史,详细向学生说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特征。讲述完理论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感知国画特色,自己画一副国画,以毛笔作画,体验与其他绘画方式迥然不同的特征,认识国画所需要的各种矿物质颜料,感知中国古人对绘画创造独有的智慧性质,并且从颜料的名称中体会古人取名之雅,感受颜料名字之美,来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感知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艺术的突出优势和特点。

(四)在传统节日中诠释传统文化

美好的节日总是带有民族精神的良好寄托。随着国家对节日的重视,更多人开始关注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文化特色。传统节日渗透日常生活中,也是让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优秀途径。在学生看来,传统节日意味着休闲,将拥有悠长的假期,教师要更多地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背后中华民族对家国、对和平的美好向往追求。例如,在学习“过年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收集有关新年的信息,如关于年兽、放鞭炮、年画等传统艺术资料和作品,同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新年的诗词和祝贺语,做成画报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讲出新年背后的故事,讲出自己和家人在守岁的时候发生的有趣故事。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制作桃符、春联等,让学生在这些富有特点的活动中感受新年的气氛,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热爱祖国、关爱家人的责任意识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在丰富的传统文化感受和体验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将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课堂中,是对我国新时代下要求文化自信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培养学生高雅审美情趣的有效方式。为实现民族个性精神的延展,让学生贴近文化灵魂,同文化灵魂共同呼吸,将传统文化渗透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共同达到最终审美趣味和人文素质提升的目标。

猜你喜欢
国画美术传统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美术篇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国画欣赏
国画等
清明节的传统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