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创业史》文化负载词英译

2022-09-16 07:24袁小陆赵彤
关键词:创业史译文译者

袁小陆,赵彤

(西安邮电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引言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发展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的一股新型转化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源泉和重要途径[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的“根”与“魂”,因此,只有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忘本来、面向未来[2]。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的《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梁生宝带领的农民互助组思想感情的变化,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阐释了农业生产化运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趋势。《创业史》的英译,加速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推动了红色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树立了“爱民、亲民、为民”的大国形象[3],增强了国外民众对中国呈现的“社会主义精神理念”的认知,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其特殊意义和功能逐渐凸显。

生态翻译学强调以系统理论、协同论等哲学基础来指导翻译活动,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翻译学所倡导的“自然”观念是对传统翻译观的超越。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沙博理的《创业史》英译本整体上是一个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译者沙博理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对英美读者的语言喜好也有深刻的理解。鉴于此,以“三维转换”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创业史》英译本,分析目标语译文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转换下,实现源语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达成目标语译文与源语在语言、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相宜性匹配,助力中国文化外译。

一、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这一翻译理论最早启蒙于西方。Peter Newmark在论述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曾提及翻译的生态特征并对文化进行归类,其中一类就是“生态文化”[4]。中国自联合国发布《人类环境宣言》始,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很多学科的学者越来越注重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生态地审视和反思过去与现在的世界,同时也预测人类的未来[5]。生态学逐渐从生物学领域被引入到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包括“生态”维度在翻译学领域得到了具体应用,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生态翻译学,并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发展开来[6]。21世纪初期,本土创造型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可谓是雨后春笋,胡庚申教授[1]在借鉴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翻译的理论体系。此理论体系以译者为中心,将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译者的适应过程,另一部分是译者的选择过程。生态翻译学是以揭示和解释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新兴翻译研究范式[8],与其他翻译研究途径不同,生态翻译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表现在文化渊源、发展过程与西方在研究范式、研究对象、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范式[9]。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视角众多,理论范式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的体系[10],“三维转换”为其中研究视角之一。“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强调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复杂转换活动。语言转换之美在于质,语言转换的异质性决定了译文读者的接受效果[11]。文化维转换是指源语文化体系到目标语文化体系的相宜性选择转换,需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二是源语中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否在目标语中有所体现,要避免误读源语文本,注意适应该语言所在的文化体系[12]。交际维相宜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其双语交际意图而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研究注重对文本信息的宏观、动态地把握,其翻译适应选择论具有明显的实用倾向,这一倾向分别体现宏观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与微观的“多维”转换(特别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13],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信息采取相应的转换策略,以适应目标语系统和读者的交际意向。“三维”转换并非孤立存在,简言之,“语言维”指语言内容与形式在目标语文本的相宜性匹配;“文化维”是源语文化内涵在目标语译文中的呈现;“交际维”是源语和目标语译文交际目的的体现。在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转换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层面的正确性,又要保留语言表象下的文化底蕴,以实现语言文化交际的“三维转换”。

二、沙博理《创业史》英译本

红色文学作品中往往带有鲜明的中国革命色彩,这类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红色文化现象、地方方言、民间俗语和谚语等,流露出浓郁的红色文化味道,彰显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间习俗。英译过程中,译文的内容表述、语言表达、文化传递、交际目标与目标语译文是否具备相宜性匹配,是译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红色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到译作交际功能的实现,还要考虑目标语所承载的故事情节、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等因素,既要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属性,又要反映其社会价值观及地域异质性。

沙博理出生于美国纽约,中国籍犹太人,于1947年来到中国,1963年正式成为中国公民,长期从事汉英双语创作与翻译研究,致力于传播中美文化。他的双语文化背景决定了他对中美文化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创业史》是中国著名作家柳青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具有史诗品格的“红色经典”,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表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部作品描写的是1952年新中国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始发展经济民生的境况,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重点,凸显了新时代文化背景。沙博理的《创业史》译作,遵循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完美的呈现了目标语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相宜性匹配,成功地将中国文化生态“移植”于西方文学生态。

三、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能与译语相适应,包括社会习俗、动植物、宗教信仰、食物等[14]。它不仅造成了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而且给目标语读者带来极大的阅读认知不便,甚至导致误解或偏见。因此,研究文化负载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纳达(1993)将文化负载词归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与自然生态有关的词汇,包括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和动植物等。生态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在目标语生态环境中,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很多蕴含生态意义的词汇都处于“空白”及“缺省”的状态[15]。原文和译文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行为,译者的“所为”离不开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这是译者必须进行的“生态适应”[16]。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这一领域的文化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并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再通过适当的转换,将源语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转化为成目标读者熟悉的词语,以准确无误地传达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覆盖衣食住行、器具和交通等。《创业史》主要讲述关中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土改社会转变的这一历史过程,其作品所出现的物质文化负载词主要包括农作物生产、农民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时代背景。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涉及社会习俗、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词汇,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文化背景不同,往往更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民俗文化负载词

民俗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信仰及价值观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的深远影响,主张通过不断地培育与提升人格,以实现自身修养和自我救赎的目的。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要考虑民俗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以提高译本的可读性。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文化负载词在《创业史》中则表现为具有秦文化元素的“农谚类”俗语、歇后语、谚语和俚语等。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英译过程中,需要对语言文化负载词进行有效的处理。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达到翻译生态平衡,实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译文的“神形兼备”,尽量兼顾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由于历史底蕴、文化思维体系、人文和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差异,要找到一种得体、适宜、妥当的“对等”译词并不容易。因此,借鉴奈达五类文化负载词标准[17],通过对《创业史》英译本中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剖析沙博理如何发挥在《创业史》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确保译作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的同时,保留译文的中国文化特质,将本土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传播国外。

四、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创业史》文化负载词英译

《创业史》是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历史意义使得该作品的英译存在很大的困难,既要保留源语文本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语言特色、民俗特征和时代特点,又要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认知。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剖析沙博理《创业史》英译本,能够帮助分析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助力中国文化外译,助推中国文化对外宣传。下图为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

图1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

(一)语言维相宜性匹配

语言维相宜性匹配,是目标语译文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上的相宜性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源语文本的语言和内容进行转换,用目标语译文准确的“重现”源语文本内涵,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和认知。下面从《创业史》中摘取生态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的例子,分析语言维相宜性匹配如何指导对应负载词的翻译。

例(1)

汤河北岸和东岸,从下堡村和黄堡镇的房舍里,到处升起了做早饭的炊烟,汇集成一条庞大的怪物,齐着北原和东原的崖沿蠕动着。[18]

From the homes in Hsiapao Village and Huangpao Town, north and east of the winding Tang Stream, the smoke of breakfast fires rose, joining together in a cloud like some huge monster which writhed off towards the cliffs at the end of the plain.[19]

此处的故事背景是梁三摊完了稻根,早晨各家各户已经开始做起早饭,作者柳青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比喻成庞大的怪物,将农村的生活气息描述的栩栩如生。“齐着北原和东原的崖”中的“北原和东原”属生态文化负载词,指前文提到的汤河北岸和东岸,由于译者翻译第一句“汤河北岸和东岸”的时候已经有所提及,按照“语言维”目标语译文的语言内容与源语文本的相宜性匹配,此处的翻译采用的是省译法,选取译语读者可以接受的内容,为目标语读者描绘了一幅繁忙的农村生活。

例(2)

“百日黄嘛。听说从插秧到搭镰割稻子,只要一百天。”“怪!自古常言:一月缓苗,一月长,一月出穗,一月黄。这‘百日黄’少二十天,差一个节气还多哩!”[18]

“It’s called Hundred-Day Ripener. They say it takes only a hundred days from the time you transplant the seedlings to the time you harvest.” “Very strange. We’ve always gone by the rule: A month for the shoots to turn green, a month for them to grow, a month to put out grain heads, a month to ripen yellow. That Hundred-Day Ripener is quicker by twenty days.”[19]

此处的百日黄是一种早熟的稻,是梁生宝买来的稻种。此处的农作物谚语意思是稻种通常需要四个月左右(也就是约120天)可以成熟,但是百日黄的生长期短,还差20天,庄稼人认为这个不符合常识,这句话由此而来。谚语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详细地描述了稻种的生长期,这些包含农作物元素的习语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属语言文化负载词。译者沙博理在翻译时保留了“语言维”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稻种生长情况,使译语读者对农作物谚语所隐含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3)

不!请你放心吧!俗话说得对:“吃人的嘴软,欠人的理短。”还没从贫穷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任老四,目光躲避着郭世富的目光,不声不响,跷出草棚院的街门,走了。[18]

Well, you can relax. The old saw is right: “Beggars are meek, debtors can’t argue.” Ren the Fourth was still weighed down by poverty. Averting Shih-fu’s cold stare, he silently left compound and went home.[19]

此处是梁生宝为大伙劳累奔波,但一路的花销都是自费,任老四想为生宝打抱不平,但是自己接受了郭世富的稻种,又不敢和郭世富对峙。“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引申含义是受了人家的恩惠,就要帮别人办事,属语言文化负载词。为了保持“语言维”的语言生态平衡,译者将“吃人的嘴软,欠人的理短”创造性变译为“Beggars are meek, debtors can’t argue”,使译语读者对该俗语的含义清晰明了,摆脱了源语文本的束缚。

(二)文化维相宜性匹配

文化维相宜性匹配,是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在目标语译文中的体现。原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等因素很难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对等”,译者需要将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因素进行说明注释或详细阐述,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认知。下面从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民俗文化负载词三方面论述文化维在《创业史》译本中的应用。

例(4)

这是他套起独眼老白马,拽着碌碡碾净土的,再晒两天就晒干了。[18]

He had hitched the old white horse to the stone roller on the threshing field and ground the wet earth from the roots, leaving them to dry in the sun for two days.[19]

此处梁三在摊着互助组除草时捡回来的稻根,所用到的生产农具是碌碡,它由石磙构成,主要功能是碾压场地、轧谷物,属于物质文化负载词。译者将碌碡翻译为“stone roller”,翻译出了该生产工具的用途,使译语读者了解到该工具的功能,传递了源语文本要表达的文化含义。译者所构建的生态翻译空间中,既让译语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成功地将本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译语体系中。

例(5)

—九五三年的春天,梁生宝的劲头比从前更大,把自己完全沉湎在互助组的事务里去了,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是荒唐的、可笑的、几乎是傻瓜做的事情。[18]

By the spring of 1953 Sheng-pao was really beginning to hit his stride. He plunged deep into the drive to develop mutual-aid teams, and did things which many people thought were ridiculous, laughable, brainless.[19]

此处背景是一九五二年梁生宝入了党,一九五三年春天,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彼时,梁生宝此时的热情高涨,但旁人对他的做法并不认同。西方国家对“互助组”的解读存在认知空白,译者沙博理对互助组进行注释,即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组织,这种互助形式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一些农民解决牲畜和劳动力短缺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全体成员的收入。为了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源文本的文化概念,译者采用直译加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弥补了译文读者“互助组”这一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空缺。

例(6)

于是,下堡村那位整个冬天忙于给人们写卖地契约的穷学究,戴起他的老花眼镜了。他俯身在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上,把那块红标布铺展开来了。梁三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端着灯笼,其余的男人蹲在周围。大伙眼盯着毛笔尖在红标布上移动。[18]

Then the poor scholar, who was busy all winter writing deeds for people who had to sell their land, put on his spectacles. He spread the red cloth on a flat rock as large as a millstone. According to local superstition not even grass would grow on a spot where a contract for the remarriage of a widow was written. That was why the sandy bank of the stream, already barren, was chosen for this ceremony. Liang the Third cautiously held the lamp while the other men squatted down in a circle, their eyes fixed on the brush pen moving over the red cloth.[19]

此处是梁三和寡妇王氏立婚书的情景,根据当时的民俗,写下遗孀改嫁婚书的地方会寸草不生,所以,给人们写卖地契约的穷学究才会选择在河滩的石头上为梁三和王氏立婚书。若译者将“磨盘大的石头”这一民俗文化负载词直接译为“flat rock”,则可能使读者无法理解原文所传达的含义,脱离了读者的认知。“文化维”中呈现源语文化内涵在此有指导性意义,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在“flat rock”后加上“according to local superstition not even grass would grow on a spot where a contract for the remarriage of a widow was written”的解释,传达了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

(三)交际维相宜性匹配

交际维相宜性匹配,是目标语译文与源语文本交际目标的转换与匹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源语的交际意图表述清楚,以实现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本主旨及交际目标的认知。下面从生态文化负载词和物质文化负载词角度,探讨交际维在《创业史》译本中的应用。

例(7)

郭振山对卢支书很难堪地说:“明昌,只要他们上了会场,我就有办法!我有群众,他们没群众!就凭我这两片嘴,三说两说,他们总得拿出些粮食!不是吹!谁知道,这两个顽固脑袋,比水渠里的泥鳅还滑,根本不上场来嘛……”[18]

He complained to Secretary Lu. “I’ve got a mass backing, they have none. I’m not boasting - if I could speak to them, I’d make them cough up some grain. But they’re stubborn, those two, and they’re slippery as eels. They refuse to come.”[19]

郭振山此时正在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如何想出新办法帮助困难户度春荒?如何用救济的办法解决问题?”一方面是为人民的事情考虑,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自己不能说服姚士杰和郭世富,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威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许多相同动物寓意却有所不同,此处沙博理就考虑到了生态负载的差异意象,如,泥鳅善于钻洞,体表有层保护衣,极难抓住,所以寓意左右逢源。如果直接将泥鳅翻译为“loach”,会使译语读者一头雾水。源文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将姚士杰和郭世富比作泥鳅,译者沙博理按照“交际维”以交际意图维指导,选择归化释译法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偏好以及风俗习惯,实现了生态翻译理论中译者在意向选择阶段的适应性转换。

例(8)

从县城回家取馍的县中学生,一群一伙,三三两两,在马路上向南走来。[18]

Students returning home for the weekend from the county schools came walking towards Kai-hsia along the highway in twos and threes.[19]

此处的背景是徐改霞想进工厂,但内心纠结是否要告诉梁生宝自己对他的心意,在路上遇到了一群从县城回家取馍的县中学生。之所以会有“取馍”这一物质文化负载词,是因为在当时的关中地区,农村生活艰苦,为了减轻压力、缩减开支,上中学的农村学生每周回家取一次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译语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取馍”这一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认知障碍。译者沙博理为达到交际目的,规避由于读者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文化误解,在语言转换时删除了与目标语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现形式不符合的词语,避免译文累赘。

例(9)

乡上又布置下来活跃借贷任务,叫帮助困难户度春荒哩。[18]

The township is pushing low-interest grain loans again this year to help peasants who are having a hard time. If people with extra grain lend it to those who are short, there’s no chance for the usurers.[19]

此处是郭振山和梁秀兰的一段对话,布置的活跃借货任务是为了帮助困难户度春荒,因为梁秀兰的哥哥梁生宝不在家,所以郭振山拜托梁秀兰喊梁生禄来开会商量这件事情。活跃借贷是土地改革以来,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种互济方式,调动粮食富余农户的积极性,以低利向困难家庭借出粮食,从而避免被高利贷压榨剥削,每年春借秋还。活跃借贷体现了文化与社会的互动。译者沙博理将“活跃借贷”翻译为“low-interest grain loans”,一方面译出了这个贷款是属于农业方面的贷款,另一方面“low-interest”也译出了活跃借贷最主要的内涵,即防止高利贷剥削,成功地实现了文化以及交际维度的转换。

译者沙博理在翻译《创业史》中的社会文化负载词时,思考了“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层面的相宜性匹配问题,以达到生态翻译的平衡。这种转换既符合译语读者认知习惯和接受能力,又能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效。

五、结语

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独特产物,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文化代表性。正因如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难实现真正的“文化对等”。通过研究沙博理《创业史》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发现,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有助于解决文化负载词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在分析“三维转换”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给出了不同维度视角下的不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例,但实例研究仅限于沙博理《创业史》的英译本。不同维度的转换密不可分,绝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个维度的转换,更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分析某个文化负载词。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译者应多关注文学作品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实现“三维转换”的最佳契合,为中国经典文学的海外传播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创业史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