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乐入华
——唐代雅乐乐舞中异域文化的研究

2022-10-31 10:47张流琪云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雅乐龟兹乐舞

张流琪云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619)

一、胡乐入华的历史源流

公元前139 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这一行为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传播交流之路,西域胡乐正是通过这个通道传入中原,开启了中原与西域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从汉到唐的历史时期中,中国音乐文化主要呈现出“西风东渐”的发展态势。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朝代更迭频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西域音乐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在中国北方地区迅速传播,丰富了中原音乐文化体系,并为隋唐时期胡乐入雅奠定了基础。

西晋末年至北魏建立期间,各民族通过战争等方式相互融合,这一时期,西域乐舞第一波大规模进入中原,主要体现为天竺乐、龟兹乐的传入以及西凉乐的形成。天竺乐第一次通过朝贡方式传入凉州,第二次通过宗教方式传入中原。龟兹乐主要由前秦吕光于384 年大破龟兹后带回,北魏建立以后,龟兹乐在中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西凉乐主要由龟兹乐、中原地区的传统乐舞以及凉州本地音乐结合而成,是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

北魏建立至其分裂的这一历史时期内,西域乐舞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西域乐舞在北方直接传播,另一种是已经传入中原的西域乐舞在北方继续传播,同时,传播地域逐渐东移。直接传入的主要有疏勒、安国乐、悦般国鼓舞,这三种乐舞最初的传入地点都是北魏平城,且都通过朝贡的方式传入。龟兹乐、西凉乐在北方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到了魏周之际,西凉乐更是被称为“国伎”。

北魏分裂至隋朝建立时期,西域音乐主要在西魏、北周时期传入中原。高昌乐、康国乐通过丝绸之路直接传入,高昌乐通过朝贡的方式传入,在西魏都城长安一带得到发展;康国乐则是通过通婚联姻方式传入。西凉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由起初的传入地平城传播到洛阳和长安,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至此,西域胡乐通过“多波传入”深入中原,在各个朝代的宫廷中上演,随着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民间世俗音乐中也有胡乐之音,并且,外来乐舞与中原乐舞融合,产生新的乐舞种类。这种融合为隋唐时期九部乐、十部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为胡乐入雅埋下了伏笔。

二、初唐雅乐制定概述

(一)隋代雅乐制定

隋朝初期,雅乐主要沿用北魏、北周等鲜卑民族的音乐制度。北魏、北周入主中原后,吸收了中原音乐文化,但其雅乐仍然富有民族特色。隋文帝登基初始,花费七年时间讨论雅乐建制。“锐兴礼乐,践祚之始,诏太常卿牛弘,祭酒辛彦之增修雅乐”“是时郑译、牛弘、辛彦之、蔡子元、于普明之徒,皆名知乐,相与撰定”,礼乐大臣以及音乐家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后,胡乐大规模传入中原,纯正雅乐已经遗失。

“开皇九年平陈,始获江左旧工及四悬乐器,帝令廷奏之,叹曰:‘此华夏正声也’”,同时,隋朝又攻克荆州得到了萧梁雅曲,平定蒋州得到陈氏正乐。由此可知,隋朝的雅乐融合了南北方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虽然经过开皇乐议定“隋代雅乐,唯奏黄钟一宫”,但隋代的雅乐已经含有了胡乐的成分。《旧唐书·音乐志》提到“隋世雅音,惟清乐十四调而已”,南朝清乐的伴奏乐器中使用了“箜篌、琵琶、铃鼓”等西域乐器,可见南朝清乐也受到了胡乐的影响。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骄纵奢侈,喜爱北齐旧乐,北齐中后期的“乐府新声”主要包括西域乐曲、民间散乐,以及帝王臣下的自作曲。其中,西域乐曲大多来自天竺、龟兹、康国、安国、疏勒等地,由此可见,北齐旧乐中含有不少胡乐成分,隋代雅乐也并非“纯正雅乐、华夏正声。”

(二)初唐雅乐的制定

“高祖受禅,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由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礼崩乐坏,隋代的宫廷雅乐有“胡雅杂糅”的特点,因此,唐初的雅乐体系也是残缺不全、胡雅相杂。

唐太宗即位后即着手雅乐的修订工作。太宗时期共修订雅乐两次,“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调,起居郎吕才习音韵,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第一次雅乐制定工作由祖孝孙负责,祖孝孙虽在雅乐中加入不少华音的成分,但是,当时宫廷雅乐中雅胡相融的局面仍未改变。“孝孙又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宫,制十二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大唐雅乐制定之初就以南方的俗乐以及北方的胡乐作为基调。第二次修订由协律郎张文收主持,主要是在祖孝孙的基础上对雅乐进行完善,到此时,唐朝宫廷雅乐已经初具规模。

经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后,隋朝雅乐比以往朝代的雅乐更加具有胡汉杂融的特点,唐初雅乐承隋制,之后,祖孝孙依据古今南北之乐制定大唐雅乐,由此可见,唐代的宫廷雅乐中胡风盛行,而唐朝政治经济强大,文化政策开明,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而,在唐朝的进一步发展中,唐代宫廷雅乐中胡汉融合、兼容并蓄的特点更加明显。

三、雅乐乐舞中西域文化的体现

(一)《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有“唐代第一部大曲”之称,“秦王”为李世民未做皇帝时的封号,“阵”即“阵法”,这是一首军事题材的乐曲,记录了李世民于武德三年(公元620 年)在山西大败刘武周,军中士兵歌颂秦王武功高强的故事,乐器起初多来自军中的鼓、铙、号等。“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这首歌曲起初是较为粗犷的民间小曲,李世民登基后,《秦王破阵乐》才开始作为官方礼乐在宫廷中上演,并被记录于典籍之中。《旧唐书·音乐志一》载:“贞观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而后,为了彰显太宗的文治武功,改名为《七德舞》,增加乐舞人数至120 人,均披甲执戟,声韵慷慨激昂,并且,贞观七年(公元633 年)唐太宗绘制了《破阵乐舞图》以教习乐工,令其表演。

唐代雅乐用了琴、瑟、筝、筑、钟、磬等典型的中原乐器,同时,随着西域乐舞的传入,很多西域乐器也在唐朝得到了应用和传播,这些异域乐器也影响了唐代乐队中乐器的使用,由于唐朝雅乐在制定之初就存在雅胡杂糅的情况,所以,异域乐器逐渐被编入雅乐乐队中。

“《破阵乐》《上元乐》皆杂以龟兹乐”“伴奏用大鼓,乐曲风格杂以龟兹之音”,说明唐朝雅乐乐队中有异域乐器存在,其演奏带有异域特点。西域乐舞传至唐朝时已经日趋完善,并与中原音乐进行了很好的融合,《破阵乐》中异域音乐的成分除了体现在乐队乐器上以外,也体现在五旦、七调以及西域音乐形式的运用上。

(二)《庆善乐》

又名《功成庆善乐》,体现了唐太宗的文德成就。庆善一名源于唐太宗诞生地庆善宫,太宗即位后对他的出生地久久不能忘怀,于是,他于贞观六年(公元632 年)在庆善宫宴请群臣,亲自赋诗。《旧唐书》载:“《庆善乐》,太宗所造也。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既贵,宴宫中,赋诗,被以管弦。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由六十四名儿童头戴进德冠,披着紫色宽袖的衣服徐徐舞蹈。

《庆善乐》以《西凉乐》为伴奏,体现闲适静雅的意境。《西凉乐》是西域龟兹乐与中原华音在凉州相融而成,可见《西凉乐》本身具有中原华夏音乐特点与丰富的西域音乐元素,这一点从其所用的乐器能得到很好的印证。《西凉乐》的演奏用了很多西域传入的乐器,如竖箜篌、筚篥、羌笛、铜钹等,也用了很多钟、磬、萧、筝等传统中华乐器,所以,其音乐风格既具有龟兹乐的欢腾热烈也不失华夏音乐的典雅静谧,因此,以其作为伴奏的《庆善乐》也融合了汉乐胡风,表现了“文德洽而天下安乐”的盛世景象。

(三)《上元乐》

《上元乐》为高宗于上元年间(674 年—676年)所作,是三大乐舞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乐舞,融合了西域龟兹乐以及道调法曲的元素。“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衣,以象元气。”一百八十名舞者穿着画有象征五种元素的云、水等图案的服饰,整个乐舞分为十二个乐段,用于祭祀、圜丘等活动场合,乐曲中含有龟兹乐的音乐成分。

《上元乐》由高宗所作,展现了一种翩然自得的优雅意境,从其舞者穿着和服饰特征可见其对道教元素的融合,而“破阵乐、庆善乐皆杂以龟兹乐”,也表明《上元乐》有胡乐音乐元素,龟兹乐的欢快热烈与道调法曲的抒情性韵腔相结合,更显威严庄重。

四、结语

唐朝对音乐文化持以开明宽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异域文化与中原本土音乐的融合,从雅乐制定之初的“胡雅相杂”,到三大乐舞中“破阵乐、上元乐皆杂以龟兹乐,唯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西域音乐与华夏音乐的融合进一步加强,成为唐朝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唐代雅乐乐舞中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的融合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旧唐书·志·卷八》

②《新唐书·志·卷十一·礼乐十一》

③《旧唐书·卷二十八·志八》

④《隋书·卷十五·志十》

⑤《唐会要》

⑥《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乐一》

⑦《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九》

⑧《旧唐书》

⑨《新唐书》

⑩《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乐六》

猜你喜欢
雅乐龟兹乐舞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龟兹乐舞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龟兹古乐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龟兹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