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研究

2022-09-27 10:45刘明月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辽宁

刘明月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其具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并且这一地区的音乐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着不同风格的创作特点。

“九一八事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我国至此也开启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深陷动荡,史料中记载的血案历历在目,这也是东北地区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的东北地区常年处在沦陷中,辽宁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角色。大批辽宁的爱国志士不忍看到国家处于危难之间,于是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中奋勇抵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去。因此,辽宁抗战的历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篇章。而在这段战争时期,许多具有爱国情怀的抗日志士和音乐工作者们纷纷投入到爱国音乐的创作中,并且以宣传爱国音乐为动力,为辽宁地区的抗战历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以辽宁地区抗日战争中保留下来的音乐歌曲作品为史料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战争年代东北地区的抗战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与意义。

一、辽宁抗战时期歌曲创作历史背景

辽宁地区的抗战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可分成两个时间段,除了“九一八事变”外,时间向前追溯,其实是从19世纪末期就已经展开,可以说从“旅顺口之战”开始,这片土地上的抗击侵略斗争就未曾停止。

(一)“旅顺口之战”

19世纪末,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政府屡遭败绩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投降,日本第一步计划便是攻占扼守渤海口的威海卫和旅顺。日军首先在辽东半岛发起登陆战,攻打旅顺。但日军从旅顺口登陆辽宁以来,辽宁民众的抗击侵略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进攻辽东地区,辽阳民众便组织起民团进行抗争,在本地乡绅的带领下,辽阳民团配合清军作战,并且当时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辽宁人民纷纷站出来,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斗争,大连福纺的工人也为了保障工人基本权益同日商进行了罢工斗争……

(二)“九一八事变”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东北地区这片白山黑水之间就拉开了激烈的抗日战争序幕。当时日本关东军在奉天(今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军部队。爆炸同时,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辽宁人民以“九一八事变”爆发为开始,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14年间的抗战之路也成为辽宁抗战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三)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东北各族人民、众多爱国志士、反日游击队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集结成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1933年,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他们的出现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斗争。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宝贵力量,在长达14年的抗日游击斗争中,多次与敌人交锋并取得战斗胜利,有效牵制了日军的武装力量,受到广大人民的鼎力支持,书写出不可磨灭的抗日丰功伟绩。

二、辽宁地区抗战歌曲音乐创作特征

在长达14年的抗战历史中,辽宁地区的广大民众纷纷加入挽救民族危亡的队伍中。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展开,为了鼓舞群众的士气,一场爱国歌唱运动自发的在人民群众中开始产生。1933年,由黄自作曲、韦瀚章作词的抗日救亡歌曲《旗正飘飘》出版,此后全国上下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出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受到了全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影响,在辽宁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抗战歌谣。许多爱国志士和文艺工作者为了宣传抗战思想,开始投身到抗战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创作中来。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了抗联歌曲的研究中,通过对于抗联歌曲的研究,从而挖掘其核心且深层的教育作用。总的来看,东北地区的抗战歌曲主要是以题材划分为主,曲调相对简单,但是内容振奋人心,并且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题材:

(一)描写被侵略者压迫下的悲惨生活

辽宁地区的抗战歌曲的题材内容广泛,许多歌曲都阐述了当时受到侵略者压迫的悲惨生活。其中,有的歌曲将在日伪统治下欺压东北人民做劳工,强行掠夺劳动者充当兵丁,将当时备受迫害的悲惨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如《满洲痛》《同胞真可怜》《劳工叹》《齐努力打败侵略军》等歌曲。歌词字字珠玑,唱出民众的血泪和辛酸,也有力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奸淫烧杀、欺压掠夺的无耻行为。这里笔者也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曲进行分析:

1.《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这部作品是著名作曲家张寒晖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完成的声乐作品,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的热情为之点燃,这首歌曲就是描述了东北深陷水深火热间的苦难同胞的悲哀愤慨,也同时激起了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也引出战士们对于家乡思念的热切之情。整首作品旋律婉转、如泣如诉,运用了3/4拍的节奏贯串,使得旋律上更具抒情色彩。作品为单三部加尾声的结构,开头A段运用了两个并列的乐句,陈述性的吟唱旋律进入,以上行音阶的旋律走向,向大众描绘出东北富饶美好的一面,奠定了全曲深重的情感基调,并且为后来旋律的展开做铺垫。B段是全曲旋律第一次进入高潮部分,如图1所示,歌词直抒胸臆的点明了“九一八、九一八”,并且配合下行音阶do-xi-la,re-do-so的旋律走向,与第一部分的上行音阶的音乐形成对比,体现了广大人民悲痛中蕴含怒火的悲愤之情。

图1 《松花江上》歌曲B段片段

C段紧接着回到了带有倾诉性的语调,节奏上与B段结尾处形成了连接的呼应,如图2所示在三拍子中切成了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配合着歌词“流浪、流浪、哪年、哪月”,突出了心中万般无奈的情绪,反复吟唱的旋律发展手法也将其情绪无限延伸。

图2 《松花江上》歌曲C段片段

而后尾声的部分可谓是全曲情绪最为激烈的部分,如图3所示,这部分的材料是B段材料的衍变与派生,旋律上运用了高音区下行旋律的走向,并且节奏上依旧运用了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与之前的材料继续呼应,将情绪推进到高潮。这首作品各个材料之间联系紧密,并且歌词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特点,真挚的情感配合优美激昂的旋律,极具艺术感染力。

图3 《松花江上》歌曲尾声片段

2.《新编“九一八”小调》

1931年,集体创作、剧作家陈鲤庭执笔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广为流传,剧中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一对父女从关外流亡到关内卖艺求生的故事。剧中描写了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对全国上下的百姓发出了动员,要团结一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与侵略。这部独幕剧在当时有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随着活报剧在全国各个城乡不断地成功上演,也使得这首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下完成的由崔嵬、钢鸣作词,吕骥作曲的剧中插曲《新编“九一八”小调》广为传唱。

这首抗战歌曲的采用了民间小调作为音乐素材,五声音阶的运用使得旋律朗朗上口、深入人心。歌曲的歌词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词上运用了朴实且尖锐的语言,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罪行,以此来表达了中国人民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歌曲采用2/4节拍,降B宫五声调式,其结构运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将带有叙事性的歌词叠置成三段歌词。全曲可划分为两个乐段,A段由6个乐句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前两个乐句运用了合头的关系,并在乐句衔接处运用了鱼咬尾的处理。后四个乐句层层递进,呈上行音阶的旋律走向,使得情绪不断增强,犹如群众的声声讨伐与呐喊。

图4 《新编“九一八”小调》歌曲A段片段

图5 《新编“九一八”小调》歌曲B段片段

如图5所示,B段的两个乐句则是承接了A段的情绪,节奏进行紧缩,仍然使用了合头的手法,不断重复,深切地表达了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以及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并且让最后歌曲在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二)描写东北军奋勇抗战与斗争生活

除了上述描写侵略者压迫下悲惨生活的歌曲题材外,还有一部分歌曲是记录了东北军战士们不屈奋战的英雄事迹,歌曲充满对东北抗联将士们的深情讴歌,真实的记录了东北人民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战斗经历。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不计其数,然而在这个时候,共产党联动了东北各种抗日武装的资源,建立了一支东北抗日联军,他们与日本帝国主义在严寒中周旋搏斗,不畏艰苦、勇往直前。他们的英勇事迹也在抗联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东北抗日联军游走于白山黑水之间,带领战士们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一同抵抗敌人的侵略。介于此时,杨靖宇、李兆麟等重要的领导人为了宣传战斗思想,也纷纷投入到了抗战歌曲的创作中去。在当时,如:《四季游击歌》《露营之歌》《东北人民革命军军歌》《宁死不投降》《邓司令》《杨司令英雄汉》等,表现了在极度严寒的天气下,东北抗日联军们坚韧不拔、英勇作战的光辉事迹。这部分歌曲的产生一方面鼓舞了战士们的作战的士气,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战士们历尽艰辛仍保持乐观心态奋勇作战的敬重。接下来,笔者将选取其中代表性的曲目进行逐例分析。

1.《露营之歌》

这首《露营之歌》是由抗日名将李兆麟等人创作而成,歌曲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西征路上的真实生活,在当时不仅广为传唱,而且也鼓舞了大批将士们的信心。歌曲整体的音乐呈现出悲壮的感情基调,《露营之歌》完成于1938年,是根据古曲《落花调》填词的一首抗战歌曲。《落花调》的原曲节奏舒缓,略显悲伤,后经过李兆麟等人的重新填词后使得作品的节奏变得铿锵,带有着悲壮的战斗性。在东北抗联的征程中,不乏有大批振奋人心的歌曲,这首《露营之歌》的歌词描写了在西征路上荒山野岭,大雪横飞的艰苦环境中,战士们乐观积极的心态。

歌曲为合唱曲,以西征路途上的春夏秋冬,来描述抗联的艰辛。歌曲的每一段歌词都离不开“火”字:“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春意盎然,火将大家凝聚在了一起。夜晚时分,抗联战士们席地而坐围绕在篝火旁,朴实的火光照映在每个抗联战士的脸上,那火光就像战士们的斗志一般渐渐燃起;“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在三伏天气,火不仅可以驱赶蚊虫的叮咬,还可以让将士们快速穿上烘干的衣物。“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环境的恶劣使抗联战士们用火困难,但他们停止行军的步伐,火一直在他们心里,那似乎是一种信念,似乎也是希望;风割脸,雪割口,在露天营地里,温暖的篝火烤着战士们的胸膛,而背后凌冽的寒风早已深入骨髓。长途的跋涉加上这一冷一热,战士们身心已然筋疲力尽,但没有人抱怨,他们围聚在一起,橙红色的火苗又一次照在了他们脸上。他们心里坚信东北的“春天”要到了。歌曲结尾:“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唱出了将士们驱除日本侵略者视死如归的气势。“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抗联战士不夺回山河誓不休的决心和炽热的爱国之心。

2.《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这首作品是杨靖宇为了适应斗争、激励战士而亲自完成的抗联歌曲,杨靖宇将军不仅仅是担任军事指挥员的工作,同时也是用歌谣为笔来振奋人心的宣传主干。这首歌曲的产生也为以后期抗战歌谣的谱写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首歌曲完成于1936年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面对当时第一路军这支斗志十足的部队,杨靖宇将军挥洒笔墨写下歌词。“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这首歌曲很快便传遍军营。激昂的曲调唱出战士们必胜的信心,深得广大战士们的喜爱,传唱度极高,而后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歌中唱出了作为一名军人就要铁肩担道义,严格律己,不为生死之间的考验,即便面对日寇残忍的暴虐,仍然满怀崇高的信念。他们是值得载入史册的爱国英雄,用自己的爱国情操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在救亡图存的路上展开了拼死斗争。

(三)歌颂人民拥护共产党领导

东北抗日联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他们以铁一般的纪律和必胜的决心感染着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一方百姓,同时东北抗日联军也用自己的精神感动着百姓,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军民鱼水情,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里,百姓们也献出了自己的热情,不仅主动为战士们缝补衣服、做饭,还同时担任侦察敌情,照顾伤员的任务。军民团结一心,筑起了血肉的长城。

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关于军民情深的革命歌曲,这类歌曲大多都是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困苦,走向胜利的美好新生活。如《欢迎抗日军歌》《八路战将勇》《谢谢毛主席好心田》《富贵荣华万万年》《投奔抗联扛起枪》等记录了人民期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向新生活的美好愿景;还有如《参加抗战》《绣云肩》《抗联四季歌》《做鞋送抗联》《男儿从军》《抗联英名贯九洲》《儿童抗日》《妇女快起来》等这些对于抗联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歌曲歌词真挚,旋律简单,但却不乏能看出人民对于抗联战士们发自内心的拥护与爱戴,也同时充分的体现了人民拥军的和谐场景。

1.《做鞋送抗联》

这首抗联歌曲以东北的民歌小调为素材,具体的出处已无从考证。全曲的音乐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风格。歌词中唱道:“小妹坐灯前哪,穿针又引线,不是忙嫁妆,做鞋送抗联。哎啰哎嗨哟哟,不是忙嫁妆,做鞋送抗联……”仿佛带我们还原了当时在林海雪原中征战的战士们,因为物资的匮乏而受冻的辛酸,但是热心的老百姓仍然尽自己的一份力来送出物资,这也深刻地表达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与信任。

总的来说,东北抗战歌曲的体裁主要是以旋律朗朗上口的民歌小调为主。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种风格,既有明朗欢快的叙事性歌曲,又有反映百姓悲苦生活的抒情性歌曲,同时还有鼓舞士气、振奋铿锵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创作的节奏大多是以 4/4 拍以及2/4拍居多,大量运用了四分音符、连八以及连十六的节奏型,便于对歌曲的叙事性处理。同时也大量采用了切分、附点等变化的节奏型,使得节奏更加利落,凸显东北人民的豪放热情。歌曲并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歌曲旋律起伏比较大,曲调大多都来自于民间的曲调再加工,其中运用较多的曲调有“祭腔调”“小白菜调”“寡妇叹调”“茉莉花调”“五更调”“妓女悲秋”“春歌上工调”等。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抗战歌曲,题材上都是以积极振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主。贴合百姓生活,音乐简单通俗等特点,也是东北抗战歌曲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的原因。

三、辽宁地区抗战歌曲历史贡献与影响

辽宁地区的抗联歌曲是抗战时期的一种标志性的符号,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红色年代的经典作品不仅仅具有着历史脉络的传递价值,同时也是我国抗战史中重要的篇章。在笔者阅读完史料后发现,东北抗联歌曲贯串着整个东北抗联史的历史发展,歌曲中全方面的向后人述说了那个年代历史的巨变。在此,笔者也将以辽宁地区抗战歌曲对于历史发展起到的贡献及价值作为切入点,对于它所产生的影响及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探析。

(一)梳理辽宁地区抗联历史的脉络

辽宁地区的抗联歌曲,从歌词内容到歌曲旋律无不展示了一个时代坚韧不屈的声音。从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开始,到顽强的发展以及经历了革命的高潮与现实的苦难磨砺,直到最后取得的全面胜利,音乐始终陪伴着战士们,始终贯串着百姓的生活。这不仅说明了抗联歌曲是当时那段抗战历史的集中体现,同时还结合着音乐的本体语言,深刻且真实的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丑恶嘴脸,以及战士们枪林弹雨下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对于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构建起了一段真实的血泪史,为辽宁地区抗联的历史增加了一份更有力的佐证。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抗联革命歌曲在辽宁地区乃至全国的抗战历史中都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在如今21世纪的党史学习中,这些红色革命歌曲也再度被传唱开来,我们也通过抗联歌曲牢牢地铭记这段历史。

(二)传递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东北抗联歌曲作为我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一度受到了战士们与百姓的喜爱。在当时的战争年代,由于信息的闭塞,物资的匮乏,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富足来填补战争带来的苦难与艰辛。因此,当时创作的歌曲很容易就会传唱开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歌曲没有被完整的加以整理和保存,使得很多原始的手稿资料丢失。但就单从现有的曲目来看,仍然可以看到歌曲中传达的精神与浓烈的爱国情怀。抗联歌曲的创作内容反映了当时东北抗日斗争的原貌,无论是歌曲中歌颂的英雄事迹,如歌颂指挥员的《兆麟将军》和悼念烈士的《追悼冯志刚同志》,还是反映百姓与战士齐心抗战的《全民抗日》《男儿从军》《送长征》等,都是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于拯救家国于落难间的大局责任。回顾抗联的整个抗争历程,东北抗联歌曲的音乐文化无论是从歌词、曲调还是铿锵的节奏都在传递着东北抗联的时代精神。同时,保护及弘扬这类歌曲也是可以更好地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和人民的精神志气。

(三)红色经典的价值体现

东北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音乐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在历经数十年历史的沉淀后,东北抗联歌曲以红色经典的审美价值闪耀着文化的光辉。总的来看,东北抗联歌曲的审美价值集中体现在艺术价值和文化的价值这两点上,因此,我们也应该用带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类歌曲,让其精神能够更好地传递下去。笔者认为,对于红色经典的学习,我国高校的教育环境应当首当其冲,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党史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习的课程中去,对于红色经典的价值体现也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呈现。笔者建议可以让各高校通过将爱国歌曲与抗战歌曲的学唱纳入到教学实践的活动案例中。东北抗联歌曲中包含的民族精神价值以及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也同时可以为高校师生们对于东北抗联历史的了解,以及红色经典音乐的学习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倡导各高校坚持把红色经典教育摆在学院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通过对于党政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创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专业也应设置实践课程,搭建多样化、有特色的实践实训载体,真正做到传承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血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音乐的发展与其历史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对于辽宁地区抗战歌曲的梳理与分析,也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的抗联歌曲即便经过了岁月的冲刷,仍然拥有其不可小觑的文化精神以及价值体现。在回顾抗联史、探究歌曲中蕴含的背景文化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是一些近乎失传的歌曲,它们的创作经历都深刻地印证了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精神的体现。一首首歌曲还原了时代的精神,它的音乐本体也传达着斗志与激情,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意识、鼓舞人民士气都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将辽宁地区抗战歌曲中的精神一直传唱下去。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辽宁
抗日小英雄杨杨
辽宁之光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辽宁舰
抗日英烈马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