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视野下刘亮程散文的意义

2022-10-22 11:19张炜闫梅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名作欣赏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刘亮程刘亮万物

⊙张炜 闫梅[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新疆作家刘亮程凭借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进入大众视野。研究刘亮程散文热潮的第二个十年已经过去,成果颇丰。大致能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刘亮程散文的“哲学”研究,具体关注刘亮程散文的“哲学”意义和现代性反思;二是刘亮程散文的相关内容和主题研究,注重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气息;三是对刘亮程散文的语言诗学研究;四是在特定的散文创作方法层面探讨刘亮程散文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本文将刘亮程的散文作品放在文化润疆的大视野下,探究其在关注生态建设、发挥文学光亮,以及弥合城市与乡村割离的深刻意义。从概念上来讲,“文化润疆”就是“释放文化润泽的静谧效果,提升植根于人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应该根植于每个民族、每个成员的心灵深处。现代散文在贴近生活本身、表达人的思想方式、促进情感此沟通方面有着独特的核心优势。本文将在“文化润疆”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刘亮程散文在凝聚人心方面的作用,挖掘其意蕴,以实现“文以化人,日新其德”的目的。

一、万物有灵的生态理念

在刘亮程的散文里,泥地里爬行的虫,狂风席卷的落叶,甚至空气里漂浮的尘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响,“它们张着嘴,挥舞着衣袖,在我们听不到的地方诉说着独属于他们的秘密”。刘亮程带我们走进村落的隐秘角落,这里有遗失的土地和山脉,这是我们疾速奔腾后遗落和忽略的生态。仔细探究刘亮程的散文作品会发现,他的生态文学已经从自然生态延伸到了人类精神文化价值观的层面,为构建文化和谐环境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人与万物同在是刘亮程文学创作的最重要的主题。《一个人的村庄》里,动物共存的信息遍布整个黄沙梁,在这样的村庄里,动物和人类处于同一个单位中,没有高低和等第之分。刘亮程笔下的生命,是一种包含了人、动物、植物,甚至是囊括了世间万物的一种“大生命”。刘亮程说:“当你从人类的角度看世界时,这只是人类的愿景。”其实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与刘亮程的读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刘亮程在接受采访时说:“庄周的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气息我可以感受和理解到。”不难发现,在刘亮程的作品中,老庄的影子时不时地一闪而过。

受此影响,刘亮程意识到: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人与万物共生共荣。他长于通过一些典型的意象,尤其是动物和植物来表达“万物有灵”的理念。他着重于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尤其是农人所接触的事物,例如鸡、驴、马、牛这类意象。比如:鸡脑子小,记不太清事情,慢慢悠悠地在村里晃悠几圈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驴会偏着头,斜着眼睛,看村长到底能把它咋样;没看上父亲的老黄牛会甩头刨地示威。又如:四十岁的风吹红了的旧门,八十岁的雨洗去的墙上的泥。在《剩下的事情》中,刘亮程写道:“一根草、一棵树,停在空中,在空中歌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刘亮程用自然素朴的生命态度看待这个世界,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接近一切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自然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象征物,作家通过对自然的隐喻来书写和抒发内心。但在刘亮程笔下,自然回归于自然,自然便是自然本身。动物、植物不再承担人类象征物的职能,而是回归到了动植物的本真状态中。有效的生态批评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生态价值,有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和态度。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当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更应该反思在自然生态方面的问题。

刘亮程说:“读庄周的时候,第一次就觉得他像我们村里的老翁,他笔下的空气、秋水、山林、死神,似乎就在我们村,我完全可以听懂他的话。”可见,刘亮程对老庄哲学和楚骚传统有较深的领悟。将刘亮程的生命态度放在一个浩荡的空间里,与其说是类似庄子的“万物齐一”,更像孔子的“推己及万物”。刘亮程并没有所谓的“万物平等”一说,他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世界这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都是互相牵绊的。他在以悲悯的眼光看待花虫鸟兽的同时,正视人对于动植物的占有和食用,而且没有因为人的地位而对其他事物表示贬抑。在他的散文作品中,“齐物”思想推到了“人、动物、土地”三者关系的这一层面。在现代化发展速度愈来愈快的今天,乡村在以一种缓慢的、不易让人察觉的速度消解。虽说目前中国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达到了互相平衡、互相和谐的局面,但仍需要通过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去传播和影响人潜意识里的观念,这就体现了推进文化润疆政策的前瞻性。

《一个人的村庄》看似是一个村庄的狭窄视野,实际上是整个有机世界的有益探索。在这个村庄里绽放着其他世界的花,刘亮程自然又温馨的生命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将世界万物以一种近乎庞大的系统展示开来。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根基在乡村。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和更替,乡村文化仍然存在,大部分的文化传统依旧留在乡村,这就是文化的希望。“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集合体,是一代代积淀下来的乡土厚土,才有可能诞生厚重的文字。”因为始终不曾间断的“根”,人们对乡村始终饱含热望和憧憬,刘亮程以乡村作为切入口,导入自然和生态的话题,也因此能够荡起波澜,引起共鸣。“文化润疆”强调润物细无声的内化作用,就是这种细密又有感情的文字,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才能够起到触及人心的作用。

“文学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是神留给人类的最后一个交流的后门。当其他的形式讲不通时,那么文学就是最后的希望。”笔者认为,这也就是文化润疆的意义所在,当我们用文学讨论和交流时,能够触及其他形式不能涉及的隐秘角落。中华文化的稳定性其实就在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更替都不会从根本上破坏它,文化的根在农村。这种最稳定、最深刻的文化体系是文学最可靠的支撑。我们不仅仅是要在文学中找寻村庄,更要将这种情感内化于心,通过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方式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

二、民族交融的文化认同

“文化润疆”是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在与文学作品交汇时存在高契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刘亮程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中也谈道:“如果每个时代、每个运动都能改变人的思想,那就不再是人了。即使经历了沧桑劫难,我们还是人,因为我们的思想中有些东西没有改变,文学守候的就是那一点点不变。”文学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最深刻不变的东西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刘亮程的散文以轻松的方式广泛传播新疆的民族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民族间的交流对话成为可能,这其实也是民族文学的重要意义。刘亮程通过对黄沙梁、库车等特殊意象的选择,来思考语言、信仰、生与死等哲学话题,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新疆乡村来描绘这个世界。

民族文化是文化润疆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新疆本土作家在创作时始终围绕着这片土地。刘亮程在西部大地上,体验着西部广阔荒凉的山川大漠下的生命现象,那是一种独特的境界。无形的文化有了有形的依托,在最真实、最鲜活的乡村,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朴实的生活,更能探寻到乡村文化的融合与延续。

三、坚守乡土的精神家园

在刘亮程的散文中,牛、马、驴是最常出现的三种动物意象。如果将视野放在文明的范畴,可以发现马代表的是现代文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和现代节奏的影响下,牛和驴代表着农业文明。在偏僻封闭的西部农村,人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土地上。“无论如何,我没有骑马奔跑过,我保持着自己的速度。这些年人们一直在某个地方奔跑,而我远远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遗弃。”(《逃跑的马》)说是被“遗弃”,但字里行间没有慌忙和急切,他在人潮涌动中继续着自己的节奏,坚守着贫穷落后的家园,不怕被甩在后面。

刘亮程对乡土的坚守,还体现在炊烟、树和墙等乡村最具有典型性的意象上。就炊烟来讲,这是一种乡村特有的,甚至是被现代文明抛弃的落后传统的生活方式,却是最有趣的,最具有乡村特色的方式。随着烟雾渐渐升起,从烟囱里出来,汇聚蔓延到屋顶上,那种生活的意趣就一点一点漾出来了。“炊烟意味着村里的头发。我小时候用过这个比方,长大后知道它是乡村的根。”(《缕缕炊烟》)炊烟是村民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也是村民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在黄沙梁,炊烟和阳光就是这里最大的事情,也是乡间全部的美好。

树和墙是稳定而永恒的形象。黄沙梁荒凉枯瘠,而树木却为不变的村落增添了色彩和朝气……它们不会轻易消失,它们是村落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会记得许多事;它会替离去的人守着空旷的村子,离去的人归来,便知道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一如往昔。“过去千百年后,大地上许多东西都会无人认领。”(《一截土墙》)倘若已经有人告别了村落,拿走了他们所给予的东西,不知道是哪一缕炊烟不再升起,树消失或死掉,那到底是他们遗忘了村庄,还是村庄遗忘了他们?

在刘亮程的梦里,一个质朴得几乎静止的“村庄”是他唯一的安慰。“村”里有一个永远无法讲完的故事,风声不断,田野不断,鲜花不断。刘亮程在追寻着已经或正在消逝的乡土痕迹,正是因为“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忧虑,刘亮程知道如何找寻回去的路,他用自然的笔触构建起“黄沙梁”的精神底蕴和脊梁,用温馨的语言去影响更多的人,使他笔下的“村庄”成为一种慰藉,他是最真切的乡土坚守者。

此外,刘亮程使用了“慢”的方式和节奏,即慢节奏来进行叙述。他用日常生活将读者与村庄联系起来,以“慢”的方式让读者贴近自然,贴近那个诗意乡村,感受充满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细节的肌理……他在努力保持一种慢的时空节奏的同时,又自然地展现出人与个体、人与自然,并将它们充分融入新疆时空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极富乡土意蕴的新疆镜像。人们在城市的压迫下转而去追求更清澈自在的乡村,其实是以一种对比的方式让大众的视野在短暂回归乡村后,激起对乡土更加沉重的思考。他写平凡但不为人知的事情,这些事情人类并非不知道,而是遗忘了。当现代生活变成了过往,脱掉它的躯壳,那个时候,人们的心灵会回到那个家园。通过这些文字,不仅能够引发新疆各族人民深切而广泛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为文化润疆工程的具体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示范。通过对刘亮程散文作品的深入探究,发现其作品在乡村生活中将生态问题缓缓代入,不同民族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极具特色,他对乡土的坚守召唤着迷失的我们。

四、结语

刘亮程的散文讲的是最简单的故事,用的是最通俗的语言,选的是最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做到讲人情、接地气、有趣味,他的文字不仅能够吸引人和打动人,同时也极富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乡土文学作为乡村精神文化情感的集合体,是一代代积累的厚土,是能够将我们心中的乡村再现的厚重文学,他的散文世界犹如人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其实新疆文学一直在以自己的姿势和声音,表达着文学在偏远省份的力度和形象,西部酷烈风貌的状写、居住新疆的生命体验,渺小的爱与尊严,都值得我们关注。

猜你喜欢
刘亮程刘亮万物
万物生
一面短旗退万军
万物构成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我来添画
对比分析朱自清和刘亮程笔下的父亲形象
最后的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