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向中低产田要效益

2022-08-24 09:09韩贵清
奋斗 2022年14期
关键词:黑土黑土地黑龙江省

韩贵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 的人口,从当年4 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 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我国粮食每年总消费量已超过7 亿吨,而全球谷物年贸易量仅4 亿吨左右,粮食消费量远超过世界粮食贸易量。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不仅给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中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投下巨大阴影,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拉响了警报。

如何保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已经成为继“谁来养活中国”之后的另一个新时代之问。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这为我们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指明了方向。

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786.75 亿公斤,实现“十八连丰”,连续12 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黑龙江省以典型黑土为主的耕地生产潜力最大、产能最稳。今年,按照国家“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决策部署,黑龙江省要调增大豆种植面积1000 万亩,种植面积将达到6850 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势必会减少高产作物玉米或水稻种植面积。按照2020 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和大豆亩产分别为498.5 公斤、443.5 公斤和127 公斤计算,以玉米为对照,理论上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会减少30 亿公斤左右。因此,如何继续保持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稳定在高位就成为政府部门、农业生产者和科研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2022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有关团组会议时深入阐述了粮食安全问题,强调“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这也直接指出了黑土地保护工作关键所在。截至2021 年底,黑龙江省建成的高产稳产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33.9%,仍有近7 成的耕地处于中低产水平。中低产田改良是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也是未来黑龙江省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高位的潜力所在和最有效途径。按照改良1 亿亩中低产田,亩增产粮食75 公斤保守估算,每年可增加75 亿公斤粮食产量,相当于在现有粮食产能基础上再提高10%的产量。

中低产田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为因素。即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采取的农业措施和环境因素不协调造成的,如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连作障碍、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沙化等。这类土壤由于种养失衡或管理不当造成土壤产能降低,可以通过合理轮作、培肥、保育、施肥等措施使低产问题得到改善。二是自然因素。如白浆土、低湿地、盐碱土和瘠薄土壤等障碍土壤的形成。障碍土壤就是有限制作物生长因子的土壤。障碍因子包括障碍土层、高盐碱成分、黏滞潜育化等。这类土壤的改良单纯依靠保育培肥是不能达到改良效果的,必须消除障碍因子,需要工程、机械改土等综合措施改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障碍土壤的改良难度大,但改良后粮食增产潜力更大。

白浆土是黑龙江省面积最大的障碍土壤,面积达497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近3000万亩,70%分布在三江平原。白浆土耕层浅薄、养分含量低,含有坚硬的白浆层,耐旱耐涝能力差,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遇到旱涝灾害容易绝产。低湿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低平原草甸土和沼泽土区,面积2000 万亩左右。该类土壤黏滞、排水不畅,旱作易涝;开垦为水田,由于黑土层薄、肥力低、养分容量小,水稻产量与临近的黑土比低2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的盐碱土,面积达1500 万亩,由于盐分表聚,造成作物减产、绝产现象也十分严重。

黑龙江省在中低产田改良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总结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如针对白浆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七五”到现在,历经三代人近40 年的刻苦攻关,成功研发了白浆土心土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模式及配套机械,作物实现增产21%。“十三五”科研成果——白浆土水田秸秆还田循环调氮技术模式,秸秆还田4 年后土壤有机碳增加4%,有效孔隙增加15%,10年平均水稻产量增加14%。该项技术2021 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固碳减排技术模式”。

针对低湿地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过7 年研究,提出稻壳机械深埋深松技术的新模式,使三江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土水稻由原来亩产250 公斤增加到500 公斤,改良效果持续8 年以上。此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历经20 多年的深入研究,针对盐碱地问题提出的有机物料机械深埋改良盐碱土技术模式,通过在土体中构建稳定大孔隙、改变水盐运行方向,达到降盐降碱的目标。改土2 年后,牧草产量平均增加35%以上,5 年后使只能种植牧草的盐碱地变成了农田,土壤pH 值也由9 降低到8 以下,可以种植玉米和其他农作物,10年后就可以变为良田。该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黑龙江垦区通过大力推行秸秆还田,为黑土地注入活力

尽管中低产田改良对土壤产能提升效果显著,但在实际生产中却难以推广。究其原因,存在三个瓶颈。一是投入问题。中低产田改良属于农田基本建设范畴,工程量大、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加之农业自身风险的不可预期性,没有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户或新型农业主体难以承担。二是作为技术实施载体的专用机械缺乏。因地施策的改土方法要有与之配套的专用机械才能发挥效果,而改土机械与常用耕种和收获的机械不同,属于农业生产中非必要机械,增加了额外的生产成本。三是认识问题。中低产田改良虽然效果突出,但是由于政策导向、农户认识方面问题,实际上这项工作仍然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引导和典型带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黑龙江省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扎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向中低产田障碍性土壤要效益,为黑土加“油”,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在黑土地保护整体投入资金不变的前提下,统筹考虑保护重点,将中低产田改良纳入优先支持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和黑龙江省重点专项规划,要把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和资金向中低产田倾斜。强化政策扶持作用,将与改土技术配套的土壤改良机械纳入到农机补贴目录,解决装备不足问题,鼓励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主体主动投身到中低产田改造中来,发挥其主力军作用。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土壤改良创新团队建设,建立省级中低产田改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成立由属地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加快改良技术创新推广。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大省级中低产田方面科研立项支持,同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需求,推动部省联动项目向中低产田改造方向倾斜。充分发挥全球土壤伙伴关系国际黑土研究院的作用,让世界发达国家黑土保护利用和科学研究成果,在东北黑土地上开花结果,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人类健康作岀更大的贡献。

三是强化投入保障。要坚持黑土保护的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发挥政府投资引领带动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积极参与,形成黑土地保护建设长效机制。通过财税政策创新,鼓励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中低产田改良领域集聚,形成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态势。

四是强化示范带动。通过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和农业主体多方共建的方式,在中低产田典型区域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打造样板田。通过召开改良作业、秋季测产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快成熟技术装备示范推广,营造氛围,形成可复制、易推广、能见效的中低产田改造“龙江模式”,共同助力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工作提档升级。

猜你喜欢
黑土黑土地黑龙江省
我国将对黑土耕地“建档保护”
让黑土地始终有劲儿
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如何打击盗土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黑土地上稻花香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