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媒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0-31 10:47周保龙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影视院校高职

周保龙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8)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在影视方面,我国由缓慢的发展开始转变为百花齐放的状态,这也是视频及短视频平台由萌芽到成熟的蓬勃发展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 亿,占网民整体的85.6%。2019 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22625.4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7.95%。报告指出,移动时代的视频直播、短视频、长视频三者并不是接力或替代关系,在经过了各自的快速增长期后,它们最终会成为移动视频领域的三剑客。如此庞大的市场,既是高职院校的机遇,也是高职院校的挑战。

二、影视类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基于庞大的市场占有量以及文化创新的前提,为了培养出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影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高校的影视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专业影视行业人才,如导演、演员等,这类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国内专业的影视院校;培养传媒和广告行业的专业人才,这类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大学。

不难发现,大学培养出来的影视类人才更针对“高大上”的行业,而像婚庆、传媒公司的底层拍摄以及文案策划等更“接地气”的相关人才反而短缺,目前的市场出现了“小公司”人才难求的状况。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影视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小公司”的人才需求靠近。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内,影视类教育体系参考或沿用本科院校影视教育的教学体系。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难以和本科院校媲美,这种“照猫画虎”的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影视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影视类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举报信称,2009年3月,食药监总局下属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发现,江苏延申、河北福尔两家企业生产的狂犬疫苗有问题,吴浈不仅没有及时采取召回措施,还瞒报至2009年12月。就在瞒报期间,吴浈还为江苏延申“站台”。

(一)影视类课程教育观念落后

影视类课程的教学开展,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个人意愿控制,教材的选取是否合适、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师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素养、课程讲解在学生层面的接受度等都会对课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的教师狭隘地认为,影视类课程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占比很小,无关轻重,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华为公司的名字来自于“心系中华,有所作为”。虽然是任正非先生随便选取的名字,但是正是名字来源于这句话,给华为塑造了一个爱国的形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品牌命名若是加入情感,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1993年7月建立的润之酒家取名就充满命名的艺术性,采用我们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字,使得这家店一开张就得到意想不到的关注。单看酒店名字便会让人觉得这个品牌充满感情,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个酒店用这个名字命名,定是个值得信任的酒店。润之酒店的命名体现了民族名义。就像消费者会对华为公司,娃哈哈有一定信任的原因,在遇到选择时会偏向于这些更富有情感的品牌。这说明企业品牌的命名应该考虑情感因素。

影视艺术教育是由一系列庞大的课程体系构建而成的,受学生在校时间短的客观因素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影视艺术教育的时候都采取“折中”的方式——即开设影视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以此种模式开设课程所带来的弊端就是,由于部分前置课程缺失,使得授课教师不得不在所授课程中加入前置课程内容,进而导致课程知识点太过饱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

(二)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

我国的影视专业类高校数量偏少,近年来,各大院校陆陆续续开展了影视专业的教育,影视专业的人才储备才得以快速增长。由于影视专业毕业人数偏少,高学历毕业生更是稀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很多高校的影视类课程教师被迫“转型”,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都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然而,稍加调研就会发现,这类教师没有系统的理论授课体系,缺少对影视脚本的精准解析,更有甚者会对学生投其所好,为了学生评教的高分而对学生放宽要求。

(三)影视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10月14日,中国银行昭通市分行副行长岳浩代表中国银行向该行昭通市分行挂钩扶贫点——彝良县树林乡管坝村捐赠10万元,用于援建该村纸厂村民活动广场,助力该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影视类课程教育的发展,院校应当加强组织领导,从校领导层面重视影视类课程在艺术类专业,尤其是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中的作用,设计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带头、相关部门负责、授课教师积极参与的体系,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路径。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影视类课程的软硬件投入,购买相关的教学设备,鼓励教师主动与电视台、地方企业等相关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相互借鉴学习,共享优质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影视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影视类课程数量无法满足需求

此外,受益于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通过各种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方式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素养却未能与时俱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过于强调拍摄的技法而忽略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对新媒体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抵抗,反而出现学生争相模仿“网红”的情况,一些学生的作品出现“低俗”的元素。

目前,高职院校多采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影视类课程最终变成了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课堂效果不佳,在此基础上进行之后的实践环节,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课程师资缺乏

在同一个课程标准下,不同授课教师的认知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出入。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了一年,因此,很多课程需要同时进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影视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的授课通常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专业知识多、理论性太强,学生听不懂、不愿意听。非影视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则会出现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高职院校没有统一对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三、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究

随着影视艺术在大众生活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传播方式不断简化,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承担着泛社会化教育功能,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视觉震撼、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能够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充分发挥影视类课程的功能,让影视类教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集合学校、教师及大学生个人的力量,共同推动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院校层面

2)娘子关泉水作为阳泉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承担着阳泉市区和平定县、阳泉郊区及沿线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受地质环境的影响,水质中硫酸盐、总硬度偏高,除矿坑水和河流污染入渗影响外,污染的岩溶水井也是造成岩溶水硫酸盐、总硬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进行治理[3]。

(二)教师层面

作为教育环节的重点,教师应当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的影视艺术专业素养,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不会与时代、社会脱轨。由于影视专业人才稀缺,其他专业教师“转行”的情况时常发生,授课教师更应该积极地查缺补漏,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对应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应当明确影视类课程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类课程,影视类课程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教师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影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过度强调学生应掌握拍摄的技能,从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导致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只会“抄袭”优秀作品,很难独立完成创作,一旦出现问题,只会互相推诿扯皮,没有担当。因此,在影视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平衡技能和创新的比重,强化课程思政的内容,从而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除此之外,教研室内以及教师之间应不断创新影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益求精,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目前,高职院校的影视类课程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实践为主,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突然动手操作,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以项目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能力,还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为其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基础。比如,以学校的招生宣传片、企业形象宣传片等为项目,从课程开始,教师就对学生进行分组,轮换分工,课程结束的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一部宣传片的拍摄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技能。教研室可以定期开展教学探讨,结合其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不断提升影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是高校的使命所在。作为教师,应当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不能满足于当下。影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改革过程中必然还会存在其他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影视作品版权等问题。广大教师要努力解决教学难题,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影视院校高职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