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作描写更精彩

2022-10-16 15:10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小学
小读者 2022年22期
关键词:排比句罗丹腰鼓

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小学 谢 涛

动作描写就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等。通过写人物做的事及其过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心理、习惯等特征。老舍有一个与描写有关的“秘诀”:“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因此,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作家莱辛也说要“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处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由此可见,动作描写在写人记事的习作中举足轻重。如何进行动作描写,才能使人物显得具体而生动呢?

一、妙用动词刻画人物

妙用动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更好地传递人物之间的情感,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在动词的使用上多下功夫,反复对其推敲和锤炼,将人物形象准确地描摹出来。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和环境中,其行为特点也不一样。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注意在文字简练、准确的基础上,还要达到以少胜多、字字传神的效果。抓住人物的动作,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的行为动作,抓住其特征仔细描摹,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一个片段:

(他)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人心的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画面。其中,“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进行了细化,才使整个画面别具温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令每个读者都感动不已。由此可见,妙用动词可使语言更形象,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身临其境。

二、细致入微描摹动作

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其行为动作表现出来。一些“小动作”对表现人物特点有时会起到关键作用,这些“小动作”就是人物的动作细节。写作时,如果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细节,有助于更加真实、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可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活灵活现,使人物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在进行动作描写时,不仅要写清人物的动作,还要思考该动作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是怎么做的。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将动作与表情、神态结合起来。例如《全神贯注》其中一个片段: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起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罗丹的动作和神态、表情,让读者看到了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罗丹的形象,看到了一个对艺术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忘我工作的艺术家形象。这样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

三、运用修辞修饰动作

学生写作文时,若在进行动作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就会比较细致地表现出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人物形象就会更具活力,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为文章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比如:巧设比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大胆夸张,引发读者联想;多用排比,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文采飞扬。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时,若能妙语连珠,就如同炎热、躁闷的夏天中的徐徐凉风,让读者不忍释卷。例如《安塞腰鼓》其中一个片段: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段文字用了三组排比句:第一组是开头的三个短句,从不同角度描写后生使劲、忘情、拼命的状态;第二组排比句连用了五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后生们的脚步、瞳仁、风姿等;第三组排比句用了三个短语,分别从场面、风格、气氛三个角度表达了作者观赏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感受。整段文字读起来气韵贯通,给读者一种虎虎的生气。

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体现文章主题,以及凸显生动、丰富、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会在写作时使用动作描写,使其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气质等,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为文章增色。

猜你喜欢
排比句罗丹腰鼓
从“四计歌”学排比
排比句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罗丹手稿
啊,腰鼓山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