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分析
——以二重唱《久久不见久久见》为例

2022-10-31 10:47邢雪轲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黎族音色民歌

邢雪轲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在海南岛,山歌通常被称为土歌、山歌、渔歌等。黎族民歌通常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歌本,地方学者通过进一步采风和整理,才逐渐形成了坊间流传的歌本,并重新创作出演唱形式更加多样的海南民歌。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同时,也在努力宣传海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海南民歌以音乐的形式把海南文化呈现给大众。

无论是原生态的黎族独唱民歌,还是如新星一般升起的演唱形式多样的黎族民歌,在劳动人民的努力之下,都将深深扎根于琼州大地,既保持其民族性,又具有代表性和普及性。海南民歌在发展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始终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海南黎族民歌将成为中华大地上盛开的一簇簇绚烂而美丽的花朵。

一、海南黎族民歌简述

(一)黎族民歌文化背景

黎族是中国海南地区的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海南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关系。民歌作为反映当地劳动人民婚丧嫁娶习俗、宗教信仰状况、劳动生活实际、喜怒哀乐情绪的艺术形式,至今仍然在黎族民间广泛流传,且有上千首完整歌曲。

黎族聚居于海南岛中部,是一个以农耕和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黎族的民间文化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在中华大地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脱颖而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今天新媒体广泛流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之下,黎族的纺织、酿酒、歌舞、民间传说等仍旧保留了原始的风貌。黎族民间广泛流传着“原汁原味”的民歌歌唱形式,这些民歌由当地的居民创作,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美化、修饰,使音乐作品的歌词愈加精简,音乐特点愈加凸显,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黎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哲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欣赏价值。

(二)方言特点

海南汉族杂居的区域和黎族聚居的地方在语音语调、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差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黎族内部逐渐形成五种方言,分别是:“哈”“杞”“润”“赛”“美孚”,这五个较大的支系语言区别很大,再加上黎族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因而,他们的音乐表达呈现出比其他少数民族更加多变的特点。

由于黎族人口大多分布在海南岛中部,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因此,黎族民歌的吐字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发音,一般,在声乐发声练习中我们用“a”“e”“i”“o”“u”五个元音作为演唱歌曲的基础,而在黎族民歌当中,“e”“i”“o”这三个半开口的母音是主要发音,“e”母音发音时口腔较扁而阔;“i”母音发音时舌位较高,音位较高;“o”母音发音时口腔内舌位较平。

二、《久久不见久久见》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反映民间百姓真实情感的作品。为了让观众体会这部作品的艺术内涵,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关注音乐情感的真实表达。作为一部二重唱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中“见”字吐露心事,“哎”字表达了海南黎族人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久久不见久久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二重唱作品所具备的重叠演唱同一作品,揭示思念与不舍的情感冲突的艺术属性,是一部难得的音乐作品。

二重唱《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单段式民歌,作曲家在挖掘原生态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新,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情感更加饱满,音乐层次更加立体。

1.前奏

歌曲的“前奏”部分在音乐发展中起到铺垫作用,本歌曲的前奏采用了大量的后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给人一种流动自然的音乐效果,能够唤起听者对作品的期待。再由持续的十六分音符转为平缓的二八分音符,使前奏部分的音乐设计层层递进,在悠扬绵长、娓娓道来的旋律背景下表达着送别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主题

歌曲通过“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还想见”这句歌词的引入,阐述了歌曲中的人物与朋友分别之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腊月不见正月见,朋友哎,除夕见过正月见”,是由原版“好久不见真想见,见了之后心欢喜”二次改编而来,并在原来的歌词大意上添加了与朋友相约佳节的期盼之情。演唱这一部分时,演唱者要抒发歌曲中送别者对友人的不舍的情感,才能让听众深入体会这部作品中送别者不舍又期盼的纠结情绪,并明白作曲家的创作思路。

3.间奏

在间奏部分,前六小节大量使用了后十六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而十六分音符展现出来的情绪延续了期盼之情,直至后四个小节逐渐转向八分音符,情绪也由期盼渐渐转为平静,音乐旋律也变得更加抒情。

4.主题再现

歌曲的主题再现即是在音乐动机材料上进行变化反复,其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升华作品主题,让听众更深地理解音乐构思。

第40小节后是该二重唱作品的主题再现部分。与第一段主题材料相比,主题再现部分由男声演唱主旋律,女声则在乐句的末尾增添与主旋律相呼应的旋律,整个主题旋律更加清晰、鲜明。这段音乐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送别者期盼友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让听众也被紧凑的旋律带入热烈的音乐氛围之中。

我们在深入挖掘歌曲内涵之时,要在主题再现这一部分进行深层次探究,并通过音色上的变化、男女声音的对比、情绪上的迸发让乐思与歌声完美融合,塑造令人满意的立体音乐形象。

5.过渡

歌曲的过渡部分为音乐主题与尾声相衔接的乐句。歌曲中的过渡通常起到把音乐主题推向一个小高潮的作用,固化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更好诠释作品所要阐述的意象,映现音乐动机,并且引出尾声,为尾声的情绪埋下伏笔。

6.尾声

在这一部分,歌曲用“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再一次点明了主题,有首尾呼应之意,在整体音乐布局上起着填补作用,通过合唱的方式让女高音和男高音的音色完美融合,共同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音乐渐慢后持续回响,最终汇集升华,将意境延伸至更加深远的地方,然后,声音渐渐远去,意犹未尽之意更加浓厚。

(二)歌词分析及方言化艺术处理

1.咬字

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根据海南当地的方言发音,演唱“多”“见”“久”时的发音分别为“dio”“gi”“gu”,而演唱者在演唱这些字的过程中要重点咬出字头,要把字头咬得夸张,要运用气声情绪化的表达以声带情,让听众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友人站在琼州海峡岸上护送自己过河的画面,以及那种难舍难分、期盼再次相遇的场景,由此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2.衬词

黎族民歌中“衬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这首二重唱作品在主题部分的三、四句之间加入了衬词“哎”,把这样一个简单的语气词放在乐句末端,通过音乐旋律的大幅度波动委婉地表达了送别者内心纠结的心情。歌唱者通过衬词“哎”和长音时值来表现音乐情绪,演唱时要把旋律的起伏表现得更为明显,烘托送别者内心世界万般留恋、依依不舍的心情。

(三)《久久不见久久见》二重唱演唱分析

1.情感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还想见,朋友哎”,这句直抒胸臆的话语作为开头,表明了送别者对离别的伤感难以忍受,演唱者要用充满遗憾的情绪进行演唱。之后,紧接着道出“腊月不见正月见,朋友哎,除夕见过元宵见,朋友哎。”在主题中,要不断用呼唤的方式进行演唱,以表达对下一次见面的期盼之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情感饱满、满怀期待地进行歌唱,唱词要最大化释放情绪、烘托气氛,给人带来听觉上的冲击。

2.唱腔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黎族地区的民歌在唱法上仍然保留着质朴的歌唱方式。二重唱《久久不见久久见》在改编中加入了黎族民歌常用的上滑音、下滑音等唱腔。在《久久不见久久见》这部作品中,“见”“哎”等字采用了上滑音唱腔,这种表现手法起到了衬托送别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的效果。相较于上滑音,下滑音在使用中常常与哭腔结合,模仿抽泣、哽咽的情绪,表达沉重难忍的情绪,可以更好体现角色真实的心理活动,将观众带入角色所营造的与友人互诉心声的场景中。

3.音色对比

在《久久不见久久见》的男女二重唱中,女声扮演着“明”的音色,男声则扮演着“暗”的音色,双方站在琼州海峡的岸上相互倾诉着不愿分开的情感,结合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明”的音色高昂嘹亮,以排解不舍的情绪,使音乐上在有一定震慑力的同时,还抒发出内心的感受。“暗”的音色较黯淡,其目的是表达不舍、哀愁、不适的心境,男声轻微嘶哑的音色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心境。

三、海南黎族民歌的现实价值

长久以来,由于地方偏远、环境闭塞,迄今为止,海南黎族民歌无论在文字、发音,还是在唱调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方式,笔者只有通过田野调查、观看视频和查看文献等方式了解海南黎族民歌的方方面面。

在2018 年博鳌亚洲论坛中,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受到全国人民的瞩目,一句“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不仅凝聚了海南人民的智慧,彰显了海南黎族民歌独特的音乐魅力,还象征了海南黎族民歌蓬勃发展的现状。相较于过去的《久久不见久久见》,改编后的二重唱《久久不见久久见》在音乐层次上更加丰富,既继承与发扬了传统的海南民歌,也使海南民歌有了新的气息。

四、结语

通过研究海南本土音乐中传播最广泛的民歌之一《久久不见久久见》,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这是一首以海南当地方言为演唱语言,深深根植于琼州大地劳动人民心中的凝聚着海南人民集体智慧的作品。相较之下,二重唱《久久不见久久见》增添了许多能用普通话演唱的歌词,能让非本地听众明白歌词的意思,并深入了解作品的乐思,这对宣传海南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海南地域特色文化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黎族音色民歌
黎族小伙闯“深海”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藤县水上民歌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