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悬吊干预对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影响

2022-07-28 01:5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肌群显著性力量

徐 滔

体育学研究

S-E-T悬吊干预对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影响

徐 滔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探讨了悬吊训练对跳高运动员速度、力量、柔韧和心理等专项身心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悬吊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的核心肌群最大力矩值、腹背部、腹内外肌核心肌群力量,提高跳高运动员30米弯道跑、30米直道接30米弯道跑、四步助跑接五级单足跳(左、右脚)、八步助跑摸高、头触高、膝触高和四步助跑过杆、动作放松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专项素质训练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

悬吊干预;专项素质;跳高运动员;核心力量

悬吊训练(简称S-E-T)以现代康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是当前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实现了传统的以四肢为核心的力量训练手段向核心肌群训练方法的转变[1,2]。近年来我国跳高运动技能水平显著得到提升,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3,4]。悬吊训练作为一种前沿的训练理论,被广泛应用到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专项素质训练中,但在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中应用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范式不利于技能水平的提高[5]。

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悬吊训练和体能训练理论、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跳高运动项目对运动员专项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悬吊训练计划,设计悬吊训练方案,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跳高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优化跳高训练效果,提高竞技水平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清华大学附属中学8人作为实验组成员,马鞍山二中和马鞍山红星中学8人为对照组成员,均为女5人、男3人。实验组采用悬吊训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实验的控制按照既定的训练计划组织实施。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数据库和国际文献出版总库,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能训练、悬吊训练和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方面的电子文献资料,并通过中国超星远程数据库和到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为本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控制,以及具体论证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实验法。利用DAVID肌肉力量训练测量系统测试腹直肌等腹前肌群最大力矩、竖脊肌等背部肌群最大力矩、腹外斜肌、腰方肌等最大力矩、腹内、外斜肌等最大力矩、臀大肌最大力矩。30 m弯道跑、30 m直道跑接30 m弯道跑、60 m行进间跑和100 m跑成绩的测试方法利用秒表测试。五级单足跳(左、右脚)测试利用远度直接丈量。8步助跑摸高、助跑头触高、助跑膝触高利用摸高器进行测量。四步助跑过杆测试按照正规比赛的规则要求进行测试。背桥测试中,在辅助保护情况下,测量运动员的最大幅度背弓,背桥的至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以及手和脚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立位体前屈测试中,以运动员呈坐位,两臂伸直,手指所能触及的最远端位置来确认下肢柔韧性。负重半蹲测量运动员下肢最大用力蹬伸所产生的最大静力,负重深蹲测量在运动下蹲至大小腿互靠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最大肌肉力量。抓举测试为运动员所能完成抓举的最大负重。前、后抛实心球测试采用原地前、后抛实心球取得最佳成绩。协调能力测试借助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仪评判运动员的协调能力。稳定能力测试采用巴斯动态稳定性测试,单脚的闭眼、睁眼的动静态平衡和双脚的闭眼、睁眼动静态动作的完成需要肌肉良好的协调配合能力完成,可以用来评价运动员的肌肉协调能力。

访谈法。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员悬吊训练后的主观感受、身体不适应状况、对悬吊训练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数理统计法。实验前后测数据及问卷统计运用SPSS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差异性分析进行量化评判,为悬吊训练结果分析提供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训练计划制定

实验组采用悬吊训练法,每个动作完成保持时间维持在2-3 s,动作处于非稳定状态下完成。动作练习内容包括:俯卧悬吊单臂静力支撑、双臂静力支撑,俯卧悬吊单臂收腹动力支撑、双臂收腹动力支撑,俯卧悬腿单臂支撑、双臂支撑,侧卧悬腿单臂支撑、仰卧动力提髋、俯卧动力提髋等。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练习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杠铃负重深蹲、半蹲、卧推、提拉、腹背肌等。实验组和对照组周训练安排如表1所示。周一至周五下午训练,周六上午训练、周日调整。悬吊训练安排在周二、周四、周六各训练队训练课的课后进行,并根据每次课的训练量和强度来合理安排悬吊训练量和强度,每周练习3次,每次持续时间约30 min。对照组安排依据各训练队正常的周训练计划执行。周二、周四、周六训练课的课后增加30 min的传统专项力量训练,并根据每次课的训练量和强度来合理安排训练的量和强度,实验周期为8周。

2.2 实验过程与前测结果

除了专项力量素质不同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内容和训练计划一致。为避免其他训练因素的干扰,测试采用统一的测试标准和要求进行。最后,实验计划的控制、组织与实施,按照统一的训练进度组织实施具体的训练工作,及时发现训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过程中不适应的力量训练措施及时地进行调整安排。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核心肌群最大力矩值、专项速度素质、专项爆发力、柔韧、力量、协调能力及平衡稳定能力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

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各项素质差异性比较

2.3.1 核心肌群最大力矩值差异性比较

为对比悬吊训练与传统的一般力量训练对提高跳高运动员核心肌群力量的实施效果,在经过为期4个月的训练实践后,对参与实验的16名跳高运动员核心肌群的最大力矩值进行了一般比较和差异性比较。一般数据的量化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实验组所对比的8项核心肌群力矩值的数据指标量化值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跳高运动员的腹前肌群前屈力矩值、背部肌群后伸力矩值、腰腹左侧右侧屈肌群侧屈力矩值、腹内外肌左回旋和右回旋力矩值、左侧右侧大腿后伸力矩值增幅均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悬吊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核心肌群力量优于传统力量训练。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周训练计划的制定情况

表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核心肌群最大力矩值(单位:NM)

注:※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示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下同。

为验证悬吊训练与一般力量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效果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对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核心肌群最大力矩值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腹前肌肉肌群前屈、背部肌群后伸、腹内外肌左回旋、腹内外肌右回旋四项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腰腹左侧屈肌群侧屈、腰腹右侧屈肌群侧屈、左侧大腿后伸和右侧大腿后伸四项指标的核心肌群最大力矩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悬吊训练对于跳高运动员实施效果优于一般力量训练,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2.3.2 速度素质差异性比较

从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速度素质的统计结果来看(见表3),实验组运动员在30米弯道跑、30米直道接30米弯道跑方面的速度素质增幅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实验后实验组跳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悬吊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效果较好。

2.3.3 爆发力素质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爆发力素质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见表4),运动员四步助跑接五级单足跳左脚增长幅度分别为3.03%、0.83%,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四步助跑接五级单足跳右脚测试结果增长幅度分别为8.25%、1.72%,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八步助跑摸高成绩增幅分别为2.32%、0.66%,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八步助跑头触高增幅分别为3.77%、0.74%,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八步助跑膝触高增幅分别为6.59%、2.38%,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四步助跑过杆成绩增幅分别为4.32%、1.22%,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悬吊训练在提高跳高运动员的爆发力素质方面明显优于一般力量训练。

表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速度素质比较(单位:秒)

表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爆发力素质差异性比较(单位:米)

2.3.4 柔韧素质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柔韧素质的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见表5),实验组跳高运动员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增幅20.08%,对照组增幅5.14%,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实验组跳高运动员背桥高度测试结果增幅10.63%,对照组增幅3.78%,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实验组运动员背部柔韧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跳高运动员背桥手、脚距离测试结果缩小9.24%,对照组缩小4.07%,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由此可见,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下肢柔韧、背部柔韧素质均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组,但在下肢柔韧方面,悬吊训练与一般力量训练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差异,而背部柔韧方面,悬吊训练效果较好。

2.3.5 力量素质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测试结果显示(见表6),实验组跳高运动员负重半蹲测试结果增幅为2.17%,对照组增幅为4.00%,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实验组跳高运动员负重深蹲测试结果增幅2.82%,对照组增幅4.01%,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抛实心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实验组跳高运动员背抛实心球测试成绩增幅1.91%,对照组增幅2.02%,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实验组跳高运动员抓举测试结果增幅4.12%,对照组增幅5.19%,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由此可见,一般力量对于提高下肢力量、腹背部力量和上肢力量,特别是对于下肢力量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悬吊训练组,腹背部、上肢力量的训练效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

表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柔韧素质差异性比较(单位:厘米)

表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比较

表7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协调及平衡稳定素质差异性比较

2.3.6 协调与平衡稳定素质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协调素质比较结果显示(见表7),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单脚闭眼静态协调性提高幅度分别为20.71%、2.86%,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单脚睁眼(静态)测试平均得分增长幅度分别为14.91%、3.67%,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单脚闭眼(动态)增幅分别为19.77%、4.30%,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单脚睁眼(动态)增幅分别为10.82%、2.19%,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双脚闭眼(静态)得分增幅分别为20.82%、3.00%,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双脚睁眼(静态)测试得分增幅分别为9.21%、2.75%,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双脚闭眼(动态)测试得分增幅分别为26.32%、3.15%,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双脚睁眼(动态)指标测试得分增幅分别为9.20%、3.09%,表明协调能力指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跳高运动员的巴斯动态稳定性量化结果增幅分别为8.12%、0.79%,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实验组跳高运动员的各项协调能力指标和巴斯动态稳定性能力水平、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悬吊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的专项协调素质和身体的稳定控制能力方面的实施效果较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悬吊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的核心肌群最大力矩值、腹背部、腹内外肌核心肌群力量的训练效果与一般力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悬吊训练的实施效果优于一般力量训练,悬吊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腰腹部和腿部核心肌群力量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一般力量训练,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2)悬吊训练对于提高跳高运动员30 m弯道跑、30 m直道接30 m弯道跑专项速度素质的实施效果明显优于一般力量训练。悬吊训练在四步助跑接五级单足跳(左、右脚)、八步助跑摸高、头触高、膝触高和四步助跑过杆方面的爆发力素质的训练效果较好。悬吊训练对于下肢柔韧与一般力量训练相比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差异,对背部柔韧的实施效果较好。

(3)悬吊训练与一般方法相比,在提高跳高运动员动作放松能力、协调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2 建议

(1)为提高跳高运动训练效果,悬吊训练应当与一般力量训练相结合,特别是在专项力量训练方面如运动员下肢力量、腹背部力量和上肢力量的提升仍需要借助现代体能训练理论。

(2)悬吊训练应当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悬吊训练计划,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6]:悬吊训练组织与实施之前,应先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水平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价,找到薄弱环节进行训练,然后逐渐提高练习难度。

(3)悬吊训练练习的内容设置通常以静力性的持续练习为主,肌肉长时间的持续等长收缩,在不平稳状态下克服自身体重,进行闭链运动后会对体内造成大量的乳酸堆积[7],因此应通过充分的拉伸练习,加速体内代谢物的排出。

(4)悬吊训练需要运动员核心肌群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体位[8],因此,要保证运动员核心肌群力量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安排悬吊训练。

[1] 夏万峰,孙志新.对跳高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3(5):81-82.

[2] 牟谷萼,肖露,张元勋,等.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 36(8):963-967.

[3] 董琨炜,薛新轩,曾丙熙.悬吊训练对跆拳道旋转类腿法专项技术能力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5):90- 95.

[4] 张帆.TRX悬吊训练强化警校生核心肌群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7,7(22):86-88.

[5] 高翠平,王朝格.TRX悬吊训练在引体向上训练中的实验探讨[J].军事体育学报,2017,36(3):19-22.

[6] 安大庆,王健.悬吊训练(S-E-T)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实施效果评价[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8(5):95-99.

[7] 王骏昇,丁立鹏,尹军.悬吊训练对国家队女子手枪运动员身体稳定性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2): 174-178.

[8] 付常喜,李平.悬吊训练对男子网球运动员平衡能力和躯干核心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 37(2):138-141.

The Effect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s Intervention on Special Qualities of High Jumpers

XU Tao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243000, China)

The influence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on high jumper’s special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ies, such as speed, strength,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y are explored.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n improving the maximum moment value of core muscle groups, the strength of core muscles of abdominis and back as well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bdominal muscles, improving the special qualities of high jumpers in 30-meter curve running, 30-meter straight running to 30-meter curve running, four-step run-up to five-step hop jump (left and right foot), eight-step run-up reach jump, head reach jump, knee reach jump and four-step run-up crossing the bar, movement relaxation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etc.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intervention; special quality; high jumper; core strength

G819

A

1009-9115(2022)03-0079-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3.020

2021-09-08

2022-03-17

徐滔(1984-),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责任编辑、校对:何胜保)

猜你喜欢
肌群显著性力量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