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机器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肌痉挛程度及发育水平的影响

2022-07-28 03:46张竞戈张丹张晓东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痉挛下肢

张竞戈,张丹,张晓东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450018]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指未成熟大脑因各种原因发育不完全而导致的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其是临床常见的儿童疾病。患儿临床多表现为肌肉僵硬、运动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等,同时还伴随语言、认知功能、智力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给其家庭带来了极大负担。康复训练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手段,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但还存在训练强度较低、治疗周期较长等问题。康复机器人是一种步态训练装置,能够提高患儿步行的稳定性,改善下肢运动功能。肌电生物反馈刺激能够通过神经电刺激,提高神经组织对肢体的控制功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1]。本文观察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应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机器人对平衡功能、肌痉挛程度及发育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3 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 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男性26 例,女性21 例;年龄2~12 岁,平均(4.28±1.19)岁;体质量13~35 kg,平均(21.56±7.68)kg;粗大功能运动系统分级(GMFCS):Ⅱ级14 例,Ⅲ级33 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2 例;年龄3~11 岁,平均(4.06±1.12)岁;身高87~142 cm,平均(116.45±17.85)cm;体质量15~36 kg,平均(22.57±7.61)kg;GMFCS分级:Ⅱ级15 例,Ⅲ级31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诊断标准[2];②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未进行过神经类手术;④临床资料完整;⑤GMFCS 分级Ⅱ~Ⅲ级。排除标准:①免疫、心、肺等功能缺失;②精神类疾病等难以配合治疗;③年龄≥12 岁。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康复机器人及常规康复训练。①常规康复训练:a.良肢位摆放:为防止肢体感染、僵硬,体位变换的间隔为2 h,6 次/d;b.站立行走、辅助器具训练:20 min/次,1 次/d;c.认知功能训练:给予患者认字、拼音等训练,难度由易到难,20 min/次,1 次/d;d.后期训练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精细训练,50 min/次,1 次/d。②康复机器人(采用MoonWalker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患儿训练:a.由医护人员指导患儿穿戴步靴、躯干护具;b.根据患儿身高、体重、病情,制定轨道系统和减重系统。步行速度0.5~0.8 m/s,引导力30%~50%。1 次/d,40 min/次。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联合肌电生物反馈。采用肌电生物反馈仪(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将两个作用电极和参考电极双下肢胫前肌上,另取电极片贴在下肢合适的位置,根据电脑屏幕显示的REST、WORK 值对患儿发出收缩胫前肌、足背屈等动作,1 次/d,5 次/周。反馈次数52 次,持续时间8 s,间歇时间45 s,刺激频率55 Hz,主要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适当对参数加以调节。

两周为1 个疗程,两组均治疗6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下肢运动能力: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FMA)、Holden 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上田敏评级对两组进行评定。下肢FMA 共34 分,分数的高低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关系;FAC 分为0~5 级,等级越高步行能力越好;上田敏评级分为0~12 级,等级的高低与患儿步行能力呈正相关关系。②平衡功能及肌痉挛程度: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评分(BBS)、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对两组进行评估。改良Ashworth 量表共0、Ⅰ、Ⅰ+、Ⅱ、Ⅲ、Ⅳ等6 个等级,为方便统计将其量化为0~5 分,分值越高肌痉挛越严重;BBS 评分共0~56 分,分值越高平衡功能越好。③发育水平:于治疗前后采用Gesell 发展量表(DQ)、中国-比内智力测验手册对两组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上田敏评级、FAC 评分、下肢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田敏评级、FAC 评分、下肢FMA 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及肌痉挛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BBS 评分、改良Ashworth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 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及肌痉挛程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及肌痉挛程度比较(,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发育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DQ 评分、中国-比内智力测验手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Q 评分、中国-比内智力测验手册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发育水平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发育水平比较(,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又称为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因皮质下行的锥体束和运动区较集中地支配肌群。康复训练是临床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常用方法,但患儿多难以长期完成训练动作,且长期的训练动作容易使患儿产生厌烦心理,效果欠佳。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辅助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模拟正常人步行,从而锻炼患儿下肢肌群,改善患儿运动功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将肌电、肌张力等转化为可视听的信号,使患儿通过控制信号学会控制机体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上田敏评级、FAC 评分、下肢FMA 评分、改良Ashworth 量表评分、BBS 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肌痉挛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优于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常规康复训练给予患儿站立行走、辅助器具训练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患儿下肢肌群,提高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实现虚拟步行训练,通过膝盖和髋关节位置的驱动系统带动人体腿部运动,实现正确姿势行走,以增强患儿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功能,改善肌痉挛程度[3]。生物反馈治疗是经特殊训练可自由控制身体的训练方式,能够将肌电信号转换为听觉、视觉信号,后将其反馈于患儿,使患儿充分了解肌肉功能情况,使其有意识地进行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平衡功能及肌痉挛程度[4-5]。推测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原因为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将信号反馈给患儿,使患儿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提高了训练的精准性,训练精准度较高。娄欣霞等[6]研究结果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脑瘫患儿中枢神经组织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其智力发育水平,给予其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组织重组[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中国-比内智力测验手册分值、DQ 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发育水平,其优于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给予患儿认字功能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枢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元突触的生长,进而改善患儿智力水平。该方案为主动训练,部分年纪较小的患儿配合度较差、治疗效果欠佳。生物反馈治疗能够通过信息传递有效刺激大脑皮层,刺激神经元细胞,促进信号传导通路的形成,促使神经网络的重新构建,进而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塑,协同常规康复训练有效增强患儿智力发育水平[8]。此外生物反馈治疗给予患儿各种信号的提示,能够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提高患儿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4]。

综上所述,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及康复机器人联合治疗能够通过虚拟步行训练、生物反馈提高训练精准性,刺激中枢神经组织,改善患儿训练主动性等作用机制,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降低肌痉挛程度,改善智力发育水平,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痉挛下肢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下肢最怕“凉、麻、痛”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