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清涧县高杰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

2022-09-27 10:45王永飞梁雨莎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村落文化遗产建筑

王永飞 梁雨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乡村目标,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目前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评选五批,总数已达6819个,数量巨大、种类丰富[1]。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破损严重,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016年11月8日,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镇高杰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也是目前清涧县唯一的一个中国传统村落[2]。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清涧县成功实现了脱贫。高杰村作为国家传统村落,在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更要承担标杆和示范作用,引领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目前学术界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近7400篇,不乏硕、博高水平成果。本文以乡村地理理论为指导,在对高杰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族谱以及当地政府文件等,对其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思考,以求方家指正。

一、传统村落——高杰村

高杰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无定河汇入黄河处。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隔无定河与本县李家塔镇为邻,北接本县解家沟镇、二郎山。四面环山,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红枣等作物的生长。清涧县高杰村依托红枣产业成为美名远扬的“红枣之乡”。

高杰村北靠前村坪、珍珠梁、青风堰;东西两侧为庙堰和南斗塬,整个古村落形成群山环保之景观。东边王家沟、饮马沟几条小川道围绕古村落蜿蜒向南,村落正南方对面为处鹰鼻咀。当地人将村落自然景观概括为:“三山三水绕村旁”,真可谓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高杰村是高杰村镇所在地,是陕北地区知名的文化村,被誉为黄河岸边第一村。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载,白姓家族于1596年左右居住在高杰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因出现不少杰出人物,在清乾隆年间将高家村改为高杰村[3]。“白家为清涧第一巨族,人口较多,昔日多居白草一里”(白草一里是清沿明制的行政区划,里址高家村,辖10甲54村,白氏入籍清涧,有三里十甲之说。)明代嘉靖年间白姓人家修建第一座院落(一经授受民居)开始,便注重后人的文化教育,发展私塾,建立耕读堂,将祖训“唯耕唯读,一经授受”传承后代,发扬光大。自古有“五家园成”“父子翰林”“三字登科”的佳话和美谈,高杰村白氏家族是一富有传奇的家族[4]。村落近代的发展历史更是惊心动魄,1920年,白云熙在高杰村成立了清涧基层第一所学校——清涧第二高级小学,简称“二高”。1931年又成立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校。“二高”培养出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是20世纪30年代初清涧县很有影响的学府。1927年6月,清涧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二高”成立的,白明善同年组织了“清涧起义”。1936年冬,毛泽东东渡黄河曾在高杰村住宿,并于不远的高家洼塬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1938 年,中央警备三团为抵御日本侵略者西渡黄河,曾在高杰村驻扎三个春秋。

二、高杰村文化遗产调研

高杰村现有居民312户,1186人,其中常住人口580人。村集体年收入30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800元。总土地面积4168亩,其中枣林面积2860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家畜养殖、红枣种植、红枣加工、劳务输出为主要产业。其中红枣产业是高杰村的支柱产业。

(一)高杰村物质文化遗产

高杰村传统建筑密集分布,连接成片,主要集中在村落中心平坦地区以及北侧楼上缓坡,建筑以独立式石窑为主,联排建造,层层叠落(如图1所示)。村落东部和北部王家沟部分传统建筑为靠崖式石窑或土窑,窑洞沿山势地形建造,分布零散。建筑特色明显,建筑风貌和院落格局都较为明晰。传统建筑现今大部分无人居住或使用,部分建筑及院落形制保存情况较好,主要有白明善烈士陵园、毛泽东旧居、白寿康将军故居、警备三团旧址、白明善和白炳勋故居、白寿康将军旧居、大桑行、同鑫行等院落;“二高”旧址、“耕读堂”、清白社、戏楼、老爷庙等传统建筑。部分传统建筑保存情况较差,个别院落建筑坍塌现象严重,院落形制破坏严重。其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以石窑为主,大部分建筑都是依北向南且院落形制为二层四合院,另有楼梯、石台阶和砖木结构的橼檐,楼屋瓦橼,富丽高雅,别具一格。有些建筑受外界建设文化的影响,仿照中国明清时期官宦之聚落建制,有二进院、三进院、四合院建筑。

图1 高杰村现存的一层建筑和二层建筑

厢房和橼檐都是砖木结构,既具当地特色,又有江南风格。其中毛泽东旧居、警备三团旧址、戏楼这三处传统建筑(院落)为陕西省文物局备案的文物保护单位。

院落外墙多为夯土构成,用砖石起拱发券,颜色单一古朴,装饰元素以雕刻、雕塑为主,借助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形成质感、纹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建筑窑顶平顶覆土,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部分民居挑檐加青瓦,形成穿廊挑檐,青瓦滴水;屋顶用青砖增加女儿墙或形成砖栏花墙,样式丰富;个别民居加盖二层,二层建筑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为硬山式屋顶。其中一部分传统建筑建有门楼,门楼一般位于院落围墙中央,部分保留侧进式大门,高度有一二层。如果是两层高的门楼,下层为门洞,上层为守门人看护宅院的小门楼;门楼为面阔一间,多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外青砖上青瓦,外形类似房屋。有门框和门扇,两扇对门,下有门槛,侧边有门墩石,远处一看就不是一般村落之宅院。个别民居门楼筑法类似窑洞,主体以块石形成基墙,在其上用砖石起拱发券,顶部盖青瓦形成双坡面。传统建筑门窗装饰纹样繁多,门窗各类格子寓意深远,多以长寿、厚禄、多福为基础,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高杰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杰村作为黄土高原中国传统村落代表,拥有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口头传说和表述:高杰村村名由来、“耕读”传说、“白氏京官”传说、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事迹等。

2.传统表演艺术:转灯是高杰村保留了四百多年的文化活动,此项活动的目的是祈祷、窦神,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防止豆花)。此项活动是全民参与,共同完成的,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高杰村现在的转灯传承人是白杰宁、白明英、白福胜三人,活动时间是每年正月十五晚(农历),通常转灯活动是在村中心约一亩以上平地举行的(如图2所示)。每年正月里,全村人忙碌着筹备这项活动,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程序和活动内容。该活动热闹非凡,别具一格,好多在外工作的人也赶回来参与。另有一种传说,神请回来之后,灯山顶上的第一个灯象征着儿女,因此人们都想取第一个灯,期盼生子享福。还有一种说法,转黑灯可去百病,因此有些有病的人总是在天黑前先转一圈,以求去病安宁[5]。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及庙会、民歌、清涧道情等等。

(三)文化遗产的特色分析

高杰村周边的村落王宿里村因黄河太极湾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风光优美;高家洼村为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创作地,已经建造为北国风光4A级景区,旅游优势突出;袁家沟村因毛泽东同志故居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清涧县旅游东线上一个重要旅游节点。比较而言,高杰村文化遗产的特色主要体现为:

1.村落格局独特。高杰村村落地理位置如前所述,背山面水,群山环绕。人们为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所震撼,惊叹高杰村先民选址的聪明和智慧。其整体布局及选址格局在清涧县甚至黄土高原都是独一无二的。

2.耕读文化厚重。高杰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落发展自明代嘉靖年间白姓人家修建第一座院落(一经授受民居)开始,便注重后人的文化教育,发展私塾,建立耕读堂,将祖训“唯耕唯读,一经授受”传承后代,发扬光大;村落近代的发展历史更是惊心动魄,红色文化突出。

3.乡村社会组织体系完整。高杰村白氏家族远近闻名,优良的家风家训,整个家族长幼有序,尊老爱幼,重视教育,爱家爱国。村风正气,人心团结向上,不仅重视个体家庭传承与繁荣,而且热衷于村族事务。编族谱、建学校,修祠堂,不仅保留较为完成的聚落建筑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下有文献可查,有宗族信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完好的清白社、老爷庙、古戏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村民有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宗教崇拜,更主要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体现了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的包容并蓄,古村落内寺庙、耕读堂等共存。其村规民约与乡邻关系更是反映宗法社会的缩影。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杰村发展思考

高杰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产业发展乏力等现实问题。但高杰村文化资源独特,既有陕北黄土文化,又有红色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杰村在清涧县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乡村方面肩负着标杆和示范引领的重任。在分析村落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清涧县产业布局及全域旅游规划方案,笔者认为高杰村在保持文化遗产历史性和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保护和发展并举,通过修护传统民居、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举措将高杰村建设为新时代美丽乡村。

(一)修护传统民居

高杰村有着四百余年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也是各有不同,既有传统风格的建筑,也有江南风格的建筑。结合中国传统村落建设和振兴乡村战略的时机,对传统民居分类保护,基于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其建设形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加固,完善内部布局与设施。对于部分新建的与传统风貌不一致的建筑,对其形式、色彩进行整修。对于长期无人居住的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村庄发展规划进行功能性设计,激发新的功能。

(二)完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高杰村在国家传统村落专项财政及地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先后解决了自来水、垃圾收集、旱厕改造等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但由于村内建筑密度大且缺少隔离带,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另高杰村位于黄土台地之上,在下雨时,台地边缘容易造成滑坡。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应在村级道路硬化的基础上,清理路边堆砌物。进行绿植栽种,构建合理的绿地空间,营造独具特色的村民休憩环境。

(三)发展特色产业

依据清涧县全域旅游规划,高杰村位于东线旅游黄金线上,高家洼、袁家村、王宿里及沿黄公路观光都必经高杰村,故发展旅游服务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明智之举。可以依托高杰村镇政府,树立中国传统村落魅力乡村形象,依据“一村一品”理念,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旅游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食宿条件、网络设施等;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红枣资源,配以黄土高原特色产品,利用电商营运,形成高杰村红枣产业链。高杰村可以作为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可在旅游专线两侧打造观光采摘园,袁高路两侧打造红枣栽培示范区、发展沉浸式旅游产业。充分挖掘黄土地农耕文化资源,创设游客全方位参与的新型旅游项目。在基础较好的基本农田,发展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县域研学基地;在毛泽东旧居、警备三团旧址可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古戏楼处可规划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特色产业在于规划的特色化、宣传的特色化、参与体验的特色化。

四、结语

2012年年底,国家六部委开启了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之一。2019年5月5日,清涧县在中国传统村落高杰村召开乡村振兴标杆村建设动员大会,标志着该县乡村振兴的标杆村建设正式启动。 高杰村应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寻求发展推力,在建设的同时不失传统村落的原貌,将保护和传承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进村落可持续发展,将高杰村建设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村落文化遗产建筑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与文化遗产相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建筑的“芯”
油画《村落》
Tough Nut to Crack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