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实践探索
——以“草木之歌”为例

2022-10-13 02:16戚群云
中学语文 2022年27期
关键词:草木诗经首诗

戚群云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滥觞,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卓越,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宝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宝贵的课程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诗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篇目较少。以现行统编教材为例,必修教材仅选了《芣苢》,古诗词诵读选了《静女》;选择性必修教材仅选了《氓》,古诗词诵读选了《无衣》。这些诗篇分布在不同的教材,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单篇分析的方式,不易勾连拓展,学生最后获得的只是有关《诗经》零碎的知识。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尝试组织学生对《诗经》进行“整本书阅读”,对全书按内容进行重组,通过“草木之歌”“爱情之吟”“家国之思”“农事之咏”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读。这种教学方式,集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主体,改革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致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下面以“草木之歌”为例,具体进行说明。

一、以草木为载体进行结构化设计

《诗经》起于先民的日常劳作,“草木”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内容。我们以“草木”为纽带,从全书中挑选了10 首诗,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读。这一专题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统整了草木与环境、草木与情感、草木与赋比兴等教学内容,形象、情感、手法,逐层打开,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了对《诗经》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思维支架。

1.阅读篇目:《周南·关雎》《周南·芣苢》《周南·汉广》《召南·草虫》《鄘风·桑中》《邶风·凯风》《唐风·葛生》《王风·黍离》《魏风·伐檀》《陈风·泽陂》。

2.选择理由:草木涉及水生、蔓生,可吃(野菜)、可看(花)、可用(制衣)等种类,具有内容和情感的多样性,有劳动、爱情、怀人、家国情怀和怨刺等,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3.任务框架(见图1 所示)。

4.学习资料:《诗经译注》(程俊英本)、叶嘉莹《说诗讲稿》、流沙河《诗经点醒》、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鲍鹏山《美丽〈诗经〉》、日本学者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等 。

二、以活动为手段架构生成性课堂

在草木这一专题的教学中,我们在“草木之境”“草木之思”“草木之兴”三个课时,各安排了若干诵、感、写、议等子活动,通过词语概括、审美想象、微专题探究、赏鉴评论,前后勾连,有序推进,将语言、审美、思维、文化的素养培养贯穿其中。

图1:“草木之歌”专题教学的任务框架

1.通过朗读领略分享音韵之美

初读,扫清文字阻碍,找出各首诗中的草木形象,完成导读任务。赏读,在配乐读、古风吟、现代歌曲唱中选择一种方式合作完成,在音韵圆转和反复回环中体味情感起伏。品读,在10 首诗草木对换的游戏中体会起兴之美。

2.在梳理和探究活动中推动生成

梳理与探究是前后承接的活动,有了对学习内容或材料分类、排序、列表等活动,才有可能进行比较、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草木之境”由“梳理草木——组合草木——给诗配画”三个任务组成。通过概括草木特征,制作草木词云图。“草木之思”先列表梳理草木的生态特征、地域场景、文化内涵与情感意蕴,如战争、行役、民俗、农业等,再将10首诗组成三个微专题进行比较整合,探究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母题。“草木之兴”,先梳理概括郑玄、孔颖达、叶嘉莹、鲍鹏山、蒋勋的观点,对应梳理这10 首诗的手法;再在“点”上细耕深读,探究《葛生》赋比兴三说皆可的原因;进一步回顾《氓》用桑来比兴的作用,进一步探究“草木之兴”的魅力。

3.在“以写促读”活动中推动生成

写作能使审美体验的内循环,转化为外在显性的生成。写作比口头发言更需要严密的思考和推敲,这个过程也是主体言语、精神建构的过程。本专题共展开三次微写作活动。发阅读《诗经》的朋友圈,是对草木形象美的感知;将10 首诗组成三个微专题,是体味先民在草木上寄托的情感和意蕴;在10 首诗草木互换的品读中,探究比兴之美。每人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短文,再合作完成长文。

三、以学习共同体为纽带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克服心理困难,提升研析效率。我们将学生分为6 人一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扫除语言障碍,分享阅读收获。

1.改变同质化现象,促进个性化阅读

三次微写作——发草木朋友圈、设计微专题、选一个角度品评“起兴”之美,均呈现出答案多元、思维发散的现象。三个微专题如“劳动的喜怒哀乐”“思念的辗转流转”“家园的深情呼唤”,以生活场景对接民族精神母题;如“生命的永恒忧伤”“生命的喜悦温暖”“生命的平和宽厚”,着眼于古今生命情感的相通;如“心尖上的悸动不已”“油盐中的悲欢离合”“乡野中的伤时感事”,从个体生命到时代之音感受先民情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言语生命的知情意。

2.在反复阅读中推动思维进阶

“草木之境”进入《诗经》自然的审美情境,“草木之思”感受民族的精神母题,“草木之兴”感悟先民最初的抒情方式。到第三课,在学生多次进入文本后,开始探究“兴”是怎样发生的,它对后代文学的影响。要完成鉴赏文章颇富挑战性,组内分配每人选择一个角度写250 字左右的短文。小组讨论之后,完善内容和结构,写成一篇1000 字左右有质量的文章。每个学习小组将短章、成篇打包交由老师批改,在老师做具体指导之后,再进行修改,为进一步撰写研究论文打基础。学生在共同的读写过程中加强了审美感知、拓宽了思维视野,在草木营造的纯美意境中体味到《诗经》的诗性,理解了“草木之兴”奠定了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抒情手法的基础。合作探究推动了学生的深入探究与交流共享,这远比一个人的独立阅读收获要大得多。

3.改变评价方式,促进自主探究

评价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互评。过程性评价由每个环节的课堂表现、合作研究持续累加构成,评价维度分为参与度、分享值、贡献数,参与度和分享值是学习共同体内的等级评定,贡献数是就班级整体而言,指经过老师和编委会的质量评估,评选出优秀作品,发表在班级公众号平台的数量。这样一来,每个成员分担任务,积极参与,如合作完成一首配乐朗诵,从选择音乐到配合方式、朗读的节奏声情,同伴之间平等交流,切磋启发,不仅拓展了阅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在磨砺中结成深厚的友谊。

“草木之歌”作为《诗经》的第一个阅读专题,对后面的专题教学有着奠基的作用,教师除了操控程序外,也要对学生阅读的边界进行把关,在微专题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挖掘草木的文化内涵;在“起兴之美”的探讨中,教师要明确《诗经》草木还不是后来诗歌意义上的意象,意境也不是很圆熟,从而引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判断。

猜你喜欢
草木诗经首诗
《上课没人抢》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诗经
现代诗经
草木缘情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草木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