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瓦窑沟地区锂铌钽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

2022-07-28 12:57武守荣包民伟
中国锰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稀有金属花岗黑云母

黄 璞,武守荣,钱 诚,包民伟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豫矿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0 前 言

稀有金属因其具有诸多特殊、优异的理化性能,被广泛用于航天、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节能环保、军事国防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较为短缺但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1-4]。河南省卢氏县瓦窑沟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2大构造单元之间,带状展布省内大规模的伟晶岩脉群,带状展布的花岗伟晶岩型铌钽锂矿位于其中,花岗伟晶岩是重要赋矿岩石。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锑、金、铜、云母等矿产,稀有金属矿有关研究工作相对较少[5-8],通过现有资料和研究分析其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可供其他地区参考。

1 矿床发现过程及其矿床概况

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区内开展了白云母伟晶岩初、详查地质工作,初步查明区内伟晶岩及白云母矿产特征,并陆续对稀有金属矿产储量进行评估。以往区域矿产地质工作多以锑、金、铜、云母矿为主;与稀有金属矿有关的勘查评价工作极少,且缺少系统的综合性评价。区域上,也仅对个别矿化伟晶岩脉进行了极稀疏的槽探、钻探工程施工,总体工作程度低,综合评价依据也不充分。本次研究是在河南省铌钽矿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瓦窑沟锂铌钽矿的预查工作,共发现具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伟晶岩脉481条,构成了3个伟晶岩密集区(官坡、黄柏沟、龙泉坪)。圈定了3个稀有金属矿区,揭露圈定稀有金属矿体45个,其中规模较大的23个,并对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矿石量约为536.81万t。

2 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6],属秦祁昆造山带北秦岭弧盆系,以朱阳关-夏馆断裂带为界(见图1),北侧为北秦岭弧后盆地,南侧为北秦岭基底杂岩(岩浆弧)。古秦岭洋经历扩张与收缩变形,并在志留纪因碰撞产生Ⅰ型花岗岩浆。岩体不断侵位,残余流体上涌,于本区内产出大规模花岗伟晶岩墙(见图2),进而形成带状展布的花岗伟晶岩型铌钽锂铍矿,其产生标志着碰撞造山阶段的结束。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

图2 研究区区域地质

区域地层是中浅变质的细碧岩-角斑岩夹碎屑岩组合和中深变质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北西西向构造十分发育,岩浆热液活动频繁,中酸性岩体发育广泛,与区内成矿密切相关,变形变质作用强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2.1 地层

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层区北秦岭分区南召小区。

1)古元古界秦岭岩群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分石槽沟岩组和雁岭沟岩组。石槽沟岩组岩性以花岗质片麻岩、石榴矽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为主。雁岭沟岩组岩性以大理岩、石英片岩为主。秦岭岩群与上伏峡河岩群均呈断层接触。本岩群是寻找伟晶岩型铀、石英、云母矿产的有利区域。

2)中新元古界峡河岩群分布于区域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秦岭岩群南北两侧,与秦岭岩群呈断裂接触关系,分为寨根岩组和界牌岩组。岩群为区内花岗伟晶岩脉主要围岩,也是寻找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及铀矿的最有利区域。

3)新元古界宽坪岩群分为广东坪岩组、四岔口岩组、谢湾岩组。广东坪岩组岩性主要为钠长石阳起石绿片岩、钠长石阳起石片岩、绢云钠长绿泥片岩夹大理岩、斜长石英片岩,上与四岔口岩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四岔口岩组岩性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夹透闪石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等。谢湾岩组岩性主要为绿泥石大理岩、黑云大理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宽坪岩群是区内贵金属矿的成矿源岩。

4)下古生界二郎坪群,主要分布于朱夏断裂以北,瓦穴子断裂以南,属裂陷槽喷发沉积成因,分火神庙组和大庙组。其中大庙组是区内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源岩。

5)上古生界柿树园组主要分布于瓦穴子断裂南侧的庙台-刘家阴一带,两侧与宽坪岩群、二郎坪群呈断层接触,与后期五里川组呈不整合(或超覆沉积)接触。

6)三叠系五里川组呈断续带状分布于朱夏断裂与瓦穴子断裂之间,安坪、白花沟口一带较窄,五里川北的仓房-上场一带较宽,与雁岭沟岩组、火神庙组呈断层接触或不整合接触(超覆沉积接触)。主要岩性为炭质板岩、含炭质粉砂质绢云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夹薄层状劣质煤。

7)白垩系朱阳关组主要分布于五里川周边,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含砾砂岩,紫红色、灰黄色砾岩,夹有紫红色页岩、砂页岩等。

8)新生界第四系沿河流及其两岸的沟谷分布,主要为冲洪积物的砾石、砂、砂质黏土等。

2.2 构造

自北向南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有安家沟-桐树店复式向斜、架沟-杨家庄复式向斜、大东沟复式背斜。区内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主构造线走向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向北逆冲的叠瓦式构造形式。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广为分布,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自中元古代到中生代均有表现。岩体规模大小不等,以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侵入岩体广泛分布为特征,为研究区内锂铌钽等金属矿成矿母岩。

1)中元古代侵入岩

中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区域东南部,主要岩性为超基性岩和二长花岗岩。①超基性岩:分布于区域东南部豫陕交界的洋淇沟一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平面上为长透镜状,产于商丹断裂北侧,构造侵位于中新元古界峡河岩群界牌岩组中,岩体边部变形强烈,主要由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透辉岩等组成。②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区域东南部西井沟-德河一带,带状或长透镜状。

2)新元古代侵入岩

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灰池子岩体和漂池岩体之间的黄柏沟地区,呈不规则狭长带状,侵位于中新元古界峡河岩群寨根岩组中。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北倾,倾角30°~55°。

3)早古生代侵入岩

早古生代侵入岩主要呈岩基状、岩株状产出,沿构造带尤其是沿深断裂带侵入于秦岭岩群和二郎坪群中。以漂池岩体和灰池子岩体为代表,主体岩性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粒花岗岩,局部发育较多片麻状花岗岩、花岗伟晶岩脉。

漂池岩体分布在卢氏县瓦窑沟至西峡县桑坪南部一带,为一北西西向延伸的极不规划状岩体,出露面积190 km2,侵位于峡河岩群中,被白垩系不整合覆盖。岩性以片麻状中细粒花岗岩为主,局部含少量斑晶,构成斑状花岗岩,岩体西北边部还发育有片麻状蚀变斜长花岗岩。各岩石类型之间呈渐变关系。

灰池子岩体出露于研究区西南部,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出露面积约325 km2。灰白色至浅肉红色,岩性以含石榴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西部、北部出露有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为主,其次有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在岩体内外接触带,伟晶岩脉成环带状分布,二者间应具密切的成因关系。

另外,在寺合院-竹园一带的二郎坪群地层中,分布有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郭家岭岩体北部分布有细中粒角闪石英二长岩。

4)晚古生代侵入岩

晚古生代侵入岩较少,仅在瓦穴子断裂东段南侧出露,位于二郎坪群火神庙组,呈不规则带状分布。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

5)中生代侵入岩

中生代侵入岩主要呈岩体、岩株、带状分布于区域西北、东北部,以及瓦穴子断裂和朱夏断裂之间。其中区域西北部的蟒岭岩体横跨豫、陕两省,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区域东北部的郭家岭岩体南侧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瓦穴子断裂和朱夏断裂之间的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的形成应与深大断裂的中生代复活运动关系密切。

2.4 区域矿产及分布

研究区内矿产丰富,有锑、金、铜、稀有金属(铌、钽、锂、铍、铯)、铅、铁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层主要有:石槽沟岩组、寨根岩组、界牌岩组、火神庙组、五里川组、新生界第四系。褶皱发育有:架沟-杨家庄复式向斜、磨沟背斜、大东沟复式背斜、耿家店同斜向斜、瓦窑沟复式向斜、大中山紧闭背斜、薛家沟紧闭向斜。研究区东南部岩浆活动频繁,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自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均有发育。

1)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黄柏沟地区,呈不规则狭长带状平行产出,侵位于中新元古界峡河岩群寨根岩组中。总体走向为北东-南东向,北倾,倾角30°~55°。西段被灰池子岩体岩枝穿插侵入,侵入界线不明显,边缘带混合岩化作用明显。主要岩性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夹杂黑云母斜长花岗岩。

2)早古生代侵入岩主要为漂池岩体、灰池子岩体及成群出露的伟晶岩脉。①漂池岩体:仅出露于研究区东北部,侵位于峡河岩群中。岩性以中细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石榴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局部含少量斑晶。②灰池子岩体:位于研究区西南部,西侵至陕西商南县境内。岩性以含石榴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主要矿物为斜长石(35%~45%)、钾长石(20%~40%)、石英(25%~30%)、黑云母(2%~3%)、白云母(1%)、铁铝榴石(1%~3%)。

花岗伟晶岩脉主要形成于志留纪,表现为多个花岗伟晶岩脉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官坡、黄柏沟、龙泉坪一带,构成河南省规模较大的伟晶岩脉群。岩脉空间上受灰池子岩体控制。研究区中部有数条辉长岩脉,0.2~3.5 km不等,透镜状为主,灰褐色,中粗结构。

4 矿体地质特征

研究工作,圈定稀有金属矿体45个,其中规模较大矿体23个,长45~500 m,厚0.48~20.5 m,w(Nb2O5)为0.006%~0.113%,w(Ta2O5)为0.004%~0.540%,w(BeO)为0.028%~1.134%,w(Li2O)为0.03%~2.52%(见表1)。划分出火炎沟钽铍矿区、龙潭沟铍钽矿区、七里沟锂铍钽矿区3个稀有金属矿区,黄柏沟、龙泉坪地区数条黑云母、二云母型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化)脉具伽马放射性异常,其他地区或类型的伟晶岩及围岩放射性强度均较低,对人体无害。发现部分黑云母、二云母伟晶岩脉体具较强的放射性,具有铀矿找矿前景。

表1 矿体情况一览

1)火炎沟钽铍矿区

区内共发现具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伟晶岩脉计有26条,其中白云母型花岗伟晶岩脉16条,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10条,圈出钽铍矿体21个。矿体长度90~500 m,厚度0.83~12.13 m,倾向210°~260°,倾角72°~87°,规模较大的8个,BeO品位总体较高,w(Ta2O5)为0.004%~0.028%,w(BeO)为0.012%~1.134%。

2)龙潭沟铍钽矿区

区内共发现具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伟晶岩脉计25条,其中白云母型花岗伟晶岩16条,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9条。

通过地表工程揭露取样和深部工程控制,初步圈出铍钽矿体7个。矿体长度160~400 m,厚度0.48~3.81 m,倾向20°~200°,倾角60°~82°,其中规模较大的矿(化)体有4个,部分矿体控制斜深20~170 m,w(Ta2O5)为0.004%~0.018 1%,w(BeO)为0.003%~0.143%。

3)七里沟锂铍钽矿区

区内共发现具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伟晶岩脉计有32条,其中白云母型花岗伟晶岩脉8条,含稀有金属型的花岗伟晶岩脉24条,通过地表工程揭露取样,初步圈出锂铍钽矿体17个,伴生铷、铯,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有11个。矿体长度45~230 m,厚度0.59~20.52 m,倾向95°~300°,倾角10°~87°,w(Ta2O5)为0.005%~0.035%,w(BeO)为0.007%~0.151%,w(Li2O)为0.04%~2.52%。

5 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主要为以下几种:①铌铁矿为晶体,呈柱状、针状,铁黑色至暗褐红色,性脆,是矿石中主要的有用矿物,钽铌铁矿的最大粒度约为0.5 mm,一般为0.04~0.2 mm,最小为0.01 mm。②钽铌铁矿为薄板状、长条状和粒状集合体,呈黑色或条痕褐红色,有金属光泽,性脆,常段裂成板片状,次贝壳状端口,晶面可见纵纹。以粒间和沿裂隙充填形式零星赋存于矿石中,常与石英、长石连生,以包裹形式赋存于石英粒状集合体中,较常见,破碎到0.074 mm,基本单体解离。③绿柱石为白色、浅黄绿色,柱状晶体,大小不一,长0.5~2 mm,以玻璃光泽为主,亦有油脂光泽,有时黯淡无光,贝壳状断口及不平坦状断口,硬度高,主要产于石英共生或生于石英之中。④锂辉石为淡灰白色、淡黄色、淡绿色及铁锈色,偏平的板柱状及柱状,晶体多完整,呈玻璃色泽、土状光泽,解理面上呈丝绢光泽,中-低硬度。⑤锂云母为鳞片状,球状集合体,淡玫瑰红色,具挠性,硬度低,呈丝绢光泽、珍球光泽或玻璃光泽。⑥锰钽矿为淡棕红色、褐红色、条痕棕红色、褐红色或黄色,板状,呈半金属-玻璃光泽,中等硬度,性脆,断口不平坦。⑦细晶石多为浅黄色、黄绿色,有时为灰白色,粉末呈黄色,晶形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及细粒状聚集体,呈树脂光泽或玻璃光泽,中低硬度,性脆。⑧锂电气石为红色、淡红色、浅紫红色、玫瑰红色、浅绿色等,三方柱状、柱状集合体,长5~10 mm,呈玻璃光泽,硬度大,断面呈球状三角形、不明显的贝壳状断口,常与石英、锂云母等共生。

研究区内矿石的主要结构类型为伟晶结构、粒状结构等,矿石构造类型主要为块状构造、碎裂构造。研究区内共有4种矿石类型,分别为:钽铍矿石、铍钽矿石、锂辉石型锂铍钽矿石、锂云母型锂铍钽矿石。

6 控矿条件分析

花岗伟晶岩脉为控制研究区稀有金属成矿的主要因素,其总体呈不规则断续带状沿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展布于灰池子花岗岩体的东部外接触带内(见表2)。

表2 各密集区花岗伟晶岩类型统计

伟晶岩脉厚度从数米至数百米不等,长度在数米到数千米之间,以脉状为主,产状与构造产状基本一致。

6.1 伟晶岩脉结晶分异、交代特征

分异程度与交代作用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矿化从黑(二)云母伟晶岩、白云母伟晶岩到含稀有金属矿物型伟晶岩,含矿程度依次增强。

6.2 成矿成因

矿区花岗伟晶岩脉的同源母岩岩体成岩年龄较为接近,均为早古生代产出[9-10]。志留纪古秦岭洋聚合碰撞[11-13],首先产出熔融的漂池岩体,随后产出灰池子岩体,伟晶岩脉也随之同期产出。

区内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岩浆岩广泛出露,活动期次多。灰池子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伟晶岩脉群位于该岩体与围岩的内接触带上,空间上受其控制;脉体产状与灰池子岩体、构造产状相协调,总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矿(化)体产出于伟晶岩脉中,围岩蚀变仅在地表轻微显示,综合而论,矿床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以交代作用为主。

7 结 论

河南省瓦窑沟地区锂铌钽矿床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2大构造单元之间,属秦祁昆造山带北秦岭弧盆系。古秦岭洋经历扩张与收缩变形,并在志留纪因碰撞产生Ⅰ型花岗岩浆。岩体不断侵位,残余流体上涌,于区内产出大规模花岗伟晶岩墙,进而形成带状展布的花岗伟晶岩型铌钽锂铍矿。伟晶岩脉群位于灰池子岩体与围岩的内接触带内,空间上受其控制,矿(化)体产出于伟晶岩脉中,多为脉状、透镜状,具局部膨大及分支复合现象。该矿床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方式以交代作用为主。区域上分布大规模的伟晶岩脉群,具有良好的锂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远景。

猜你喜欢
稀有金属花岗黑云母
安山玢岩-花岗斑岩混合矿石的磨矿产品粒度特性研究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万众一心战疫情
新疆蒙其克辉长岩脉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黑云母的标型特征简述
新疆有色集团大红柳滩稀有金属勘查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吉林省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区花岗斑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准苏吉花斑岩型钼铜矿床岩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金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稀有金属材料加工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