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郑州市中原区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2022-09-01 01:24杨雯雯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死因郑州市慢性病

杨雯雯

(郑州市中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 450000)

死因监测工作是长期、系统的收集人群死亡资料,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反映当地居民死亡水平、死亡谱变化和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制定和评价疾病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为了解中原区居民死因构成、死亡水平及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本研究对2016—2020年郑州市中原区居民的死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死亡资料来自《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郑州市中原区2016—2020年死因监测数据,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郑州市公安局。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于1990年被选为国家死因监测点,每3年开展一次漏报调查,报告数据可靠性较好,具有代表性[1]。死亡个案信息收集严格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报告规范》要求,死亡个案经区、市、省三级疾控中心的专职人员进行审核、查重与订正,定期与民政、公安、殡仪馆等部门核对补充死亡信息,开展漏报补报工作,确保死亡数据准确可靠。

1.2.2 观察指标 计算中原区2016—2020年不同人群死因构成、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一般描述性指标,标化死亡率依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 结果

表1 2016—2020年郑州市中原区居民死亡数、死亡率及标化率 (/10万)

表2 2016—2020年中原区居民三大类疾病死亡数和死亡率[n(/10万)]

2.3 不同年龄组首位死因 0~4岁人群除了2019年首位死因为先天性疾病,其余4 a均为围生期疾病;5~14岁人群除了2019年首位死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其余4 a均为伤害;15~44岁、45~64岁和65岁以上人群首位死因均相同,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见表3。

表3 2016—2020年中原区居民分年龄组首位死因及死亡率(/10万)

2.4 主要死因顺位及构成 中原区居民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诊断不明,其他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依次为130.83/10万、121.81/10万、89.03/10万、44.52/10万、28.66/10万、21.38/10万、21.17/10万、11.89/10万、10.55/10万和6.96/10万,占总死因构成的96.18%,前3位死因构成比为67.50%。其中男性与全人群前10位死因顺位相同,女性死因顺序略有不同,但是死因相同。见表4。

表4 2016—2020年中原区居民前10位死因死亡数、死亡率(/10万)及顺位

2.5 年龄别死亡情况 从死亡率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2016—2020年死亡率均随着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0~岁组死亡率较高,1~24岁明显下降,30岁后逐渐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60岁后处于快速上升期,65岁以上居民死亡构成比为74.13%。见表5。

表5 2016—2020年中原区居民年龄别死亡率(/10万,%)

3 讨论

2016—2020年郑州市中原区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为506.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8.94 /10万,低于2019年天津市西青区(585.57/10万)[2],高于2017—2019年甘肃省靖远县(415.67/10万)[3]。男性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该结果与河南省2006—2015年和郑州市2014—2016年死因监测结果基本一致[4-5],与2019年济南市历城区的研究结果[6]一致。可能与男性的职业特点、承担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自我保健意识不足,不良生活习惯较多以及易患某些疾病有关[7-9]。因此应关注男性群体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提高男性居民的健康素养,降低男性人群死亡率。

慢性病占全人群总死因构成的84.87%,男性、女性和全人群的前三位死因均为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这三类疾病占慢性病死因构成的79.54%,该结果与其他地区报道结果一致[10-12]。社会快速发展引起工作和生活压力变大,居民饮食结构改变(高盐、高糖、高脂饮食),运动锻炼缺乏,睡眠不足等慢性病主要危害因素不断增加[13]。因此,应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提高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

在此5 a间,中原区居民的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先下降后上升,0岁~死亡率较高,1~24岁明显下降,60岁以上死亡率迅速上升。从年龄别首位死因来看,5 a间中原区年龄别首位死因比较稳定,但各年龄段死亡率和首位死因差异比较大,主要特征如下:①0~4岁人群首位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加强产前检查及婴儿围产期保健是降低婴幼儿死亡的主要措施。② 5~14岁人群除了2019年其他4 a首位死因均是伤害,15~44岁人群首位死因均是伤害,提示伤害是5~44岁人群死亡的主要死因,降低其死亡率需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努力,通过加大该年龄段人群的安全意识教育、改善城市安全防护设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措施降低伤害的死亡率。③45~64岁人群首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应针对该年龄段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逐步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以减少恶性肿瘤发病率,同时做好早诊早治工作,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年限[14]。④65岁以上人群首位死因均为心脏病,且占全死因构成的74.13%,应加强老年人的心脏病防治工作,定期体检,推进慢性病危险因素自我管理工作,进一步减少心脏病导致的死亡,减轻疾病负担[15-16]。

综上所述,郑州市中原区居民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中原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当前应分年龄分性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完善慢性病防控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多部门协作,扩大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广度与深度,使居民逐步树立健康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持续提高高危人群筛查的覆盖面,如郑州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免费筛查、郑州市肺癌免费筛查、国家城市五癌免费筛查及两癌筛查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慢性病发生;充分利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检工作,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的随访工作,以降低65岁以上人群的死亡率;以慢性病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方位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持续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减少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死因郑州市慢性病
法医病理学死亡原因分类及死因分析探讨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小蒜苗成长记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贠红松作品选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