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校体育改革这十年

2022-10-13 17:21文/刘
体育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每节课课标体育课

文/刘 晋

一、从2001年参与课标修订,开始与课改结缘

2001年1月,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笔者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七次核心会议,在课标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的主持下,对2001年版课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工作。

随后,笔者先后参与了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编制工作、2007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征求意见工作以及2011年底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征求意见工作。2014年底与2015年初首次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聚焦点。笔者还参加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多次调研、测评和解读编写工作。2018年以后还参与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调研、测评和解读的编写工作。

二、寻找学生体质连续三十多年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一)原因

中国的班级体育教学模式是130多年前由基督教青年会传入天津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的课程模式延续着一百多年前师傅带徒弟的状态,百年如一日。

(二)对策

长期以来,我们只解决了体育学科缺少课时的问题,但始终没有解决标准化、大密度、适宜强度、量化评价等问题。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学生体质状况可想而知。如何从“一盘散沙”模式提升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当务之急。

三、新课标没有新教学模式就无法落地课堂

季浏教授在20多年担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期间,在不断调研、实验、考察研究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体育教学模式,2015年在全国建立了50多所实验基地学校,进行实验,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进行大面积现场课的实验与展示。实践数据证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充分发挥了体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是课标落地体育课堂的桥梁和金钥匙,使上千所学校、上亿学生受益。

四、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三个关键要点

(一)运动负荷

群体运动密度75%以上,平均心率140~160次/分。

(二)体能练习

每节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多样性、趣味性、补偿性专项和一般体能练习。

(三)运动技能

每节课10分钟左右的组合技战术学练和每节课10分钟比赛的结构化教学,摒弃单一技术教学。

五、云南会议是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结构性变化的里程碑

在2020年8月20日的云南会议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云南省提出:学校体育改革要移风易俗、改天换地,聚焦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大单元教学;要像语文学科课后布置语文作业一样,体育学科也要布置体育作业;足球、篮球课每节课应该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10分钟比赛、10分钟体能练习,保证大密度、适宜强度的高质量体育课;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改造要适应学生全员参加比赛的要求,如一个篮球场需有6个篮板,足球场需有6米×8米六块小场地,否则,场地器材问题不解决,每节课都有比赛是做不到的,这是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

六、这十年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与五个现实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并达成了共识

1.在专项运动技能教学中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且要求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2.侧重通过设计和实施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教学及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保证每节课有对抗和比赛,保证了学生切实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3.设计组合技战术的“学、练、赛”,创设多样复杂的情境,课上“学”什么,课外“赛”什么,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

4.课标中关于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标准,解决了我国普遍存在的“不出汗”体育课问题,得到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认可。

5.通过强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学生校内、校外各锻炼一小时”要求,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学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猜你喜欢
每节课课标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我会跳绳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What To Do With Minutes To Go In Class(2)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北京 小学初中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惯例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