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2022-09-21 02:4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定西市定西康养

吴 冬 华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兰州 730020)

发展旅游业是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的建设,甘肃省乡村生态旅游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甘肃统计局发布的《甘肃省第七次全国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甘肃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4260991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7.0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3147817人,占12.58%。因此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出现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集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从2014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到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促进业态模式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旅居养老目的地,国家把大力发展旅游养老产业提到了日程。因此,基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与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情况下,对甘肃省乡村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生态养老旅游内涵

养老旅游是旅游产业和养老产业相互融合的一种表现。最早于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并逐渐兴盛,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有支付能力且健康的老年群体,为其提供养老公寓、疗养中心等场所,并开展一系列游乐和服务活动。而目前我国乡村休闲养老旅游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中也常出现与之相似的旅游养老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养老旅游,相对于旅游养老,更加注重旅游方面。因此,乡村生态养老旅游,就是将旅游和养老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为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设计,以乡村生态资源为基础,具有养老功能的一种休闲旅游模式。乡村生态养老旅游,与一般的养老旅游相比较,它更加注重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可以让城市老年人远离喧嚣,真正融入当地休闲的养老生活中,从而达到老人对旅游、养生、休闲、保健等需求相结合的目的。这是一种将乡村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既可有效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风貌改变,提升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可以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地区养老压力。

二、定西市乡村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分析

(一)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定西,即“陇中”,是甘肃省的一个行政区,也是经省政府批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定西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处,是甘肃省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被誉为“兰州门户,甘肃咽喉”。

定西处于承东启西,连通南北,贯穿“一带一路”。尤其兰渝铁路和宝兰客专建成通车后,定西到兰州的路程只有半小时,到西安只有3小时,到成都只有6小时,到北、上、广约8小时。今年,通渭至定西、定西至临洮、陇西至漳县三条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并于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定西民航机场也正在规划中。定西市“座中联七、八通十六达”的区位交通优势更加突出。

(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定西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黄河文化中,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李氏寻根祭祖,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能够反映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近年来,定西市有关部门出台了《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举办了全市首次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对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编辑出版一批民俗文化专著。通渭县、岷县、临洮县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分别达到2个、17个和119个,为进一步推进定西市乡村旅游业和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多样化

在定西有贵清山、遮阳山、莲峰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有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面是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内外有李氏寻根祭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此外,境内有汉代新莽石窟、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铜钟等国家重点文物,同时也有渭源灞陵桥、陇西威远楼等名胜古迹。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18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乡村旅游项目,特别是临洮双联狄道乡韵、南屏山国际旅游度假村,渭源元古堆、罗家磨百美村宿,通渭华川、福兴德田园综合体,岷县牧马滩、天泉山,陇西桦林、昌兴源,漳县新联遮阳小镇、遮阳山西溪休闲度假中心,安定区李家峡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逐步建成,使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见表1)

表1 定西市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统计表

(四)丰富的中医药资源

完善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是发展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的一个重要保障基础。定西市有“千年药乡”之名,是中国(甘肃)医药博览所在地,具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定西药材种植的优势。作为甘肃品牌药材的“五朵金花”,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大黄在定西广泛种植,其中当归、黄芪、党参在定西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20%、40%。定西市政府把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的主导产业大力推动,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契机,依托药博会平台,构建“人人学中医、户户种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歧黄、县县做产业”的发展格局。

同时,为了支持康养产业的发展,定西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设置了治未病中心,或者加挂康养科牌子,现在已经有100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了中医馆;此外,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了老年病科,同时开展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不仅如此,当地还建设打造了通渭县温泉水疗中心、漳县遮阳山景区康养基地等。

(五)政府政策支持

定西市政府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及专家组,统筹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随着《定西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实现定西市旅游业“三年翻番、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定西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2020年)》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定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为了加快文化旅游的进程,定西市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发展会员100余家。其中,以书画工业协会、剪纸艺术协会、洮砚研究会、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和陇中文化研究院等为代表,有力推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甘肃中部地区积极推进旅游一体化,与兰州、天水、白银、临夏、甘南等地签署了《甘肃中部旅游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当前,全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齐头并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的局面。

三、定西市乡村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一)定西市乡村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定西市凭借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政府在当地旅游政策上的支持,定西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相融合,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定西自己的康养旅游之路。

据统计,发展乡村旅游已使全市大部分地区脱贫。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农村旅游客栈业既能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脱贫,又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定西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奖励政策,设立“乡村旅游”旅游发展奖扶基金,并将其列入统筹城乡镇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规划设计、环境整治、形象塑造、设施改造、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奖励支持。

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元旦期间,定西市接待游客2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78.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 54%和8.6%。定西市委在2021年底提出未来五年打造甘肃休闲康养示范基地的目标,围绕“八养”融合,建设中医中药、养生保健、药膳食疗、文旅休闲、体育健康、现代养老六大健康“雁阵形”产业集群,打造渭河沿线文化康养廊带和文旅康养产业集群。

(二)定西市乡村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近年以来,定西市坚持景区“大旅游”、乡村“小旅游”、富民“大产业”同步推进,全力打造陇上休闲和运动康养旅游胜地,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探索打造出一条以项目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亦农亦旅为主的旅游扶贫新路子。定西市结合目前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当地特色与养老产业融合,主要可以发展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养老旅游模式

园康养旅游模式是以农业休闲为主体,打造出集田园生态养生、乡村休闲饮食、农村劳作体验、乡村社区生活于一体的新型的养老旅游模式。定西市田园养老旅游资源丰富,如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天井峡景区在传统的农业乡村中,除提供有农村景观、体验农家生活之外,还有农业生产方面的体验活动,配套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等。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的康庄花苑同样是一家集休闲娱乐、果蔬采摘、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这里既可以探索未来农业的奥妙,还可以品尝到田园风味。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田园旅游资源,打造适合老年人养老的旅游产品。

2.中医药养老旅游模式

中医药养老旅游模式是利用甘肃当地特色医药资源开发的一种新型乡村康养旅游模式。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甘肃定西,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当地政府采用补贴的方式为游客推出免费的推拿、针灸、按摩、熏蒸等中医药康养治疗和理疗等服务。而通渭温泉也因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西北第一泉”之称。近年开展的温泉康养项目,也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而中医药保健一直受到老年旅游者的喜爱,因此可以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的中医药养老旅游项目。

3.生态康养旅游模式

生态康养旅游模式是以乡村优美的自然和水资源为基础,打造适合老人休闲旅游的一种模式。定西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很适合打造优质的生态康养项目。如卧龙湾洮砚水镇位于丝绸之路西线重要的渡口临洮王家嘴,四面环水,隔河与临洮老城相望,身后就是陇中名刹卧龙寺,小镇将水、老子、龙、古建筑等文化元素与临洮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是一处北方独有的“江南水乡”,非常适合老年人旅游养老。

4.文化康养旅游模式

文化康养旅游模式主要是把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相结合,以当地特有文化满足游客心灵的需求。定西市的洮河文化旅游廊道、渭河文化旅游廊道都为开发文化康养旅游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通渭马营镇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云集、贾客会聚之地。自宋代以来“大华川”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被誉为甘肃省四大名镇之一。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有小曲、剪纸、石雕、脊兽、秧歌、高台、皮影戏等,其中,以“马营小曲”为代表的“通渭小曲戏”在2011年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华川村就是以此为亮点打造的民俗文化旅游村,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参观农耕文化展示馆,品农家风味,还可以住23座闲置房屋改造成的窑洞宾馆,相信通过设计,一定可以打造出具有定西特色的文化康养旅游。

四、定西市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定西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乡村生态养老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旅游资源评估、产品体系、开发模式、市场开发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再加上乡村配套的养老设施不够完善,对外宣传不足等问题,都影响了定西市乡村生态养老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改善,推动定西市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突出区域特色,打造精品养老旅游产品

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定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定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定西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黄河文化、始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悠久历史的马家窑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是世界闻名的,李氏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影响而享誉中外,洮河文化、渭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是根深叶茂的文化,彩陶、奇石、洮砚、剪纸、雕刻等民间工艺独具特色,陇中民歌、花儿、小曲、民间神话等民间艺术是全国知名的。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对于定西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定西市更要利用好资源,凸显自身特色,体现当地的旅游价值。

推进政策落实,科学规划“养老旅游”重点发展区域,打造精品养老旅游产品。在项目开发建设前要进行前期的调查研究,并由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论证,选择一批具有改造价值和提升空间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展养老旅游项目的改造设计服务,创造条件积极引进资金,打造精品乡村生态养老旅游产品,树立全市的标杆。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精品策略,避免出现遍地开花、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加强养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养老旅游人群在目的地居住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因而期间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的需求较大。而养老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是阻碍很多城市老年人参与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定西市乡村生态旅游养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管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服务设施更是缺乏。因此,重新设计乡村养老旅游产品内容,完善农村的水、电、道路、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设备,打造美丽乡村品牌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全面提高旅游养老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也是提高乡村生态养老旅游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目前定西市乡村旅游的从业者总体上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更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存在经营粗放,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规范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政府应联合各部门开展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者的培训班,并定期组织综合能力的考核考察,进而提升定西市“精品养老旅游”的品质,打造乡村生态养老旅游品牌,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意识,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建立农村本土人才培养孵化基地,挖掘潜在乡村人才资源,培养任用优秀人才,为乡村生态养老旅游建设凝聚攻坚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

(三)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提高人们对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的认知度

乡村休闲养老旅游作为集乡村生活、休闲旅游和养老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对提高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由于乡村生态养老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人们对养老旅游的市场需求较大,但对它的认知度还比较有限。尤其对于甘肃地区,乡村休闲养老旅游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宣传也比较滞后,人们对其认知度也较低。因此,要想真正推动定西市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推进引导的作用,旅游企业、乡村相关部门合力建设,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宣传引导。提高城市老年人的认知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养老的益处,从而提升他们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的意愿。

(四)提升环保意识,打造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环境

为加强乡村生态养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者,在运营过程中要明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首先,各级管理者要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自身环保意识;其次,要把环保工作深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作为旅游者本身,要提高个人素质,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外出旅游时严格遵守景区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时刻牢记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另外,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建设乡村生态养老旅游时要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在修建和装修民宿时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对造成环境破坏的经营者和个人必须要严格处理,绝对不能徇私舞弊;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把环境保护理念带入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个人心中去。

(五)强化政府扶持力度,探索有效经营模式

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引导地位,因此政府要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效发挥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当前定西市旅游市场宏观调控管理中,要加强监管,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1.实行倾斜政策。加大乡村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发展中政策、资金和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政府要着力解决土地使用政策的处理、政策的实施,加强对乡村居民民风的教育和培养、基础设施的改造、沿线村容村貌的整治等,为打造“精品乡村生态养老”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2.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为解决和保证养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权益,解决旅游者的后顾之忧,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从乡村生态养老旅游的服务和安全保障方面着手,确保乡村地区经营者进行规范化的服务。同时,做好乡村的社会治安管理,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力度。

3.修订并完善相关政策,推进乡村生态养老旅游规范化进程。针对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适时修订相关政策,制定具体的重点建设方案,采取定期不定期常规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定西市定西康养
亢蕾作品精选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亢蕾作品精选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王萃作品精选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原继斌作品精选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