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方位词偏误研究
——以“前”为例

2022-09-07 03:07蔡纪光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方位词错字语料

蔡纪光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表现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这与世界大多数语言相异。此外,方位词在汉语中用法多样,它既可以表示空间位置,例如“桌子上”“房间里”,又可以表示时间先后,例如“吃饭前”“一周内”,还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逻辑概念,例如“在……基础上”“在……前提下”。汉语的独特性和方位词用法的多样,使得留学生在习得方位词时容易产生偏误。因此,对留学生方位词的偏误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研究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包含“前”的677条偏误语料,从偏误类型、偏误原因、教学对策三个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的方位词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偏误类型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前”主要有以下三个义项:a.表示某事或某物在时间上先于另一个事或物,例如“几天前”;b.表示空间方位,表示正对的方向,与“后”相对应,例如 “面前”;c.表示某事物在顺序上的领先,例如 “前十名”。

从义项分布的角度看,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含“前”字符的677条语料中,义项a的出现频率最高,占语料总数的78.4%;义项b和义项c出现的频率相当。

从偏误数量的角度看,在含“前”字符的677条语料中,有78条语料与“前”的误用直接相关,占语料总数的11.52%,研究正是基于这78条偏误语料展开。

研究在对偏误类型进行分类时,参照了鲁健骥先生的分类方法并结合语料实际,将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错字五大类,各类偏误类型的语料数量及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偏误类型数量及占比图

(一)遗漏

遗漏指的是因某个成分的缺失导致句子不通或句义改变的一种偏误。在78条有关“前”的偏误语料中,带有遗漏偏误的占6条,主要集中在“时间名词+前+的+名词”和“在+时间名词+前”两种结构类型的使用当中。

1.时间名词+前+的+名词

在“时间名词+前+的+名词”的结构中,“时间名词+前+的”一般充当 “的”后名词的定语,表示“某段时间之前的某物”。若遗漏了“前”,意义就发生了改变。以例句(1)为例,“几十年前的生活”和“几十年的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一个时间点的生活,而后者则偏重强调“生活”持续的时长。该句明显是要将过去那个时间点和现在进行一个对比,因此“前”字是无法省去的。

例(1):几十年(前)的生活水平肯定与现在的生活水平不一样,那么几十年前的人与现代的人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当然不一样了。

2.在+时间名词+前

“在+时间名词+前”的结构一般在句子中充当状语,用于表示某个动作或某件事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发生。若遗漏了“前”,则无法表示过去的时间概念,影响句子本义的表达。

例(2):但我在不久(前)才知道了这点,觉得有点惭愧,又觉得对不起母亲。

(二)误加

误加指的是句子中添加了原本不需要的赘余成分,反而使句子不通或句义不明的偏误。在78条偏误语料中,误加占8.97%,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如(3)(4)这两条,它们都是在“这几天”“近几年”这一类对时间有限定范围的短语后误加了“前”,使得句子不通,应当改为“这几天”“近几年”或“几天前”“几年前”。

例(3):这几天前爸爸看起来很累。

例(4):近几年前医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结果是吸烟者的周围的人比吸烟者受的影响大。

(三)误代

误代指的是两个意义相似或形式相近的语法单位出现混淆而导致的偏误。在78条偏误语料中,误代的偏误所占比重比较大,为24.36%。误代大致可以分为近义误代和反义误代两种。

1.近义误代

近义误代指因意义相近或相同,忽略了实际用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偏误,近义误代是最常见的误代类型。在所搜集的语料中,大部分的误代偏误是混淆了“前”和“上”“先”这几个方位词引起的。

“先”和“前”都能够与修饰动词表过去的时间概念,但“先”一般作状语,强调先后的顺序性;“前”一般位于谓语后,强调过去概念。以(5)为例,根据下文“丈夫后死”可以得知,这里是要表达先后的顺序性,因此用“先”才是正确的。

例(5):举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妻,丈夫十年来每天抽一盒烟,但他的妻子前(先)死,丈夫后死。

“前”和“上”作为方位词,是不同角度的正向空间概念,二者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前”一般用于表示水平角度的正向,而“上”用于表示垂直角度的正向。以(6)为例,“硬着头皮坐在桌子上”意为坐在桌子垂直角度的上方,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例(6):不想学习的时候,硬着头皮坐在桌子上(前),就没有用了。

2.反义误代

反义误代是指相反意义的词之间的混淆导致的偏误,在78条偏误语料中仅有1条反义误代,即例(7)。从逻辑的角度看,“看”这个动作只能在书从箱子里拿出来之后才能够实现,因此应把“前”改为“后”。该偏误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混淆了“前”和其他方位词的意义,二则是逻辑上的混乱。

例(7):从书箱里拿出这本书之前(后)看了一下,没发觉这本书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是一本普通的书籍,在我的好奇心下我终于打开这本书开始看起来。

(四)错序

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体现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因此很多时候语序的细微偏差就会影响句子意义的正常表达。因语序问题导致句子无法正常表义,这就是错序。在78条有关“前”的偏误语料中,错序的情况仅占1例子,即(8),这很可能是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在下文分析偏误原因时会着重展开。

例(8):但我坚持前向走。

(五)错字

上文的偏误分类主要基于语法层面,而在本研究搜集的偏误语料中,错字占比高达57.69%,因此从汉字角度对方位词的偏误进行分析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错字偏误进行分析时,本研究结合了肖奚强先生的分类方法和偏误实际,将错字偏误分为笔画或部件的改换、笔画或部件的增减、结构的变位和音近替换四类。

1.笔画或部件的改换

在书写“前”时,留学生容易将立刀旁“刂”写成两条竖线,如例(9);或是将“竖钩”的笔画写成一条曲线,如例(10),从而造成笔画或部件的改换。汉字的笔形中存在大量的直线,而汉字以外的大多数文字,例如拉丁字母的手写体,则是以点和弧线为主,如果留学生不下意识地去摆脱母语文字弧线笔形的影响,就很容易导致笔画或部件发生改换。

2.笔画或部件的增减

笔画或部件的增减也是在留学生书写汉字时常出现的偏误。在HSK有关“前”的错字偏误语料中,比较典型的例句如例(11)和例(12)。例(14)的留学生在写“前途”两个字时,受到了“途”字形体的影响,给“前”加上了走之地。例(15)则是在写“月”这个部件时,缺少了一横。

3.结构的变位

结构的变位即更改了原本的汉字结构所造成的偏误,例如(13)就是将“前”这样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写成了左右结构。

4.音近替换

音近替换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与方位词组合频率较高的字,如之、以等,最典型的例子如(14)(15),将“之”写成“直”,将“以”写成“已”或“一”。该偏误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口头练习,忽视了书面写作,加上“之”“以”这类词的意义比较虚泛并且难以理解,造成他们在书面写作时只能够凭借口语的经验选择音近的字进行替换。

例(14):政府措施实行直(之)前人们先知道公共道德,社会、文化、经济等很强的国家。

例(15):可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以已(以)前也饿过肚子。

二、偏误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Rod Ellis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书中指出,第一语言迁移到第二语言若存在先期活动抑制,则迁移将是负面的,这就是母语负迁移。如果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有部分相似,则比完全不同更容易产生干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汉字背景的留学生在习得某些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偏误。以(16)(17)两个日本留学生的偏误语料为例,日语中本身就存在“前向き”“先端”两个词,“前向き”意为“面向前方”,“先端”意为“尖端”,二人均选择直接从母语中迁移,并没有考虑到汉语的语序和语用,从而导致了偏误。

例(16):但我坚持前向(向前)走。

例(17):这不是人吸,而且从烟的先(前)端直接发散到空气中。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一些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将已有的知识储备片面地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中从而造成偏误,这就是目的语规则泛化。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身上。以例句(18)为例,该留学生将“前”“后”这一对方位词中的反义概念直接类推到了时间副词的使用中,从而造成了偏误。实际上在时间副词中,与“后”相对应的反义概念应当是“先”,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目的语规则泛化造成的偏误。

例(18):举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妻,丈夫十年来每天抽一盒烟,但他的妻子前(先)死,丈夫后死。

(三)词语搭配的僵化

汉语十分讲究词语的搭配,这些搭配是约定俗成的,具有很强的任意性,因此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记诵。但如果留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诵这些词语搭配,就容易在言语输出的过程中凭借经验不假思索地滥用词语搭配、忽视句子的整体含义,从而引发偏误,这就是词语搭配的僵化,例句(19)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例(19):又或者把婚姻当儿戏,在未建立稳固的爱情基础上(前),就草率地选择结婚!

三、教学对策

(一)遵循脚手架原则

方位词除了基本的理性义外,还具有很多抽象的隐喻义,在教学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遵循脚手架原则。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图式对方位词较为形象的基本义进行阐释;接着,设置实际情境操练,让学生能够利用方位词的基本义进行交际;在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基本义后,再引申发散到方位词的抽象隐喻义。

(二)巧用对比翻译法

对汉语初学者来说,适度利用母语进行对比翻译学习汉语是有益的,可以快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中方位词的基本用法,但需要注意语言和语言之间存在的词义不对等现象。以英语为例,“前”可译为“before”“front”,“后”可译为“behind”“back”“after”,两种语言之间的方位词意义并不完全对等,因此在利用对比翻译法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尤其需要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有意识地避免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三)注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汉语语用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有时存在一定的认知理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所有的语用规则都归结于语言的任意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文化因素的讲解,有利于解决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方位词在汉语中同样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留学生常常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出现偏误。

以例句(20)为例,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眼前”就是字面意思,即眼睛的前方、目力所及之处;而“眼中”则更偏重于思维、心理的层面,即“内心”“心里”的意思,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眼中”。这可以从语义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中”字的本义指旗帜,人们受旗帜的指引向一个中心集合,这就引申出了“中”字的方位义。接着,人们将“中”的方位义引申到了人体上。一方面“心”处于人体的中心位置,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因此“中”又引申出“内心”的语义,例如“眼中”“心中”等等。

例(20):父母在孩子的眼前(中)是一位很受尊重的人。

结语

留学生在汉语方位词习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偏误包括遗漏、误加、误代、错序、错字五大类,其中错字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误代。偏误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和词语搭配的僵化三个层面。基于此,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第一,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脚手架原则,循序渐进,先阐明方位词的基本义,再进行引申和发散。第二,针对汉语初学者,可以适度利用对比翻译法进行方位词的学习,但尤其需要注意语言间的异同,以避免母语负迁移所带来消极影响。第三,在教学中注重对汉语中文化因素的解释,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加强留学生利用汉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方位词错字语料
小小纠错王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错字惹祸
错字在身边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动物们的聚会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汉语方位词研究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