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灵与肉》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艺术

2022-10-31 10:47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张贤亮牧马人温情

张 建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张贤亮的《灵与肉》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出身于资产阶级的许灵均被划为右派之后,在敕勒川劳动及在劳动中获得重生的故事。不同于那一时期的其他伤痕文学,《灵与肉》着重描写的不是知识分子的伤痕与苦痛,而是劳动所带来的重生与救赎,它既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苦难,也表现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底层劳动人民的温情。这样的主题内容适合改编和传播,小说和电影虽然都是重要的传播手段,但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小说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读者更多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塑造角色,电影则是通过画面来直接表达,其表达方式和重点必然不同于小说。电影《牧马人》在总体上还原了小说原著的内容,但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思考。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是主要人物的塑造,包括许灵均、李秀芝、许景由。许灵均是资产阶级的弃儿,小说不断强化他弃儿的身份,但是,电影则强调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爱国者的身份,更加强调了他人对他的接纳与爱护。小说中,他想起在马厩的生活,觉得是“人们抛弃了他,使他来和牲口为伍!”他觉得被流放到这个偏僻的农场来劳教是被所有人抛弃了,他只能在马的安慰下度过那段暗无天日的生活。但是,在电影里,面对同样的场景,当他想自杀时,他想到他这个资产阶级的弃儿是在祖国和人民的关怀中生活,劳动和大自然给了他面对生活的勇气,电影更加强调人民对他的帮助,而他也在这种信念之下努力生活、等待重生。小说里的劳动者的身份在电影里被弱化了,电影更多呈现的是许灵均作为知识分子的思考以及他爱国者的身份。小说没有过多提及他的爱国思想,但电影里表现许灵均爱国的情节有不少,如他在平反后去小学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与父亲相见前,他和秀芝谈话时秀芝也指出:他时常看地图,他放不下的是祖国,他爱这个国家,他希望能和这个国家一起越来越好。

小说关于李秀芝的描写并不多,只说她是一个乐观、勤快的女人。虽然爱钱,但取之有道,她知道要用劳动换取钱财。电影对秀芝的塑造更加饱满,也更加体现了她孩子气的一面。她会和丈夫撒娇,会让丈夫教她写字,会记日记,电影描绘了她勤劳能干的一面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作为女人的柔弱的一面。她永远保持着庄稼人朴实的理智,她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她有的是朴素明白的话语,她的安慰与劝解是许灵均心中的一抹亮光。

许景由作为一个大资本家,小说里的他是冷漠的,他想回国接儿子,除了出于多年在外的愧疚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异母弟无能,使他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而在电影里,除了这些情节外,更加突出了许景由的父爱,以及漂泊多年后对家与国的归属感。电影里,许景由和许灵均的第一次对话的情节是小说没有的,父亲与儿子虽然还是很生疏,但是,通过父亲简单的话语,如问许灵均累了么等情节,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对儿子的亏欠感。但在小说里双方第一次见面的对话中没有父亲关心儿子的情节,而是父亲让许灵均向前看,这样的情节表现了父亲的压迫感。小说里,许景由已经完全资本主义化了,电影却展现了许景由对国和家的情感,离开北京时,秘书让他休息,他说他想再看看北京,甚至想让儿子给他买一块墓地。这些都展现了其脆弱的一面,即使在外面是富人,但他已然成了一个没有根的人。对家与国的思念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二、主题内容表现

电影延续了和小说一样的主题,主人公虽然遭受了苦难,但在人们的温暖的关怀和劳动之下,终于迎来了美好的日子。与小说相比,电影《牧马人》增加了许多小说没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更加突出了人性的温情。虽然小说也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对许灵均的关怀,但差不多都是一笔带过。但电影对于这些底层人民进行了生动的塑造。电影增加了董大爷帮许灵均钉挡风帘,董大娘给灵均送来两大碗面的情节,正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的温暖下,许灵均才喜欢上了敕勒川,爱上了大草原。电影也对郭蹁子进行了更多的塑造,小说里,郭蹁子主要是灵均和秀芝的媒人,电影则增加了更多的细节,比如,在“文革”狂热阶段,人们想起许灵均是个右派,要拉他示众时,是郭蹁子和大家在七嘴八舌中保护了他。还有,郭蹁子让他的孩子在学校好好听许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不能叫人家老右。这些情节设计丰富了郭蹁子的形象,也体现了这些牧民虽然不识字,但是有一颗善良热情的心。电影里有一段情节——牧民同意许灵均他们上山放牧之后,牧场的负责人把自己的皮袄借给灵均,说:山上风大,冷。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温情,表现了人们在当时的社会规则之外保有一份善意。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些改动,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关于清清的改动,小说中,清清是女孩子,对她的描写出现在文章开头送爸爸去北京和接爸爸回家这两段。但在电影里,导演把清清换成了男孩子。小说中,许景由并没有提及清清。但在电影里,许景由在说服儿子去美国无果之后,提到他能不能去看看小清清。这或许就是一种传承,爷爷想通过孙子给儿子一些补偿,这应该也是一种传统观念的体现,因为儿子是长房长孙,所以孙子应该也是如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话是从不懂事儿的清清的口中说出的,如许灵均平反之后,秀芝在数钱时,灵均问钱是哪来的,秀芝说当老右补的,清清第一时间说,长大我也要当老右,这时候,许灵均的反应表现了他多年的委屈。劳动和牧民们的温情或许能让许灵均得到生的希望和关怀,但却终将无法救赎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内心——只有祖国的春风才能真正让他重生。

三、文字和影像的转换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给观众的感觉也不一样。《灵与肉》的小说有大量的许灵均的心理描写,但这些丰富的心理描写不能在电影中表现,所以,电影中就有许多对话,电影《牧马人》中运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来代替过多的心理描写。电影中有许多蒙太奇式的镜头,如许灵均对父亲的回忆、小灵均的特写、许灵均二十年前在马厩中想自杀的晚上的叙述等,导演先拍摄了许灵均痛楚的面部,再转向拴马的绳子,通过这样的镜头变换展现许灵均内心的痛楚和他想要自杀的念头。这种拍摄手法更加直观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增强了表达效果。

除了表现形式的差别之外,小说和电影的较大差别是受众不同,这种受众的差别可能导致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别。小说一直都是受众较少的一种传播方式,虽然这也可能跟作者的名气相关,但从总体来看,文学终究是小众艺术。而电影和电视剧受众范围比较广,因此,小说改编成电影必然要符合社会主流人群的需要。《灵与肉》是张贤亮1981 年创作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主题符合社会主流人群的需要,因此,这篇小说可以改编。

最后,小说影视化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小说人物的选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自己进行充分的想象,但影视化后,就需要有真实的人物对其进行演绎。其中,秀芝的扮演者丛珊就是张贤亮自己在备选女演员中选择的,在《牧马人》上映取得重大成功之后,张贤亮动情地说:“我对《牧马人》有着偏爱……银幕上《牧马人》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禁激动得肌肉都颤抖起来,潸然泪下。……在演员中,我特别欣赏丛珊,她简直活现了我在二十二年的孤独生活的幻影。她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许灵均在理念那条线上的不足”。而且,朱时茂饰演的许灵均也非常符合人物的特点。因此,从《牧马人》的成功来看,选角重要的是人物气质要和所表演的角色符合。

四、结语

小说《灵与肉》的影视化改编虽然在主题上描写了苦难,但更多的是通过劳动和底层人民的温情,以及主人公自己的思考战胜苦难、迎来幸福。电影《牧马人》既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无论是主要人物的重新塑造,还是主题内容的表现,都使这部作品温暖了许多人,成为20 世纪80 年代人们的心灵慰藉。每个时代都有人们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想要怀念的事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 世纪,20 世纪80 年代的影视作品《牧马人》重新翻红,其中,郭蹁子的“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和秀芝的相关视频在短视频中播放量最高,这一现象说明,优秀的影视作品总是能给人带来新的思考,同时,这也是现代人对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最深刻的怀念。

猜你喜欢
张贤亮牧马人温情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我没有和张贤亮合过影
MOPAR限量版JEPP牧马人
牧马人的心愿
探险队长 DAKOTA CUSTOMS定制版牧马人改装
固特异牧马人将成为塔科马原配胎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