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IPO过程中暴露的财务问题及其改善措施探讨

2022-10-31 14:46岳秀丽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财务人员民营企业财务

岳秀丽

(厦门东亚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100)

近年来,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大量的民营企业拟通过IPO来完成公司的转型升级并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规范性不足以及国内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特征,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IPO审核过程中,对企业的主体资格、独立性以及规范性等进行全面并从严审核,因此,拟IPO企业应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不应构成影响发行上市的条件。

一、民营企业IPO与财务管理概述

(一)IPO的内涵

IPO是英文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缩写,中文含义为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它是指一家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出售其股份并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能够帮助企业募集资金并吸引优质的投资者、增强企业资金的流通性、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员工认同度以及合作伙伴的信任感;还能够通过回报投资者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依据健全的“三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能够稳定健康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推进IPO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在企业发展中难以形成管理上的蜕变,由于企业规模小,发展平台受限,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加入,管理水平的缺乏便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民营企业的另一大难点为融资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民营企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融资问题。而民营企业受制于规模与信用等级等因素,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因此,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IPO便成为民营企业家努力的方向,如果能成功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上述问题便能轻松化解,可以较好地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融资渠道也多样化,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外,后续还能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再融资,甚至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进行同行业以及上下游的并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让公司的持续发展更上新的台阶。

二、民营企业在IPO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财务管理缺陷

(一)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具备协调业务和财务的综合能力,组合成完整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力。而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常重业务指标,轻财务指标,认为业务才是存活下去的关键因素,虽然现代财务管理均大力提倡业财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业务跟财务在某些方面还是一对矛盾体,而企业领导者在决策中偏向业务,财务便被妥协,因此长久下去,财务部可能就变成了后勤服务部门,而不是监督管理部门,无法给企业领导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不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甚至成了IPO的不利影响因素。

(二)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财务部的岗位体系设置时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岗位不相容原则、独立性原则。财务岗位要与企业发展阶段匹配,既不能滞后,也不宜超前。滞后影响企业管理,超前加重公司运营成本。而民营企业往往因为节省成本,重视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在财务部的岗位设置中,普遍存在着一人多岗、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例如,有会计兼出纳,出纳管钱又做账,即管资金又盘点资金,这既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现金管理规定,也无法起到相互制衡相互检查的作用,违背了岗位不相容原则与独立性原则,不能合理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不符合IPO的审核标准。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从上而下可以划分为治理结构、业务流程、会计系统三个不同层次。治理结构是对管理层的制约和分层授权机制,业务流程是业务在部门、岗位、人员之间的流转过程,会计系统则是财务核算的体系和规则。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很难有效的执行,形同虚设。《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发行人内部控制的健全及有效性提出了要求,“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IPO审核中的一项重要审查指标。近年来,因内部控制制度被否决的IPO案例几乎占半壁江山,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IPO审核的重中之重,要想成功IPO就必须要重点关注。

(四)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的根本,任何不确定因素的发生都可能加大财务风险,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在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中显得格外重要,而当前很多民营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例如,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投资成本有限,市场竞争力大,资金流紧张等原因,往往会利用监管的漏洞,规避大量的成本费用来维持企业能持续经营,例如,漏缴税款,少缴社保费用等,此类情形是较为严重的税务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便会影响IPO进程并成为监管机构审核的实质性障碍。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使企业财务信息得到集成和综合,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而民营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例如,部分民营企业未使用ERP,或者ERP中财务与生产、采购、销售等业务部分处于脱节状态,财务用一套系统,业务用另一套系统,或者业务数据需要财务人员进行加工以后录入系统,这便无法真实并及时的反应账与实物的状态,成本核算也不精确,而在IPO审核中,成本核算关系到业绩的真实性,甚至决定是否满足IPO的申报标准,因此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ERP系统,在IPO审核中会遇到瓶颈。

(六)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人员作为企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负责会计管理和经济核算,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活动,对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成立时间较长的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可能是跟着创始人一起打拼下来的公司元老,这类人的特点是忠诚度强,稳定性好,但财务专业能力如果没有及时学习可能会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企业要想IPO,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极其重要,在审核中财务人员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决定着IPO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人员。

三、民营企业在IPO前加强财务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以业务为重是本阶段的特色,毕竟业务是决定能否活下去的关键因素。但发展到一定规模,特别是准备要IPO的时候,企业领导层需要转变观念,财务要提升到一个管理的高度,业务可能是决定能否走得快,而财务是决定能否走得远,能否稳定的走下去。资金管理便能体现业务与财务的对立体,一般财务部会要求业务项款收支必须要用对公账户,而业务部门可能存在有部分订单,由于客户自身的诉求,希望通过个人卡或者现金支付,这在IPO审核时一般会重点关注,例如,2017年6月,ZJ大厨房就因为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和员工卡个人代收销售款等问题遭到发审委否决,IPO之路便戛然而止。因此IPO企业的项款收支原则上要求对公账户,并且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能一一对应,这有利于快速审核,也是判断业绩真实性的基本条件。因此,企业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要想通过IPO走上资本市场的舞台,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要提高,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处理财务与业务矛盾对立的问题。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获得持续经营能力并能走上资本市场的道路,就必须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强化会计管理职能。而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由于节省成本忽略了财务管理制度的体系,财务人员配置也不到位。但如果发展到准备IPO时,说明企业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就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体系,配备足够的财务人员。例如,出纳人员只管资金不能做账,在款项的支付时,要有二级或二级以上人员审核避免资金错付的风险。因此企业要想IPO,要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在发展初期,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没有显现,但发展到要IPO时,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就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第十七条有明确规定“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营运的效率与效果”。从目前监管机构审核IPO来看,对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也非常严格,关注企业业绩实现的规范性和合规性基础是否稳固。企业要设置内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定期对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并形成检查报告,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督促整改。因此,一套完整并适合公司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搭建可以由各部门领导带领所在的部门各自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初稿,再聘请专业机构根据专业判断并对照内部控制指引及相关规定进行指导与修改,最后形成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标准也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制度,员工有参与感,深度理解每个环节的关键点,保证了内部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能促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也为成功IPO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化运作

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生存压力大,容易钻监管的漏洞来节省成本费用。最普遍的就是漏缴税款,少缴五险一金等费用。小企业这样的风险可能就是被发现后补缴税费并进行罚款等措施。但如果要准备IPO的企业,有行政类处罚将成为审核的实质性障碍,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发行人不得有下列情形:最近36个月内违反工商、税收、土地、环保、海关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如果有类似情形,有两种处理方案,第一,跟税务等监管部门积极沟通,尽量避免行政处罚,如果已经有行政处罚要取得该行政处罚不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形;第二,用时间换取空间,延长IPO的申报期,让行政处罚事项属于在申请期之前,从而避免该事项的发生影响IPO审核的进程及结果。

(五)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程度要求不高,只要账实相符,能准确地计算成本费用,缴应缴的税款,便能达到监管部门的基本要求。但准备IPO的企业,有一套从研发、到采购、生产、销售、仓库、财务的完整ERP是至关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在沪深交易所的网站可以查询IPO的信息披露,在审核问询阶段,交易所会通过不同维度让公司拆开收入、成本、费用等各项科目的构成,例如,产品的成本,要从产品的规格大小、产品的不同种类、甚至不同客户的产品等不同维度去拆开成本的构成,从而来分析公司的成本计算是否准确。如果没有一套完整链条的ERP,在IPO审核的时限上会比较紧张,因为注册制下的创业板与科创板对审核时限有明确的规定,三个月交易所审核并发出审核问询函,三个月企业回复问询函。通常问询函都是二到五轮不等,每一轮有几个到几十个问题,时间非常有限,超过时限按规定便会终止审核,并有相关案例。例如,深交所官网可查询,深证上审【2021】376号文件,关于终止对SB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审核的决定,“截至2021年7月17日,你公司未在规定时限内回复本所审核问询,审核问询时间总计已超过三个月,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的有关规定,本所决定终止对你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因此,从ERP的原始数据的取得显得尤为重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及时的回复交易所的问询,从而保证IPO的审核有序地进行。

(六)重视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民营企业要IPO,虽然有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进行辅导,但在整个IPO过程中,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极其重要,因为中介机构可能过于追求项目的进度会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财务管理者要站在企业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及评估风险,要根据专业能力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平时企业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财务管理者,而培养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内部培养,一种是外部聘请专业人才到公司任职,如果采用了前者,企业应鼓励财务管理者主动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聘请财税专家到公司给财务管理者培训等。财务管理者对企业IPO的过程与结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直接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而登上资本市场舞台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既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又拓宽了融资渠道,更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众多民营企业将IPO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IPO在很大程度上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为了IPO做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事情。企业要想顺利通过IPO,除了有良好的业绩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生产经营合法合规,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所以,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已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IPO成败的重要因素,亟须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财务人员民营企业财务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人员的转型问题与对策
心理契约在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探讨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