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儒家之道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2022-11-03 21:38李绪贵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国学传统

[ 摘要 ]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将国学儒家之道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探讨,以为打造出优质的企业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 关键词 ]

国学;企业文化;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09

1 国学儒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1 含义溯源

1.1.1 关于国学

一般来讲,对于汉学、中国学人们常称为国学,是对中华文化与学术的统称。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现代国学概念起源于新文化运动,当时以白话文为主要载体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国学概念在《周礼》就有,在《晋书》《后汉书》中都出现过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最早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实际上是所学校。历来讲的国学,都是“国立学校”的意思。明朝初年开设国子学,之后改为国子监,掌管国家的教育科考等事项。

“五四运动”期间,许多文人志士纷纷行动起来,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理念,并试图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中西文化的共同点。改革开放以后,爱我中华之风和中华崛起热潮的涌起,特别是遍布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立与孔子论坛的精彩亮相,国学之风又掀起新高潮。

1.1.2 儒家思想

孔子创立。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尊为周公及三代礼乐之楷模,成为后来儒学的基础,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被称为中国儒学的发源地。由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证明,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建,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学术体系,影响深远。

私人讲学。儒家思想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成基础理论和思想,就是讲大一统、强调君臣父子的关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历代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状况,彻底改变官府办学的一统局面,首次出现了私立学堂的新格局,使文化教育官办独大的局面得到很好的改观,进而逐步惠及大多数民众,为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儒家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仁的思想,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它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二是礼的思想,儒家思想更多地强调礼数,推崇尊老爱幼,倡导礼仪兴邦、德治天下的治世方略;三是和的思想,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崇尚和谐、自然、协调,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2 演进过程

1.2.1 儒家形成

在中华文明史上,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夏、商、周多个王朝的更替之后,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

春秋时期,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动摇了传统文化的霸主地位,各种学派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审视。在这种动荡的历史潮流中,孔子也对部分传统文化重新进行定位,并以教育家的姿态将时代内涵注入现实社会的思想体系中,对不良文化加以创新改造,这有利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中构建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和文化平衡,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愈加突出,由此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大辩论。诸子百家代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利益,大胆阐明各自的主张诉求,争论的一个最主要焦点就是如何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针对这一问题,以儒家、法家为代表的两大思想流派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与碰撞。同时,还有墨家、道家、兵家等诸多学派也参与其中,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2.2 一脉相承

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既要有它独立的经济、政治,更要有独立的文化。所谓独立的文化,就是要由它自己国家民族的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等文化因素。如果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广阔的领土、众多的民众,那么维护这个国家民族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传统文化必有它强大的凝聚力。

像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一旦完全抛弃它,和它发生彻底的决裂,既不可能,更不可行。这种历时数千年,虽历经剧变而未断代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就是要正确地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来,使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继续作出现实贡献。

1.3 现实影响

1.3.1 充实传统文化宝藏

儒家思想是人伦文化,它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伦理观念一直被当代所借鉴。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倡导以德为先、以德立身、德才兼备、德智并举,提倡以道德的力量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引导、规范与约束。

1.3.2 抵抗宗教对思想的侵蚀

从某种意义讲,儒家思想具有无神论倾向的积极因素。在儒家无神论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人民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往往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体现了新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自然、与瘟神作战、消灭血吸虫病、送走瘟神的生动写照。

1.3.3 体现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一直十分尊崇老百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认为民众是国家社稷长治久安的根源,提出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等诸多民本思想。我们党从最早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场,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體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

1.3.4 奠定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儒家思想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

1.3.5 秉持以德治国的传统赓续

儒家思想强调做人要崇德尚义,也要有理想信念,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道德的力量。今天,我们在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理应继续秉持以德治国的传统优势,充分发挥道德行为的弹性制约作用,为依法治国提供道德支持。

1.3.6 彰显非凡的治世策略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历经起伏、几经变革,长期被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中庸之道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当表明,中庸不是无庸,也不是平庸,而是对社会、对事物、对问题要持辩证的态度。现阶段我国已从传统型经济、粗放型经济、高耗能低产出、高速度发展,逐步转型到绿色、生态、科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上。

2 文化自信彰显大国民族风范

2.1 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2.1.1 生成刻满华夏印记的黄河文化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上下延续了5000多年,从上古时代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开始,我们的祖先逐水而居、结伴围猎,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历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逐渐产生了比较原始的农耕文明,进入国家文明阶段,最为重要的是产生了体系较为成熟的甲骨文、金文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理论派别和体系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成为早期文化繁荣的重要象征。

2.1.2 文化之河源远流淌从未中断过

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孕育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这些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它们都曾被外族入侵灭亡过,文化之河也随之断流过。只有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虽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考验,但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过断代史的国家。

2.1.3 理论自信武装起来的磅礴气势

我们党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限难险阻,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4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我们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总结经验、作出理论概括,理论自信激发出蓬勃向上的磅礴动力。

2.1.4 革命传统所创造出的精神力量

在100多年来腥风血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共产党人始终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与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党的自觉追求,打造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高地已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奋发前进的力量。

2.2 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2.2.1 理想信念的价值

对理想信念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和每个党员,甚至对于广大群众,都是最为宝贵的。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普通民众,如果没有理想信念,不坚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人生就没有可追求的目标理想,就会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误入歧途,甚至走上邪路。

2.2.2 特色道路的价值

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持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逐步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2.2.3 复兴梦想的价值

没有梦想,就没有逐梦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始终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与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源泉,也是不断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为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国家分裂的根本所在。在风云剧变的新征程上,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奋勇拼搏。

2.3 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2.3.1 坚守一脉相承的文化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血脉基因,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大作用,深深植根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要增强文化自信,就不能将历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提升全民族的一体化认同,这样才能坚定地一起迈向未来。

2.3.2 要在创造和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

文化形态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有一个根据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升华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制度的变革。要采取客觀科学、务实、科学的态度,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加以对待,弃其糟粕、用其精华,在传承中挖掘、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

2.3.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立足国情、崇尚科学、服务民众、服务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科学文化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文化引领,而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结构要素,必须按照这一基本原则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 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与实践

3.1 必须坚持党建引领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党管一切、党管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根本原则,通过卓有成效的党建引领和企业文化的润物无声作用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3.2 必须以革命文化为灵魂

我们党走过的革命、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锤炼出的独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战斗特色的革命文化,时刻激励鼓舞着革命战士,不怕流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去夺取革命胜利。革命文化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是企业价值取向的精髓核心,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思想上的保证。

3.3 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等对企业文化影响很深。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抓住传统文化这个根本不放松,这是基础,再结合现代企业实际,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文化色彩,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

3.4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

新时代形成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家庭等层面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规范要求、行为准则,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体系,是指导引领全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

3.5 必须以满足文化需求为宗旨

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也服务满足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要求。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满足企业发展与促进员工成长进步对企业文化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要拓展职业需求,丰富精神生活,营造民主氛围,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秋菊. 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J]. 商业文化,2020(16):66-69.

[2]王璟瑶. 以儒家思想推动太重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31-34.

[3]徐雷,邓彦斐.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企业伦理价值观的构建[J]. 山东社会科学,2019(8):172-176.

[ 作者简介 ]

李绪贵,男,山东淄博人,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政策理论、健康发展、企业战略、思想文化。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国学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儒家思想与书法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