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器乐美育课程探索

2022-10-21 17:20林翰曹佳望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公关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器乐树人立德

文/林翰 曹佳望(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2)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器乐》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将立德树人教育、美育进行交叉融合,从而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

一、传统器乐美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1.外在区别

传统器乐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立德树人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两者是性质不同的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大相径庭。在教学侧重点上,传统器乐美育主体在于艺术审美层面,注重艺术层面的分析和鉴赏。它更强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而立德树人则是强调文化政治层面,更注重社会整体性教育,基于科学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看待事物。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器乐美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音乐的功效,达到感化人、教育人的目的,让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塑造人格。而立德树人更强调理论和实例的灌输,通过传授者的说理和引导,让学生吸收知识、学习案例,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在行为上有实例参考。所以,学生更多的是处在被动学习状态。

2.内在联系

传统器乐美育与立德树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在于通过一定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净化内心的世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二者在情感上相通。本质上,立德树人是理性教育,偏重知识体系和思想认知的传授,是以理服人;而传统器乐美育则是感性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是以情动人。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思想认识层面问题的解决,也会进行情感输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会进行语言的引导、行为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传统器乐教育则是基于本身的教育功能,将理性认知、思想观念转化成直观、生动的音乐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喜爱的音乐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理论观点和人文意识。可见,传统器乐美育虽然包含感性认知和情感灌输,但也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才能参透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二者在内容上相融。无论是传统器乐美育还是立德树人都是以“以人为本”的实现为教学目的。立德树人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法则,助力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传统器乐美育本身就与立德树人内容有密切联系。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如特色乐器及器乐音乐的溯源和作品赏析,能够深化学生对我国文化和谐和多样性的认识。这是传统器乐美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二者在目标相通。传统器乐美育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所以从本质目标而言,两者的步伐是一致的。同时,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都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塑造理想人格。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传统器乐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器乐美育与实证教育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两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包括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方式的刚柔并济、教学内容的内外相通等。但是,从实践来看,“立德树人”理念下,传统器乐美育课程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尚且存在着课程设置科学性缺乏、学生音乐素养基础性薄弱、立德树人与美育存在两张皮等现实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解决。

1.课程设置科学性缺乏

传统器乐美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目前,高等学校虽然基本都开设美育课程,但重视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往音乐赏析类课程的课程设置多以聆听和讲解作品的内容为主,缺少对历史人文的探索,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在课时安排上,传统器乐美育课程多是选修课,采用学分制,一周一次课,每次2节,一些学校并不规定学生在学分当中必选此类课程,加上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器乐比较陌生,选课人数较少,难以实现全体学生范围内的美育功能。在课程开设内容上,以往传统器乐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侧重于作品赏析,较少触及乐器的分析以及历史的演变,从而无法使学生更深刻的去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形式上,传统器乐美育课程美育没有修订统一的教材资料,课程安排也是由教师自行决定;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鲜活,但却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互动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在教学质量上,学校美育对传统器乐美育课程美育制定考核标准,具体教学效果得不到衡量,这也让传统器乐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传统音乐素养基础性薄弱

传统器乐美育课程,面向的是所有在校学生,而不是音乐专业学生,所以他们的基本音乐素养普遍不高,但笔者发现选课的学生却对传统器乐或者音乐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在大学阶段通过传统器乐美育课程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除了少数学生是在童年阶段专门学习过音乐外,大部分的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基础还是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上。而且,即使他们接受过美育,但却也不是专攻于传统器乐方面,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方面也缺少传统器乐方面的专业性。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讲传统器乐更是难懂,没有器乐演奏的基础,没有传统音乐的基础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园艺术文化的一些空白,但并不一定以传统器乐为主,其次数也难以达到全面美育的功能,传统器乐美育任务在现阶段仍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了解认识学习传统音乐的环境依然有限,所以,传统器乐美育课堂开展好才能有效改善目前高校大学生传统音乐基础素养薄弱的局面。

3.立德树人渗透存在两张皮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重智育轻德育,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更需要通过立德树人方面的渗透,改变立德树人和传统器乐美育“两张皮”的现象。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立德树人与其他各门学科同向同行,发挥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所以,在传统器乐美育教育改革中通过“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德育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也能积极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步。在认识理念上,传统器乐美育课程不重视器乐课程以外的思想认知,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够,在课程类型的选择、教学设计等方面也都不具有针对性,加之学校管理者缺乏对专业学科教师的正确理念引导,以至于未能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深厚育人功能,在传统器乐美育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在教学模式上,传统器乐美育课程缺乏德育实践性,目前课堂教学还是以音乐内容为主,较少涉及立德树人方面的内容,抑或是对作品中蕴涵的德育内涵挖掘不够。如果仅是纯粹地欣赏或演奏一些作品,解析歌曲的旋律和演唱技巧,忽视主题情感、背景内涵、价值内容的分析,缺乏对其中所蕴含的育人观点和思想的挖掘,那么传统器乐美育课程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立德树人功能和意义。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器乐美育课程的立德树人方法缺乏灵活性。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谈心,没有灵活掌握立德树人的教学方法,结合器乐教学的实际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器乐演奏的实践活动,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立德树人”理念,将德育与传统器乐美育有机结合,将其渗透到传统器乐美育课程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实质性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传统器乐美育课程实践探索

从前述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与美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两者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互补共融、协同发展的关系。所以,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国传统器乐美育课程中立德树人与美育的合力教育作用,实现两者的共赢发展。具体来说,要将传统器乐美育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形式渗透到各个角落,弥补课程设置科学性缺乏的弊端;要借助外界的立德树人力量作用于传统器乐美育课程实践,弥补学生音乐素养基础性薄弱的缺憾;还要守好网络立德树人阵地,借用新时代下的技术手段弥补“两张皮”的裂痕。

1.丰富艺术实践形式

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学生大部分不具备音乐基础知识或学习过一门传统乐器的经验,所以,要丰富传统器乐美育课程实践形式,加强“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一是拓展课堂的传统器乐实践活动,包括让学生能近距离地观看有演奏基础学生或者教师的现场演奏,通过讲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乐器的发展脉络和传统器乐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在公共选修课之外,将传统器乐美育引入到校园中,如社团活动、校园大赛、艺术节等,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课堂上和课堂之外,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实现全面发展。一方面,可以基于实际条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作为传播载体,实现传统器乐美育的多样性和地方性;另一方面,更多的选择以传统器乐演奏的红色经典,展示这些经典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深度挖掘经典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功能。从乐器本身入手,通过演奏了解音乐作品,物情结合,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将传统器乐美育教学深化,上升到立德树人层面,从而对学生的立德树人起到促进作用。三是要着重打造课堂互动,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邀请校外演奏家深入课堂,让学生领会到传统器乐之美,从而达到以美育人,弘扬中华美育文化及立德树人的效果。

2.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针对大学生音乐素养薄弱的情况,学校要从培养人的视角,立足于中国传统器乐美育课程的建设,系统结合传统器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改变以往仅以传统器乐作品赏析为主的知识传授,挖掘对传统器乐背后的历史文化的认识,甚至拓展至对特色乐器及器乐音乐的溯源和作品赏析,深化学生对我国文化和谐及多样性的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浸润目标。与此同时,学校要利用好国家层面开展的师德师风培训、思想政治培训项目,强化师资队伍的“立德树人”理念;利用音乐专业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提高课程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评价能力。如此,才能在传统器乐美育课程中达成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针对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现实,阻止只会适得其反,相反要耐心引导,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流行乐之外的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在拓展大学生艺术视野的同时,将正确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和器乐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老师、外请演奏家以及民乐团示范演奏、分享演奏体验;设置问答环节,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通过生动、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兴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守好网络思想阵地

2020年以来,各地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网络平台成为“立德树人”理念渗透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更让学生懂得了爱国的意义,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在大是大非面前理应肩负起责任和使命。在“云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守好网络立德树人的新阵地,把握“立德树人”理念融入网络平台的优长之处,有效地避免过去的说教、灌输方式,多媒体方式更容易传达正面、积极的信息。如此一来,全校师生都可以通过器乐演奏、音乐歌唱、诗歌朗诵等创新形式传递情感,致敬守卫在一线的“逆行者”,学校师生也都接触到一线的真实丰富的素材,超越时空的感受素材中的真情实意。就传统器乐美育课程而言,也要改进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课堂的线上翻转,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从过去只注重专业性培养转变为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轨道中。“立德树人”视域下,传统器乐美育与立德树人两者是高等教育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所以,在课程实践中,要找好、找准思政的切入点,着手解决课程设置、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守好网络立德树人阵地。

猜你喜欢
器乐树人立德
初中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Gwendolyn Br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