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品管圈对住院患儿坠床发生率的降低效果分析

2022-07-27 09:48周芳芳徐莲香黄丽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23期
关键词:圈员知晓率品管圈

周芳芳,徐莲香,黄丽丽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118)

0 引言

坠床是多发生于儿科患者的意外伤害之一,其中住院儿童中约有40%的意外事件均是由于患儿意外坠床导致[1]。患儿一旦发生坠床不但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能力,同时会增加患儿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因此,如何有效预防住院患儿坠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亦是儿科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2]。品管圈活动主要是指为解决具体问题,有工作性质类似的人员自发组圈,针对所选定的工作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本着自动自发精神,有机结合团队力量,充分发挥全体圈员智慧,通过品管圈7大常用工具,实现对工作流程、所存在问题进行持续不间断改善的活动[3-4]。目前,临床上有关品管圈的研究报道较为多见,其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管理中均得到显著效果。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儿科品管圈对住院患儿坠床发生率的降低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支持,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儿科住院患儿640例记作改善前组,共6522日患儿住院日,发生坠床6例,发生率为0.09%。其中男性382例,女性258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4.22±1.03)岁。另以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儿科住院患儿623例记作改善后组。其中男性370例,女性253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4.28±1.05)岁。各组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高。入组标准[5]:(1)均于医院儿科住院治疗;(2)年龄<12岁;(3)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研究期间因故退出或失访者;(2)正参与其它研究者。受试者监护人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本研究已获准于医院伦理委员会。

1.2 研究方法

(1)组间品管圈:主要成员包括圈长1名,辅导员2名,圈员7名。(2)主题选定:每月召开1~2次会议,要求圈员各抒己见,通过会议讨论的方式决定主题为“降低住院患儿坠床发生率”。(3)活动计划拟定:①P: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②D:对策实施与检讨;③C:效果确认;④A:检讨与改进。(4)现状把握:采集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儿科住院患儿640例,共6522日患儿住院日,查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分析坠床原因包括下述几项:①新床高;②警示标示缺乏;③宣教不到位;④家属安全意识淡薄;⑤家属不知晓坠床防范措施;⑥巡视不及时;⑦坠床评分不正确。(5)目标设定:目标值即现状值与改善值的差值,计算公式如下:现状值-(现状值×圈能力×改善重点),带入相关数据结果为0.09%-(0.09×79.78%×72.72%)=0.038%。(6)解析:通过鱼骨图进行解析,结果发现真因共6项,即床高达83cm,无醒目标识,标识单一,标识落实不到位,宣教方法形式化,宣传资料缺乏。(7)对策拟定:针对床高:卸除床脚轮。针对无醒目表示:科室统一制作不同警示标识,规定新标识尺寸,定期检查标识粘贴情况。针对标识单一:制作多样警示标识,护士长及组长不定时检查标识消耗情况。针对表示落实不到位:专人负责粘贴标识,责任班每日查看标识完整情况,护士长不定时抽查。针对宣教方法形式化:规范宣教流程,全科人员进行培训,责任护士按照患儿情况选择适宜的宣教时间,护士长不定时抽查,明确家属掌握情况。针对宣传资料缺乏:科室统一制作防坠床宣教资料并发放给家属,增加宣传栏、视频播放相关宣传知识,设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网络宣传。(8)对策实施与检讨:申报医院设备科,卸除床脚轮14cm。由科室统一制作多样、醒目的警示标示。专人负责粘贴标示,护士长及组长不定时检查。制作统一宣教流程,全员培训。制定宣教手册,实现人手一册,增加宣传栏,由护士长和组长不定时抽查家属对宣教知识的掌握情况。卸除床脚轮后家属上床轻便,无需借助外力。标示醒目可发挥及时警示作用。宣教方法灵活化,家属掌握率从80%升高至90%,宣教资料完善成册。

1.3 观察指标

比较改善前后患儿坠床发生率,圈员护理能力,家属坠床知识知晓率。其中全员护理能力的评估主要是借助科室自制的全员护理能力调查问卷实现,主要内容涵盖下述8项[6]:①解决问题能力;②责任心;③沟通协调;④自信心;⑤团队凝聚力;⑥积极性;⑦品管手法;⑧和谐度。各项评分1~5分,得分与护理能力呈正比。家属坠床知识知晓率的评估借助科室自拟的相关调查问卷实现,内容涵盖儿童坠床高危年龄、容易引发坠床原因及预防坠床具体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软件实现对本研究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以(±s)实现,分析前开展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呈正态分布,即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以[n,(%)]实现,进行χ2检验。将P<0.05视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善前后患儿坠床发生率对比

改善后患儿坠床发生率为0.00%,低于改善前的0.09%(P<0.05),见表1。

表1 改善前后患儿坠床发生率对比(例,%)

2.2 改善前后圈员能力对比

改善后圈员各项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改善前(均P<0.05),见表2。

表2 改善前后圈员能力对比(分,±s)

表2 改善前后圈员能力对比(分,±s)

注:与改善前相比,*P<0.05

项目 改善前(n=10) 改善后(n=10) t值 P值解决问题能力 2.61±0.34 4.13±0.30* 10.601 0.000责任心 3.31±0.32 4.37±0.21* 8.758 0.000沟通协调 2.09±0.23 4.60±0.19* 26.606 0.000自信心 2.23±0.27 4.60±0.21* 21.911 0.000团队凝聚力 2.52±0.24 4.75±0.20* 22.573 0.000积极性 2.61±0.25 4.75±0.21* 20.727 0.000品管手法 3.01±0.30 4.61±0.12* 15.659 0.000和谐度 2.51±0.24 4.87±0.05* 30.442 0.000

2.3 改善前后家属坠床知识知晓率对比

改善后家属儿童坠床高危年龄、容易引发坠床原因及预防坠床具体措施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改善前(均P<0.05),见表3。

表3 改善前后家属坠床知识知晓率对比[n(%)]

3 讨论

住院患者安全问题是医务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坠床的发生非但会导致患者出现意外躯体伤害,而且会导致病情的加剧,继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会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心理安全感,增加非预期的治疗[7-9]。因此,如何有效预防住院患者坠床是医院护理管理的关键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坠床问题研究屡见不鲜,而对于住院患儿坠床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11]。由此,本文通过研究儿科品管圈对住院患儿坠床发生率的降低效果并予以分析。以期为降低住院患儿坠床发生率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继而为患儿的疾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本文结果发现,改善后患儿坠床发生率为0.00%,低于改善前的0.09%。这提示了儿科品管圈的开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住院患儿坠床发生率。分析原因,品管圈的开展首先进行了住院患儿坠床的原因分析,并制定了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住院患儿的安全,达到降低坠床发生率的目的[12-13]。本文发现,改善后圈员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改善前。这反映了儿科品管圈的开展有助于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品管圈的开展对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从而可促使其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护理能力。同时,在此次活动中,充分实现了分工合作以及互相监督,可有效提升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继而为其充分展现自我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实现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本次活动成功将护士的传统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在调动护士积极性方面具有正性刺激作用。此外,活动中通过讨论、分析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根据要因制定相关对策,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了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另外,改善后家属儿童坠床高危年龄、容易引发坠床原因及预防坠床具体措施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改善前。这说明了品管圈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属坠床知识知晓率。原因在于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全体圈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且强调对患儿及其家属的相关健康宣教,并制定了针对性工作规范,保证了预防干预措施的有的放矢,住加强了临床监管力度。然而,本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有待完善之处,如本研究并未对住院患儿疾病类型以及年龄阶段加以细分,从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颇。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可通过开展多中心对照试验,研究品管圈对不同疾病或(和)不同年龄段住院患儿的作用效果,继而为临床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

综上所述,儿科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住院患儿坠床的发生,同时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能力以及家属坠床知识知晓率。

猜你喜欢
圈员知晓率品管圈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提高急诊生化检验及时率
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降低ICU 患者上肢肿胀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期间患者体重增长不合格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