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2-08-03 08:40谭冠中
医药前沿 2022年16期
关键词:腕踝针腰背痛成形术

谭冠中

(南宁市中医医院骨外科 广西 南宁 530000)

近年来,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群破骨细胞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成骨细胞活动减弱,易产生骨折及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属于骨科的常见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与骨质疏松症有关,好发对象为老年人群,经皮椎体成形术为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治疗方式,疗效较好,但部分患者术后会残留腰背痛。相关研究表明,椎体成形术术后残留腰背痛不仅与腰背部肌肉及筋膜受损有关,还与疾病的特点及术中骨水泥的注入量、骨水泥分布及应力集中、相邻椎体再骨折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手术疗效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分析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采取腕踝针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南宁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5 例椎体成形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 47)及实验组(= 48)。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②X 线片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已接受过椎体成形术治疗,于术后第2 天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需采取治疗措施者;③配合度及依从性良好者;④凝血功能正常,皮肤、黏膜无破损者;⑤无严重心、肝、肺及肾疾病;⑥患者年龄≥65 岁。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手术后遗症者;②接受过其他胸腰椎手术治疗者;③其他慢性疾病所导致的腰背痛;④因其他疾病引发的继发性骨质疏松;⑤皮肤、黏膜存在破损者;⑥凝血功能障碍。脱落标准:①无法坚持治疗者;②在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肝、肾功能等严重疾病;③依从性较差,影响临床疗效者;④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中途退出者。参照组男20 例,女27;年龄65 ~85 岁,平均年龄(75.23±4.12)岁;病程2 ~10 d,平均(5.26±2.23)d;病变节段T5 例,T7 例,T9 例,T12 例,L12 例,L1 例,L1 例。实验组男20 例,女28 例,年龄65 ~85 岁,平均年龄(75.25±4.15)岁;病程2 ~10 d,平均(5.31±2.28)d,病变节段T6 例,T6 例,T10 例,T11 例,L13 例,L1 例,L1 例。术后均伴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腰椎活动受限,不耐久坐、久立等症状,其中下腰部疼痛75 例,下腰部疼痛合并臀部疼痛2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参照组接受腰背肌功能锻炼,五点式锻炼法: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将肘关节弯曲并置于身体两侧,双腿保持屈膝成90°,双足放于床面,以头、两肘及两足五点进行用力,作为锻炼支撑点,腰部呈向上拱起的状态,离开床面,再逐渐还原。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干预:(1)选用由衡水沛森医疗器械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为0.25 mm×25 mm。(2)取穴。因腰痛位置多位于正中线周旁,根据腕踝针身体分区、腕踝部分区及“上病取上,下病取下”的取穴原则,针刺治疗大多选择双侧踝部4、5、6 区,以5、6 区为重点针刺部位,针尖朝向腰部。(3)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对局部皮肤使用酒精进行消毒,使用三指夹持针柄,另一只手将皮肤绷紧,进针时利用拇指对针柄进行轻轻旋转,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针刺部位应尽量贴近真皮下。(4)缓慢刺入腕踝针,要求针刺部位无麻、酸、胀等得气感,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5)针刺结束后,使用无菌纱布将针柄进行固定,1 d/次,3 d 后改隔日1 次。两组均干预2 周。

1.3 观察指标

(1)两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总分为10 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2)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采用肢体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总分为50 分,分值越低功能障碍则越轻。(3)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Living Scale,ADL)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活动能力,可自行缓慢行动,无需借助他人帮助为1 分;行动困难需借助帮助为2 分;需使用轮椅或只能短时间的站立为3 分;患者失去活动能力,需保持绝对卧床为4 分。(4)压痛点个数:本研究选择寻找压痛点部位为患者棘上、棘间,患椎旁2 ~3 cm 处,第11 ~12 肋间处,L3 椎体横突末端,臀上皮神经入臀点及髂腰三角区。(5)临床疗效: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分为4 级。治愈为腰背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为腰背部疼痛症状及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好转为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但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无效为腰背部疼痛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本组总例数×100%。(6)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从心理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8 个维度评估,共36 个条目,总分100 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

治疗后1 周及2 周,实验组疼痛VAS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 评分对比( ± s,分)

2.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对比

治疗后1 周及2 周,实验组功能障碍ODI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ADL 评分对比( ± s,分)

2.3 两组活动能力对比

治疗后1 周及2 周,实验组患者活动能力ADL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活动能力ADL 评分对比( ± s,分)

2.4 两组压痛点个数对比

治疗后1 周及2 周,实验组压痛点个数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压痛点个数对比( ± s,个)

2.5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7.92%)高于参照组(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6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6。

表6 两组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 s,分)

3.讨论

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好发对象为老年人群,骨折后常引起患者腰背部疼痛,翻身困难,需卧床休息,长期卧床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经皮椎体成形术为该疾病的常用治疗方式,属于微创手术,能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可使患者的疼痛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缓解,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但部分患者在行椎体成形术后会出现残留的腰背痛,导致患者对手术满意度下降,如何治疗术后并发症是临床医师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使腰背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舒筋利节,加强脊柱稳定性。但单一进行该种锻炼恢复效果较差,相关研究表明,在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基础上对患者采取腕踝针治疗得到理想的疗效,可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减少压痛点个数,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其腕踝针治疗的镇痛效果可能与神经调节功能有关。皮肤与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共同起源于外胚层,故而皮肤在大脑皮质中有着精确的投射,两者之间有直接联系。该治疗属于非伤害性刺激,其要求避免出现针感,使Ⅰ、Ⅱ类传入纤维兴奋并传入脊髓,与疼痛部位的刺激信号相互作用,经脊髓水平的抑制机制从而发挥快速镇痛的效果。相关研究发现,经络上组织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可促进组织液压波的传递,当腕踝针刺入皮下组织后,会占据组织空间,根据质量守恒方程及达西定律,使组织液循环流动,产生的组织液压波以机械波形式传递,出现类似于空气动力学的激波,以声速传递至疼痛部位,使疼痛部位处出现压缩及膨胀的刺激,使渗透压降低,钾、钙离子交换增加,从而发挥快速止痛的功效。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1 周及2 周实验组患者疼痛症状轻于对照组、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压痛点个数少于对照组,日常活动能力、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将腕踝针疗法用于治疗椎皮成形术后残留的腰背痛,可促进腰背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疗效,减缓骨质疏松程度的进展。

综上所述,对椎皮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患者采用腕踝针疗法可迅速缓解其疼痛症状,安全性较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腕踝针腰背痛成形术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老年人腰背痛的防治
实习前护生腰背痛认知现状及知识需求调查
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某部战士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分级治疗与疗效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脱垂的疗效分析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