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黄河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

2022-11-03 15:14王治霖彭湃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旅游黄河

王治霖 彭湃

[ 摘要 ]

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黄河流域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黄河的高质量发展。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大众对于黄河生态保护认可度的提高,黄河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多方面进展,多措并举、稳步落实、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也被提上日程,其中依托黄河生态保护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建设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本篇文章以郑州黄河花园口旅游区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并结合在洛阳孟津县境内黄河中下游湿地公园的调查及采访,阐述调查背景、调查方式和调查结果,发现在黄河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关于黄河生态旅游体系构建的建议。

[ 关键词 ]

黄河;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生态旅游;黄河流域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06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它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大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边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黄河长约5464千米,其流域面积超75万平方千米,黄河流经河南省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5.1%,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7%。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给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也给予了我们绵延不息的精神力量,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深深滋养着千千万万炎黄儿女。河南历史悠久,古时中原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今日的河南省境内,被称为华夏民族的中心,河南省在全国的生态文明格局和黄河旅游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 调查的背景及实际意义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郑州市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批准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推动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生态的保护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实施地方政府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可见,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建设与环境保护及其相对应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正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层面。对于社会来说,仔细研究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有利于实施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意义非凡。

在黄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生态旅游建设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发展黄河流域生态旅游就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全面统筹协调推进黄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应以“大保护、大治理”为导向,促成“清水东流、绿为底色、山水相依、人水和谐”的沿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2 调查地点和方式

本次所调查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防汛拥军路与黄古线交叉口西北50米的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以及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在暑假期间笔者还去了河南洛阳孟津县的黄河中下游湿地公园,并实地沿着黄河从中下游湿地公园出发,到济源小浪底为止,仔细走访调查了沿途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发展,采访了一些游玩的群众。

黄河文化博物馆是万里黄河的一个小小缩影,是黄河文化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通过图片、影像、文物、模型、标本等向我们展示和叙述了中华民族诞生的起点——黄河的地质、地貌等自然状况,由于人类日常活动所产生的璀璨的黄河文化,以及黄河过去的灾害、水患及水质的治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黄河未来的规划等。

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和中下游湿地公园可以称得上是黄河治理和生態环境建设成果的典型呈现形式,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将此类景区建设好,才能真正发展好黄河流域的生态旅游。

3 调查结果

3.1 治理成效需要巩固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黄河边随处可见种植的大量树木,以防水土流失。但是,有些岸边的沙土地长时间受到河流的冲刷和侵蚀有陷落现象;起风时,会有大量沙子被风卷起,形成漫天沙尘。

3.2 已开发的黄河流域生态旅游项目质量和数量都有待提升

经调查可知,河南省内沿黄河区域有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以及济源8个省辖市和巩义、兰考、长垣市3个省直管县(市),共71个县(市、区),流域面积5.78万平方千米,占整个河南省总面积的34.6 %。但总的来说,已开发和即将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数量上还是有所欠缺,而且基于自然景色所衍生的相关文化产业在质量上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3.3 沿黄生态旅游项目缺乏整体性规划

各地在发展相应的黄河生态旅游项目时大多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进行整合开发,各地的生态景观往往是互不相干,缺乏整体性的统一规划。这就导致各地沿黄生态旅游资源自成一派,没有长远规划,不能做到整个黄河流域生态旅游的协同健康发展。

3.4 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景区管理者和旅游者对于黄河湿地生态保护缺乏认识,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甚至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对环境产生破坏。我们在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内仍然可以见到地上的白色垃圾,甚至在黄河边还有游客野餐留下的生活垃圾。部分在景区内的商贩也没有配备垃圾桶,更有甚者直接往景区水塘中排放厨余污水。景区内垃圾桶太少,相对应的环保宣传标语也几乎看不到。以上均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破坏作用。

3.5 黄河周边的安全措施不到位

在一些景区,游玩群众可以直接去到黄河岸边,接触到黄河水。也有一部分人在黄河边垂钓,甚至可以见到有小朋友在河边戏耍,但对于防溺水的宣传标语却较少,也没有放置相应的救生设备,而黄河岸边由于长时间的冲刷、侵蚀,有些区域已经岌岌可危,十分不稳固,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3.6 景区发展还不够完善

部分景区虽然建设得不错,但门票舍不得降价,而有些免费参观游览的景区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基础建设不是太好。另外,景区把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没有想方设法地发展景区内部的一些生态旅游项目,比如骑马、射箭、投壶、游览自行车、农家乐等,不能长期稳定地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制造稳定客源。

4 关于黄河生态旅游体系构建的建议

4.1 将黄河文化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

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等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文化的主打品牌,打造一批“黄河文化城,生态旅游区”的独特文化地标。黄河湿地内黄河文化资源丰富,不但有象征黄河与中华民族骨肉关系的哺育塑像,反映科学治水的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巨像,宣传人民治黄成就的将军坝、扒口堵口纪念碑等,还有具有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等一批重要的地理标志,可以结合新时代特点建设一批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街区,将黄河生态线、文化旅游线等紧密联合起来。同时,我们要细致梳理其他地区典型的文化业态发展思路,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2 多方协同,多措并举,立体化全方位推进

目前已经形成“一体多方”的管理格局,即由水利部牵头进行河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各级地方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进行共同开发和治理。接下来,应该持续加强管理的协同性和各地开发的相对一致性。在开展有关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的相关建设时,应该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眼光,以系统、长远的视角开展工作。

政府部门可以牵头成立相应的管理与发展组织,统一规划省内甚至全国的黄河流域生态旅游战略发展新格局,以沿黄河若干大中城市为核心,以现有的旅游景点、景区为基础,有重点地开发黄河沿线旅游资源,组合沿河旅游线路,构建以沿黄城市为中心的大黄河旅游走廊,进而辐射和带动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实施路径,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出更符合当代形势的生态黄河发展之路。

4.3 加強景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旅游业是文化特征突出、综合带动性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推动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依托黄河生态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区应该明白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首先,可以吸取国内其他景区的先进经验,将经济收入分散化,不单单只靠门票收入,而要凭借自身的优势发展相配套的生态旅游项目和文创产品,将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比如建立完善的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在各景区游客中心增设“湿地知多少”科普展览,利用电子信息触摸屏、导游图、旅游标牌、印刷品、音像制品等为游客提供湿地旅游导游服务,通过黄河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让黄河“活”起来。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长久发展的根本,要尤为注意景区内的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同时要培养景区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多措并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4 做好黄河文化旅游领域的良好传承,积累后备人才

任何工作的良好、稳步开展都与优秀建设人才的有力支撑密不可分。一方面,沿黄九省的相关部门可以联合成立相应的文化旅游组织或者与高校长期签订合作协议,从找寻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做好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后备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各省区文化宣传部门应积极参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拓宽推广渠道,向人民群众传播黄河流域旅游文化,比如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黄河旅游文化推广服务等,让民众加深对黄河流域旅游文化的了解,进而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黄河流域旅游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5 结语

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黄河“印记”,不仅是增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黄河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在新时代稳步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着眼于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其中黄河生态旅游是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

黄河生态与文化旅游建设目前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和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坚定信念,抱着一切必胜的奋斗决心,齐心协力,建设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传承好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一定可以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参考文献

[1]付标,唐正清,时统成,等. 河南省黄河生态带建设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6):13-15.

[2]史夏阳. 从战略的高度研究黄河生态保护和发展问题[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123-127.

[3]屈小爽,徐文成.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及高质量发展——基于黄河流域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123-128.

[4]王淑华. 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4):377-381.

[5]郭艳华. 文旅融合视角下黄河流域旅游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评《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历史变迁》[J]. 人民黄河,2022,44(2):165-166.

[6]谢经良,项秋怡,丁雨菲,等. 黄河下游地区体育文化旅游带创建的路径研究[J].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3(6):67-76,85.

[7]戴尔阜,祁黄雄,金波,等. 旅游客源市场SWOT分析与开发——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83-87.

[8]薛宝琪,范红艳. 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对建设大黄河旅游走廊的构想[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5):496-500.

[9]宋瑞. 充分发挥旅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发展观察,2021(3):59-61,75.

[ 作者简介 ]

王治霖,男,河南济源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

彭湃,男,河南新乡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核工程与核技术。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生态旅游黄河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